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曾耀祥:敢於挑戰 勇做創新先鋒

曾耀祥從事科研工作11年了,他的成長軌跡幾乎完美契合了過去10年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歷程。

2018年,這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設計部十一室載荷與環境副主任設計師年滿30歲。“三十而立”這一年,他改變了半個多世紀的“火箭彈性載荷設計方法”,讓火箭更輕、運載能力更強。

“如果沒有國家鼓勵科技創新的氛圍,沒有航天系統讓年輕人挑大樑的環境,我們就沒法挑戰現有的設計‘規則’,做出真正的創新。”曾耀祥說。

載荷引數是火箭設計的依據,通常情況下,先有載荷引數,再進行火箭設計。此前,曾耀祥所在團隊的“載荷設計”,一直是沿用20世紀60年代的方法。

近幾年,我國火箭發射密度大、新型號數量多,尤其是接連立項的長征七號甲、長征八號等新型火箭,若是採用原有的“載荷設計方法”,火箭的運載能力達不到預期目標,難以將預期重量的衛星送入太空。

“這個問題不解決,新型火箭就得改結構。”曾耀祥說。火箭一旦改結構就意味著每個部段都得改,將增加很多試驗,研製經費隨之增多,更重要的是研製週期必然受到影響。

如何在不更改火箭結構的基礎上,讓火箭“體重”更輕但運載能力更強,成為研製的難點。

在一次專案討論會上,型號總師再次提出這個問題,希望各個系統各自尋找突破口。

當時,現場陷入了片刻沉寂。畢竟火箭各個系統的設計已經經歷了數十年的考驗,不是說改就能改的。

“我可以對‘載荷設計方法’做些最佳化。”曾耀祥的一句話打破了現場的沉寂。

在近半年的時間裡,他從一個愛好廣泛的陽光男孩變成了徹頭徹尾的“宅男”,每到週末,都紋絲不動坐在辦公桌前推導各種公式、演算法,一張張草稿紙上寫滿了密密麻麻、別人一看就會覺得枯燥無味的公式。

有時候坐得太久,脖子和腰都有些僵硬了,曾耀祥就去外面跑步、散步,但是隻有身體在放鬆,他的腦子裡依然在想著各種公式與演算法。有時候突然有了靈感,他會加快步伐,越跑越快,希望趕緊回去繼續算下去。

“‘載荷設計方法’就像一個‘黑匣子’,沒辦法提前驗證,必須完全正確,萬一錯了,火箭就會在空中解體。”曾耀祥坦言,這項任務用“萬無一失、一失萬無”來形容毫不為過。

“要細化載荷設計規範,又要保證新的設計方法沒有問題,那就得弄清楚60多年前的設計思路、依據和原理。”曾耀祥想到了“載荷設計規範”的編寫者們。

曾經的編寫者現如今都已經七八十歲,退休在家,得知曾耀祥的想法後,他們都很支援,但也提出了質疑。

施鈞昭是“載荷設計規範”的編寫者之一,他也曾對曾耀祥的設計方法提出過質疑:“之前的方法很穩妥,你用新的方法提出的引數準確嗎?”趁著施老來單位開會的機會,曾耀祥將自己的推導模式驗證給他看。最後,施老認同了曾耀祥的設計方法。

2018年8月24日,曾耀祥最佳化完成的“載荷設計方法”迎來了“大考”。總體設計部的10餘位相關專家組成的評審組,專題對曾耀祥的“載荷設計方法”進行評審。

“新的‘載荷設計方法’理論依據充分,引數翔實準確,可以推廣應用。”當天的評審會上,給出了這樣的結論。

總體設計部副總師、評審組組長潘忠文說:“新的‘載荷設計方法’對火箭發展很有意義,按照這個方法計算,大型火箭載荷基本可降低15%左右,而且,我們一些新型火箭不用改結構也能提升效能。”

當得知自己的“作業”透過大考,曾耀祥卻顯得很平靜。他說,“其實沒什麼,我只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細而已。”

創新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氣。可幹可不幹的事情,曾耀祥主動承擔,在枯燥繁重的工作中,這位年輕人卻做起創新先鋒,享受著探索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