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周公旦質疑姜子牙亂殺人,姜子牙的理由耐人尋味,真相到底又如何

在距今3000年前的山東地區,周武王剛剛滅了商朝大封群臣,而功勳卓著的呂尚,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姜太公,被封在了山東地區,建立起了齊國。

周朝新立,百廢待興,各地諸侯為了治理好自己的土地,也開始物色人才為自己所用。姜子牙也不例外,他看中了一個當地的名人,叫華士。

姜子牙建立齊國

華士這個人雖然名聲很好,但是他出名的方式有些特別。華士的思想非常的標新立異,他覺得我一個老百姓,不跟諸侯結交往來,也不向天子稱臣,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大家卻因此覺得這人有性格,都稱讚他“賢明”!偏偏這時候,姜子牙派人請他過去,意思就是跟他結交結交。哪知這華士比諸葛亮架子都大,一連請了三次,愣是不理不睬。

姜子牙於是就派人殺了他。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聽說了這事,很納悶地問姜子牙,“您這是不是亂殺人啊?何況華士在齊國可是很有名望的,殺了他恐怕別人會非議你啊!”

周公旦覺得姜子牙做的不妥

姜子牙的理由十分耐人尋味,“華士號稱不臣服天子,不結交諸侯,這種人我哪有能耐把他收入麾下啊?既然天子和諸侯都無法招納和管束的人,註定是被上天遺棄的。況且我事先召他三次,他都違抗我的命令,這跟叛民有啥區別?這樣的人,如果我不整治他,還表揚他,那是不是天底下的人都要學他不臣服天子,遠離諸侯了?那還要我們這些諸侯幹什麼?”

姜子牙的理由到底站不站得住?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解讀。

01沽名釣譽還是高風亮節?

“肉食者鄙,不足與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樣的話,很容易讓平民百姓熱血沸騰,好像“肉食者”自來就與老百姓是對立面。而華士的言論,自然而然會被一部分人追捧,甚至標榜他賢明,有高風亮節。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任何事都要有兩方面看,如果“肉食者鄙”,那遠離廟堂,遠離權貴不失為清流雅緻,但如果“肉食者明”呢?是不是應該加入到他們的行列,貢獻自己的力量才是真的高風亮節呢?

姜子牙很可能抓住了這一點,周朝新立,正是對人才渴求的時候,如果有個人鼓動大家,帶頭牴觸天子和諸侯國,那又如何治理天下呢?

天下治理不好,必然會導致下一次老百姓的災難,畢竟和平才是老百姓最需要的。因此,華士的行為不免有沽名釣譽的嫌疑。

華士有沽名釣譽之嫌

02故意下套還是純屬意外?

我們換個角度,從姜子牙的立場去看。他被封到齊國,正是需要引進人才的時候,這時候有人煽動大家,對抗他。姜子牙會怎麼做?他一定是要樹立威信的!

但是呢,這種表面上有名氣,背地裡一肚子壞水的人,直接動刀會引起老百姓不滿,甚至會給人才們留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印象。所以姜子牙採取了更高明的辦法。

他主動招攬華士,這時候不管華士來不來,姜子牙都立於不敗之地,這是為什麼呢?

假設華士順從姜子牙,跟他結交,這就跟華士自己的言論自相矛盾,他虛偽的形象就不攻自破。

如果華士不聽從姜子牙的命令,姜子牙給他三次機會,三次都不來就給他定個反叛之名,可以名正言順地除掉他,以儆效尤。

姜子牙這招可謂是穩準狠,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體現出了薑還是老的辣。

姜子牙老謀深算

03歷史評說

後世也有不少人效仿或者模仿姜子牙的做法。

比如說大教育家孔子,就認為同朝的少正卯是偽善之徒,看起來道貌岸然,講起話來井井有條,但背後並沒有從國家穩定和人民利益出發,反而做挑撥離間的事,於是就誅殺了他。

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當朝的時候,有些痴迷佛教和道教的人,想要用自己的個人喜好來左右政事。唐太宗順水推舟的免去他們的官職,讓他們出家做和尚道士去了。

明代的馮夢龍對這種事情的處理,給出了比較中肯的建議。他覺得如果碰上能力平庸的小人,無需跟他們斤斤計較,因為他們掀不起什麼大風浪;但如果遇上有能力的小人,就要去看他們是否可以被君子任用或者掌控。若可以掌控,不失為好事,所以沒必要一棒子打死。

後人對姜子牙的做法有不同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