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唐僧取經,路遇6個山賊,孫悟空挨個打死,為何有資格遁入空門了

《西遊記》14回,有這樣一個故事:唐僧西天取經,卻遇到6個剪徑的山賊: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號稱積年的山主,卻要祖傳的大王孫悟空留下買路錢。

孫悟空是“大鬧天宮”的主,猴脾氣上來,那還跟他們理論,果不其然打殺了事!

小時候,看電視劇《西遊記》演到這裡,只顧看猴子熱鬧,哈哈一笑也就過去了。現在看來原來頗有深意:

《西遊記》中的6賊,指的是佛教裡的6根“眼、耳、鼻、舌、意、身”。孫悟空果斷打殺了6個山賊,也就是代表他已經六根清淨,可以遁入佛門了。

據《魏志》記載,早在漢朝時,佛教被當作神仙方術傳入中國。此後,它逐漸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至隋唐時,已產生了禪宗、天台、唯識、華嚴等體系,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西遊記》中神話故事的塑造,主要來自於禪宗的佛學理論。

孫悟空一筋斗雲就有十萬八千里,西天取經之路總長十萬八千里,即便是美猴王身上也有八萬四千根猴毛之數,都引自六祖《壇經》的“論相說”,數有十萬八千……生八萬四千智慧(般若品)之說。

如今,禪宗成了一門比較時髦的學問,其中的智慧在歐美國家很受追捧。據說,外國人從禪宗的理論中得到啟發,開始應用於“都市病”的心理治療。(勸人向善,有利於調理心性)

《西遊記》將三教九流的文化集於一體,可謂包羅永珍。它不僅闡述了許多佛教和道教的真意,還傳遞了大量的中國國學知識。

如果把它“揉碎了”細細品味,就會發現其中的國學知識,簡直是太豐富了。在《西遊記》中可謂俯拾即是:

開篇以“盤古破鴻蒙”釋厄,以“會元”論時間,以“五形”論空間……萬物未生時,匯出“三皇治世”,就連從石頭裡蹦出來無名無姓的猴子,都知曉“人而無,不知其可”的為政之道。(出自《論語》)

那麼《西遊記》這本書,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呢?

公元627年,年僅25歲的法師玄奘開始了長途跋涉到天竺(印度)的遊學之旅。(他曾向大唐朝廷奏請,去西方求法,但未被允准。因那年饑荒,朝廷怕餓死太多百姓,便開放邊關,允許百姓自行求生。)

玄奘從長安出發,途經中亞各國、再到阿富汗、穿過巴基斯坦,歷盡千難萬險,最後抵達了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

在接下來5年時間裡,他在那爛陀寺師從戒賢法師學習《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等經典佛經,聲名大起。

在多次大型佛學辯論會上,玄奘接連戰勝“順世論”和“小乘論”的法師,獲得廣泛盛讚。戒日王為他在曲女城開辦無遮大會,玄奘親自宣講大乘教義,其聲譽達到頂峰。

公元645年,玄奘法師回到長安。他帶回了佛舍利150顆、佛像7尊、佛經657部,轟動了整個唐朝佛教界。後來,弟子辯機根據玄奘法師口述的西行見聞,編整合《大唐西域記》12卷。書中內容主要講述了沿途138個國家的歷史、地理和交通狀況,幾乎沒有什麼故事情節。

若干年後,玄奘法師的弟子慧立撰寫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了塑造玄奘的大能形象,人為增添了許多神話故事。從此,玄奘(唐僧)取經的神話故事,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數百年後,宋朝有了演繹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唐三藏》、《蟠桃會》等,元朝吳昌齡創作了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二郎神鎖齊天大聖》等。

到了元末明初,吳承恩根據這些民間傳說和話本,在經過辛苦的創造加工,完成了經典名作《西遊記》。

《西遊記》本是一連串的佛教故事,因為佛道論衡,所以吳承恩在寫作時,摻入了大量道教的內容,故《西遊記》也稱“仙佛之書”。

看完《西遊記》,眾多讀者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疑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唐僧作為師傅表現得迂腐無能,而徒弟孫悟空卻神通廣大,那為何孫悟空還要對唐僧忠心耿耿呢?

這個問題,似小實大,體現了中國儒學的深邃。

唐僧、孫悟空的師徒關係源自儒家聖人孔子和弟子子路的真實故事。據史書記載,子路曾經因誤解孔子,從而對老師產生了謀害之心。

孫悟空與子路有著相似的心路歷程,對師父有一個從不服,到反叛(敵意),最後心悅誠服的過程。

這恰恰是儒家“尊師重道”的倫理要求,《西遊記》中唐僧、孫悟空之間發生的故事情節形象地反映了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

仔細品味《西遊記》,可以讀到《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儒家啟蒙之書,也能欣賞到笙簧簫鼓的宮商角徵羽,甚至連醫門理法都可找到不少端倪。

魯迅先生品鑑《西遊記》:“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一部《西遊記》,不僅講了一個師徒4人西天取經的故事,它更像是一本人生啟示錄。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