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三國第一個謀士,一句話改變了三國的命運,最後卻被自己的兒子殺死

這個人改變國家的姿勢,雲淡風輕,只在舉手之間。

以最小費效比,最短的時間,最輕鬆的手段,但造成的後果最大,影響最深遠。

他才是三國第一個謀士。

是——賈詡!

在東漢末年發生的幾次改變歷史的重大事件中,都有賈詡的身影。只要有賈詡,事情就會變得很快捷。

為董卓報仇打進長安,殺了司徒王允,當被擊敗,退往平涼時當時李傕、郭汜等人心懷不安,都打算各自逃亡,賈詡只說了一句話,:“聽聞長安城中正在商議著打算把涼州人斬盡殺絕,而諸位閣下拋棄屬眾獨行,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如果能夠幸運地成功,尊奉國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遲。”此計為眾人採納。

李傕、郭汜圍攻長安城,李傕等縱兵擄掠,吏民死者萬餘人,屍積滿道。

長安百姓的重大傷亡,漢朝也從此開始進入亂世,衰敗到滅亡。後人有‘’漢室再亂於賈詡‘’的說法。裴松之在《三國志》作注時寫道;“當是時,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致使厲階重結,大梗殷流,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餘之酷,豈不由賈詡片言乎?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

賈詡片言似乎總在重要的時刻扭轉了乾坤。

在曹操和袁紹的戰爭中,許攸獻計襲擊烏巢,只有荀攸和賈詡力勸曹操率軍出擊烏巢。結果正如所料,河北平定。後人說‘’賈詡烏巢之策,何能以尚。一言興邦,斯近之矣‘’。

建安十六年,以馬超、韓遂為首的西涼十部據守潼關,曹操率大軍迎戰,馬超受挫後,提出劃河為界,曹操拒絕,急躁的馬超因為後續的糧草無以為繼,所以必須速戰速決,但曹操堅守不出,弄得馬超十分狼狽,但馬超神勇,曹操也頗為忌憚。

在正史《三國志·魏書·賈詡傳》中賈詡只說了四個字,“離之而已”。後續那就是“曹操抹書間韓遂”,曹操獲得了全面勝利,《三國志》說到此處“卒破遂、超,詡本謀也”僅僅用四個字就打敗了馬超。

賈詡看問題之深遠。遠在當時諸謀士之上,賈詡的地位也日益穩固成為曹魏陣營舉足輕重的謀士,曹操也把賈詡當成魏國的重要人物相待,在關乎魏國未來最關鍵的立嗣問題上,曹操非常特別的要聽賈詡的意見。

賈詡又是隻用了一句話“我在想袁紹和劉表他們父子!”一句話就決定了曹操的看法,這句話在最終給曹丕、曹植的立嗣問題一錘定音,其實決定了魏國接下來的政治走向。???曹丕上位,漢獻帝禪讓,賈詡在其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不可否認,賈詡有很大嫌疑。但以賈詡的精明練達,當然不會在正史中留下隻言片語。但從曹丕稱帝后的安排,大中大夫賈詡直接升三公中最重要的太尉職位,似乎也可以說明問題。這不僅僅是一種酬庸。很可能賈詡謀劃於暗室,所謂賈詡忠心漢室,不過是他畏懼慫恿李傕郭汜叛亂後果的自我包裝而已。

所以《魏略》中明確記載了孫權的譏笑。

孫權笑什麼?

恐怕不是笑曹丕任賈詡為三公,賈詡才德不足(孫權乾的缺德事也不少)。孫權的笑,是有一點對賈詡人品的嘲笑,也是對魏國未來的嘲笑,因為,賈詡這把劍太過鋒利,他不是個能令人放心的人。

如果一個個人的所作所為改變了歷史的話,那就是賈詡。

諸葛亮的〖隆中對〗提出了天下三分,諸葛亮六出祁山,嘔心瀝血,也沒有改變天下大勢。司馬懿大權獨攬,直到司馬炎才奪去了魏國的江山,和賈詡相比,在謀略上,在對人情的判斷上實在都不如賈詡。

白居易說:天下論智計並歸賈氏也。

但賈詡的作為和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優秀人物標準差的太遠,雖然人事洞明遠和謀略在諸葛司馬之上,但賈詡沒有忠誠、私心重,不說李傕郭汜,即使對待張繡這件事上,賈詡做出的判斷更有利於自己,張繡死因最後還是因為宛城。賈詡仁義不足,他的每次謀略都是建立在累累白骨和血流成河上的。

雖然智慧超越當時的一切謀士,但根本無法和起建立一個王朝的司馬懿及其家族相比,和中華民族的智慧偶像——諸葛亮更是無法相提並論。賈詡只能算個超凡絕倫的智慧之士,是一個精於心計的陰謀家。他算不上好人,但是確是最好的謀士。

‘’賈詡未設曹操日,自為漢賊已多時‘’

“詡自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懼見猜疑,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賈詡自己也深知自己的所作所為帶來的影響,時刻躲避著對他的猜疑和報復。他的每一步都在精準的計算,直到他死去,這種韜晦的策略盤算,應該是賈詡最後一個獲得崇高聲望的計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