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威名赫赫的太史慈,在投降孫策後,怎麼突然就“銷聲匿跡”了

一呂二馬三典韋,四關五趙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此排名雖說是民間杜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國名將在讀者心中的受歡迎程度。東吳名將太史慈既然位列其中,亦足見其分量不輕。但令人疑惑的是,這樣一位難得的名將,自歸附孫氏後,似乎就“泯然眾人矣”了。

據《三國志·太史慈傳》記載,太史慈投降後不久,其故主揚州牧劉繇病逝,這個時間大概在建安二年(197)。須知,太史慈病逝於建安十一年(206),可見他歸順孫氏已有十年左右。這十年,正是孫氏一族的高速發展階段,值此期間,江東湧現出一大批傑出將領,無論是程普、周瑜這樣的元老;還是孫權提拔的魯肅、呂蒙,亦或是幾經輾轉才加入的甘寧,皆曾大放異彩。

反觀昔日威名赫赫、與孔融、劉備都有過交集的太史慈,卻“銷聲匿跡”,幾乎看不到他參與江東的重大戰役。那麼,太史慈究竟去哪了呢?

上圖_ 太史慈(166年-206年)

一、太史慈在江東的定位

於《三國志》所見,與太史慈並列一傳的是揚州牧劉繇與交州土豪士燮。魏蜀兩國也有類似的情況,《蜀志》中有劉璋,《魏志》中最多,有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張魯、張燕等漢末群雄。且有意思的是,他們在魏蜀吳三書中的排名還十分靠前。

這些被曹、劉、孫三家解決掉的諸侯、軍閥,即統稱為“驅除人物”,如項羽之於劉邦、公孫述之於劉秀。據《新唐書·陳子昂傳》記載:“凡大人初制天下,必有兇亂叛逆之人為我驅除,以明天誅。”簡言之,為了宣揚自身的合法性,政權創立者往往要抓幾個典型樹立其權威,以示其煌煌功業。

劉繇與士燮,確實是孫氏或明或暗解決掉的割據軍閥;只是,已經投降的太史慈,為何也被陳壽列入到“驅除列傳”中了呢?

這便涉及到了太史慈在江東的“定位”問題。實際上,他更多是作為“劉繇舊部”而存在的。

上圖_ 青州、徐州

二、劉繇集團的政治遺產

東漢末年,袁術橫跨江淮地區,並有進圖徐州、揚州之心。他一邊與徐州地界上的呂布、臧霸聯合,一邊又答應了孫策的請求,允許他渡江攻取江東。彼時,朝廷正式任命的揚州牧劉繇因揚州治所壽春為袁術所據,不得不渡江發展,以豫章郡為根據地,屯兵曲阿。如此一來,孫策與劉繇的鬥爭便不可避免了。

劉繇、劉岱為太尉劉寵之侄,兄弟二人此前雖未曾擔任過高官,卻深諳養名之道。劉繇“藻厲名行,好尚臧否”,是名士圈子中炙手可熱的人物。正因如此,董卓、李傕等人把持朝政時,才會賞拔劉表、劉繇這樣“幽滯之士”。劉繇“潛在淮浦”,深得江淮士人敬重,故而在擔任揚州牧後,包括太史慈等人在內的流寓士族紛紛前往歸附,形成了一個以劉繇為核心的政治集團。

上圖_ 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

劉繇赴任後,意識到袁術、孫策乃是將來之敵,便驅逐了吳景(孫策舅)與孫賁(孫策兄)兩人。但可惜的是,劉繇割據時日尚短,未能得到江東本地大族的支援,以至於他沒有強大武力手段來約束自己的部下。時有徐州舊將“彭城相薛禮、下邳相丹陽笮融,依繇為盟主”,後笮融殺朱皓、薛禮,引起劉繇大怒,遂引兵攻之。豈料命運弄人,在解決掉了背信棄義的笮融後,劉繇也隨之病逝。

趁此機會,孫策迅速攻佔丹陽、會稽、吳郡等地,成功割據江東。能在短時間內能夠由此成就,小霸王孫策所用之手段不可謂不迅猛、酷烈,以致不少江東英豪都慘遭其誅戮。再加上袁術稱帝,被視為袁術舊部的孫氏一族,也難免揹負“篡逆”惡名。這樣一來,非但江東大族不願與之合作,就連寄寓在此的江淮名士,也很少主動來投。

上圖_ 袁術(?-199年),字公路

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孫策不僅主動與袁術斷絕往來,試圖擺脫“袁術附逆”的形象;還主動向許都遣使貢奉,以明確其漢室舊臣的身份。彼時,曹操忙於中原戰事,無暇顧及江東,見孫策如此“上道”,就乾脆承認了孫策的身份,並擢升其為討逆將軍、吳侯。緊接著,孫策又打起了劉繇舊部的主意。

劉繇為漢室宗親,又是名正言順的揚州牧,其在曲阿時,“值中國喪亂,士友多南奔,繇攜接收養與同優劇,甚得名稱”。可見,劉繇在江淮名士心中擁有強大聲望;故孫策想要對流寓名士示好,自然要善待劉繇舊部,透過繼承劉繇政治遺產的手段,經營孫氏一族的名聲。

上圖_ 《三國志》相關資料整合

由材料一可知,孫策對劉繇、笮融舊部頗為寬容,有意拉攏他們,併成功得到了劉繇舊部的支援;材料二中,孫策主動安葬劉繇,帶回其遺孤;孫權執政後,亦對劉繇之子劉基多有賞拔,可見孫氏一族有意宣揚其政權的合法性;材料三中,為得到太史慈效忠,孫策放低姿態,與之“推心置腹”,甚至為自己曾攻打過劉繇做出“反省”。而隨著太史慈的服軟,也意味著以他為代表的劉繇舊部倒向了孫氏。

上圖_ 孫策大戰太史慈

三、太史慈對江東的作用

太史慈歸附孫氏後,被擢升為建昌都尉,以海昏為治,統轄下六縣(海昏、建昌、新吳、吳平、上蔡、永修)。彼時的太史慈,正如同初歸曹操的臧霸,兩人雖名義上屬孫、曹管轄,但仍在自己的地盤上享有一定的自主權,屬於半獨立狀態。當然,他們也要承擔相應的職責。

臧霸都督青、徐二州,率領泰山諸將屯兵於青、兗、徐三州交界的琅琊,與割據青州的袁紹長子袁譚相持,就自然替曹操守住了兗州北大門。同理,太史慈擔任建昌都尉,亦有替孫氏鎮撫山越、流寇之用。據陳建梅考證,建昌都尉即東吳名將蔣欽後來擔任的(豫章郡)西部都尉。

上圖_ 曹操(155年-220年),魏武帝

建安初年,孫氏雖據有豫章郡,但鄱陽、廬陵等地皆未服從,實為孫氏統治不達之處。在此情形之下,孫氏令太史慈攜劉繇舊部鎮守豫章西部,不僅成功繼承了劉繇的政治遺產,完美解決了劉繇舊部的安置問題;也能利用太史慈的武力,以防止豫州邊郡的山民與流寇趁機作亂。

據《三國志·太史慈傳》記載:“劉表從子磐,驍勇,數為寇於艾、西安諸縣。策於是分海昏、建昌左右六縣,以慈為建昌都尉,治海昏,並督諸將拒磐。”又據《三國志·黃忠傳》記載:“荊州牧劉表以(黃忠)為中郎將,與表從子磐共守長沙攸縣。”

湘贛古道是連線豫章與長沙的常用交通要道。孫堅任長沙太守時,“廬江太守陸康從子作宜春長,為賊所攻,孫堅即越境救之”,說明在漢代時,湘贛古道是可以通行的,所以劉磐、黃忠屯兵長沙攸縣時,便可從此道而出,劫掠宜春、上蔡、艾縣等地。考慮到太史慈的勇猛,孫權“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

上圖_ 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155年-191年)

但也僅限於此。太史慈不是孫氏一族的元從心腹,也非享有盛名的流寓名士。他的身上,早已打上了“劉繇舊部”的標籤,因為這個出身,孫策、孫權雖然對他非常重視,將豫州西南部的邊防重任交給他,卻也不會完全信任他。

其本傳有云:“策初遣慈也,議者紛紜,謂慈未可信,或雲華子魚州里也,恐留彼籌策,或疑慈西託黃祖,假路還北,多言遣之非計。”太史慈歸附孫氏後,不少人仍對他採取懷疑態度;即便是孫策、孫權,也只能採取謹慎、保守的態度對待太史慈。

更何況,孫氏給予其“半獨立”地位,已成功達到了籠絡、安撫劉繇舊部與宣揚其政權合法性的目的;並不需要太史慈的武力為其開疆拓土。這就導致了太史慈在歸順孫氏後,便很難再有大的作為,以至於他臨終前感慨道:“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陳壽撰,裴松之注 《三國志》

[2]田餘慶 《秦漢魏晉史探微》

[3]陳建梅 《“西部都尉”考》

[4]陳晨 《“建昌都尉”考》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