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司馬懿早已看破空城計,為何還撤軍?諸葛亮:撤軍能活,不撤必死

人們常說:“現在的改變能引起未來的大變。”

正是如此,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現在在做決定的時候步步都要小心,不然不知道未來會有怎樣出乎意料的結果。而不僅現在如此,其實在古代的時候更是這樣的。

空城計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一個三國典故。

而其實在當時,司馬懿早就已經看破了空城計之中的蹊蹺,那為什麼他還是選擇撤兵呢?其實,按照諸葛亮的觀點來說:撤軍能活,不撤軍必死無疑。

那到底是發生了什麼呢?就讓我們從空城計的背景說起一探究竟。

01

諸葛亮巧用空城計的發展經過

我們都知道在三國戰亂之中,諸葛亮使用過空城計,但實際上空城計不是諸葛亮開創的,這一計策最早是見於東晉的史料之中,由此可見,“空城計”的歷史十分悠久。

想要了解其中的種種奧妙,還是要先從空城計的經過說起。當時諸葛亮吩咐城內的三千士兵撤退離開, 又讓另外五千兵力去運輸補給。所以此時諸葛亮身邊大部分是文官,而兵力也只有區區幾百人。

而此時司馬懿又前來攻城,所以這次攻城對於諸葛亮而言是難以勝利的。這個時候,知道自己不佔優勢的諸葛亮,開始絞盡腦汁想一些別的計謀。

此時,諸葛亮結合司馬懿的性格,策劃了此次空城計。

他先是命令城門內計程車兵偃旗息鼓,並且開啟城門。同時僅用20士兵看守,並且召集其他計程車兵假扮百姓,在城門前悠閒地打掃街道。

而他諸葛亮本人則是披鶴氅、戴綸巾,在城樓上悠哉

坐著,甚至還一邊彈琴,一邊點著香薰。他身邊也只有兩個小書童。他們就這樣毫無防備

等待司馬懿的到來。

後來,司馬懿帶領軍隊到來後,見到這種狀況,反而是不敢輕易進攻。這是因為,司馬懿本就生性多疑,他見到諸葛亮一反常態後,不由得猜測其中是不是有詐。而且他也知道諸葛亮本就機智多謀,更是不敢掉以輕心。

而此時他又看到諸葛亮身邊的兩個小書童也是神情自若,畢竟小孩子難以演戲,所以他更是懷疑是不是城內有埋伏。於是在糾結之中,選擇了撤兵,正中了諸葛亮的圈套。諸葛亮成功再次化險為夷。

而後來經過學者們的研究發現,此時的司馬懿很有可能已經看破了此次空城計,那為何仍舊撤軍呢?

02

司馬懿撤軍到底有何原因

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在三國之中能與諸葛亮抗衡的人物只有司馬懿,可見司馬懿其實並不是一個好惹的人。那他到底有沒有看破諸葛亮的空城計也是人們討論的重點。

但是其實,司馬懿應該是看出了空城計中的破綻的。

首先,司馬懿本就是一個智商很高的人,

他一直都通權知變,善於觀察,也是當時的奇才之一。因此,此時的他既然選擇來攻城,證明應該是已經有了較為準確的訊息,知道此時容易攻破且城內沒有士兵。所以他見到諸葛亮一反常態後,其實也是有看出來,很可能是諸葛亮演戲的。

其次就是,司馬懿除了聰明外,也是一個十分謹慎和多疑的人。

他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往往都不會輕信,而且也會留一個心眼。這就導致,他見到諸葛亮的空城計後十分猶豫。但是,其實此時以他多疑的性格,應該是已經將多種結果都考慮到了,所以應該也料到很有可能城中沒有埋伏,一切都是諸葛亮在演戲。但在戰爭中誰也不敢輕舉妄動,所以還是選擇了撤兵。

因此,結合以上種種原因,不難發現當時司馬懿應該是看透了空城計的,那這樣就有了一個新的疑惑,為何他看破空城計後仍舊選擇撤兵而不是攻打呢?

03

撤軍原因成迷,諸葛亮一句話點透

其實,我們要知道諸葛亮也並非平常之人,所以當他看到司馬懿撤軍後,內心也明白很有可能司馬懿是看透了他的空城計。

而此時,諸葛亮竟然說司馬懿:“撤軍能活,不撤必死。”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句話也正是解釋了司馬懿撤軍最大的原因。

其實,此時司馬懿的情況如諸葛亮說的是一樣的。

在當時,司馬懿的處境十分尷尬。那時候的他還只是魏國的一個大臣而已,但是諸葛亮卻一直都是曹操想要拉攏的一位人才,如果此時他和諸葛亮衝突,想必肯定會無意間要了諸葛亮的性命。倘若他殺害了諸葛亮,其實在魏國也會招致曹操的痛恨。因此即使司馬懿打了勝仗,回去被曹操處置也是早晚的事。

而我們都知道,後來曹魏的政權在多年後是被司馬家族佔有。司馬懿本就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所以按照長遠的眼光來看,他也不會輕易和諸葛亮發生衝突,畢竟在他看來自己未來的發展才是最為重要的。

而且,他一旦進攻,就暴露了自己比諸葛亮更為聰慧,這就很可能因為“功高蓋主”而最終被曹操謀害。

因此,正如同諸葛亮所說,如果此時撤軍,其實司馬懿是能夠活下去的,但是一旦攻城,不管結果如何,日後司馬懿都是凶多吉少的

。所以,當時司馬懿也是經過重重考慮,結合了局勢發展,最終還是決定撤軍。

04

結語

由此可見,司馬懿雖然看破空城計仍舊撤軍其實也是有自己的考慮在內的。而我們也不難發現,其實歷史的真相我們永遠不能夠準確

得知,畢竟時過境遷,很多時候歷史人物的真實想法我們是無法推測的。就像司馬懿的想法到底有多複雜,這都是後人不能夠預料到的。也正是如此,這些飽滿的歷史人物才讓我們的歷史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和充滿魅力。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