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今日立秋,跟老北京人一起貼秋膘吧

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 記者 楊麗娟

今天(8月7日)9時6分,人們迎來立秋節氣。夏盡秋來,金風漸至,傳統意義上的秋天從此開始了。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過去,老北京人講究咬秋、貼秋膘、戴楸葉等,這些習俗流傳到今天,人們最熟知的就是吃肉——貼秋膘。

據說,在清代,立秋這天有“懸秤稱人”的習俗,和立夏之日所稱之數相比較。過去沒有空調之類現代科技產品降暑,天熱吃得少,消耗多,一個夏天過完上秤,人通常都得瘦幾斤。到了立秋,胃口大開,就得吃點營養豐富的肉類補一補,什麼燉肉、燉雞、燉鴨、肉餡餃子、大餅卷醬肘子,都叫“貼秋膘”。而北京人最有特色的貼秋膘,還要數炙子烤肉。

汪曾祺在《貼秋膘》一文中寫道:“北京人所謂‘貼秋膘’有特殊的含義,即吃烤肉……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鐵條釘成的圓板,下面燒著大塊的劈柴,松木或果木。羊肉(也有烤牛肉的,少)切成薄片,由堂倌在大碗裡拌好佐料——醬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點水,交給顧客,由顧客用長筷子平鋪在炙子上烤……”

日本人把炙子烤肉稱為“成吉思汗鍋”。當時最正宗的吃法——“武吃”,得站著吃。圖為日本記者安保久武拍攝的正陽樓中庭吃烤羊肉的食客。

醃漬過佐料的羊肉放在炙子上,烤得滋滋直冒煙。

燒旺爐火。

左手燒餅,右手羊肉是絕佳搭配。

烤肉的炙子和所用劈柴都有講究。炙子的鐵條之間留小縫,下面的柴煙火氣就可以從縫隙中透上來,不但整個炙子受火均勻,而且使烤著的肉帶柴木清香;上面的湯滷肉屑又可填入縫中,增加烤炙的焦香。

汪曾祺所說的“由顧客用長筷子平鋪在炙子上烤”的吃法,叫“武吃”。現在吃烤肉,多是“文吃”,就是師傅把烤好的肉盛在盤子裡,食客坐在椅子上慢慢品嚐。過去最正宗的吃法——“武吃”,可得站著吃:烤爐在中間,幾條板凳擺開,食客半弓身,或站著,或一隻腳踩在板凳上,手持一尺來長的特製長筷,邊烤邊大口吃肉,再來上幾瓶“醉燒刀”白酒對嘴“吹”,那架勢真有點“彪悍豪霸之氣”。

上世紀30年代,食客在東安市場烤肉店大快朵頤。

烤肉宛的師傅正在調製佐料。

吃炙子烤肉,老北京人必去“南宛北季”。“南宛”指臨近宣武門的烤肉宛,主要烤牛肉,“北季”則指位於北城什剎海的烤肉季,以烤羊肉聞名。

烤肉宛字號極老,它創建於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創始人是一位宛姓回民。烤肉宛的烤牛肉以鮮嫩“賽豆腐”著稱,牛肉之嫩,還曾得到齊白石的肯定。

據傳,上世紀四十年代,一位叫唐友詩的記者請齊白石老人去品嚐烤肉宛的烤肉,齊老笑著說:“我的牙齒,哪裡嚼得動?”唐說:“正是因為讓你嚼得動,所以才請你去吃烤肉。”隨後他又補了一句:“那肉嫩得跟豆腐似的。”齊老這天心情很好,食興正濃,便拿起手杖同他一塊去了。果然,烤肉宛的獨特風味,讓白石老人連連稱讚。烤肉的宛師傅見齊老興致正濃,便趁機說:“我們這個字號,連塊牌匾還沒有哪!”齊老領會其意便隨口答應給題匾。飯罷,宣紙拿來,齊老提筆作書,只見他只寫了一個鐘鼎“烤”字。寫完之後,突然停筆,稍加思索,又在下面綴了一行小字:“鐘鼎本無此烤字,此是齊璜(白石老人名)杜撰。”寫畢擲筆大笑,興沖沖地走了。這個“烤”字後經裝裱掛在烤肉宛店堂裡。

烤肉宛的師傅能用大砍刀,把肉切得像膠片一樣薄。

1990年的烤肉季飯莊。 胡敦志攝

炙子烤肉北京人愛吃,外國人也常常被吸引到此大快朵頤。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女攝影師海達·莫理循以及一些日本攝影師,都曾留下炙子烤肉的珍貴影像,日本雜誌還稱讚道:“只要是訪問北平的人,都忘不了它的美味。”

除了首選的炙子烤肉,北京人“貼秋膘”的美食還有很多。

涮羊肉是北京人的必備美食,圖為食客在東安市場的東來順飯館涮羊肉。

1983年,顧客們正在津津有味地吃涮羊肉。 王寶琴攝

1956年,東來順切肉工人正在切肉。 李晞攝

煤市街的清真飯館,廚師正在爆羊肉。

外出聚餐不便,買點牛羊肉回家。圖為1983年顧客在東單菜市場買牛羊肉。王寶琴攝

肉類熟食讓今天的北京人貼秋膘更加方便。圖為1983年,月盛齋工人在制醬牛肉 。王寶琴攝

1983年,天福肉食車間的工人將制好的醬肘子起鍋。王寶琴攝

天福號醬肘子 王寶琴攝

圖 | 吳真、聞者、徐家寧、哈佛燕京圖書館、北京日報圖片庫

文 | 楊麗娟

編輯 | 楊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