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將軍造反時,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中國古代將軍造反的例子層出不窮。

中國古代史上的政權,真正來自農民起義的不多,大多是將軍造反得來的。

比如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原來是北周皇帝宇文邕的大將;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又是隋朝皇帝楊堅手下的將領;宋朝皇帝趙匡胤,是後周皇帝周世宗的檢校太尉。

而北周政權的建立者宇文泰,則是西魏皇帝元寶炬的馬仔。

至於東漢之後的曹魏、西晉等政權無不是掌握兵權的將軍篡權建立的。

毫不誇張地說,一部中國古代史,就是一部將軍造反史。

那麼,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什麼那些官兵大多數情況下都跟隨將軍,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制度設計問題。

網上有句名言,好的制度能把壞人變好,壞的制度能把好人變壞。

凡事發生造反的朝代,都是制度設計有缺陷;比如唐朝的制度就有弊端。

一個政權建立之後,在對軍隊的控制上面臨很多難題,或者說面臨艱難抉擇。

確切的說,既要防止王爺造反,又要防止將領造反。

漢朝前期,主要防止將領造反,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將屠刀對準韓信、英布等功勳卓著的將領。

將領被殺絕之後,國防交給劉氏宗室來承擔,這就導致了諸王權力過大,尾大不掉。

漢景帝憂心忡忡,進行削藩,結果導致七國之變。

李世民建立唐朝之後,吸取了漢朝教訓,不再給王爺那麼大的權力,大多數王爺沒有行政權和帶兵權。

擔任地方官職務的除外,比如吳王李恪,單純一個吳王沒什麼權利,但他還有“安州都督,司空、”等官職。

唐朝親王的封地也非常少,實封只有八百戶到一千二百左右,是漢朝萬戶候的十分之一。

王爺沒有權力,國防重擔只能交給節度使。

一個節度使就是地方上實實在在的軍政“一把手”、“土皇帝”,他們掌握著軍隊大權和地方。節度使們要不要造反,全看唐朝皇帝的威信,和節度使的覺悟,即對皇帝的忠誠度。

因此,在唐朝後期,節度使造反的事層出不窮。

制度設計好了,將領造反的事情就較少發生,比如宋朝和明朝。

中國古代皇帝除極個別的外,大多數都是人精,有的皇帝本人就是造反起家的,他們也知道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道理,所以對軍隊的控制非常嚴密。

就拿明朝來說,朱元璋為了控制軍隊絞盡腦汁,用了不少高招。

比如駐紮在全國各地的將領經常對調,軍隊的訓練權、組織人事權,軍隊調動權三權是分立的。

具體來說,衛所指揮使千戶等掌握軍隊的練兵權,負責訓練軍隊。

五軍都督府掌握天下衛所,負責衛所軍戶的軍籍,不能直接統帥軍隊。

兵部掌握調兵權,將帥的帥印,將領的選拔,培養,負責官兵的考核升遷事宜,也不能直接統兵。

如果發生戰事,只有皇帝親自任命的總兵官,執掌皇帝頒發的兵符,方可由兵部頒發調兵令,統帥軍隊作戰。

一旦戰事結束,兵歸衛所,帥印歸還兵部。

總的來說,明朝皇帝對軍隊控制的很好,軍隊統兵權調兵權,練兵權實現了有效分離,防止將帥掌握軍隊,這樣達到皇帝控制軍權的目的。

因此,除了明朝末期士兵因為軍餉拖欠的譁變外,明朝時期將領大規模造反的現象鮮有發生。

這樣的制度下,將軍對軍隊控制度也不高,士兵對將軍的依賴程度不高。

皇帝能力不行。

有了好的制度,還要看執行人的能力和人品。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朝代沒有一個好的控制軍權制度,皇帝又沒有領導能力,不能明察秋毫,駕馭大臣。

比如唐朝時期,節度使造反是從唐玄宗時期開始的。

在此之前,李世民、武則天統治時期,對大臣的駕馭比較成功,將領鮮有造反的,即使造反也難以成功。

比如武則天時期,發生了徐敬業、李衝、李貞等人的造反,但是很快被鎮壓。

只是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後期,皇帝荒淫無恥,寵幸楊貴妃,重用楊國忠等奸佞小人,自己不問正事,被安祿山矇蔽,給了他太大的權力。

節度使擔任一個地區的軍事首腦已經夠危險了,李隆基一高興,讓安祿山一人兼任平盧、范陽(幽州)和河東三地節度使。

結果安祿山的勢力越來越大,沒有一個節度使比他實力雄厚,讓其野心勃勃,不造反都不行。

皇帝無能的時候,將軍就能掌握更多的權力,士兵對將軍忠誠度就更高,就願意聽從將軍,而無視皇帝存在。

那麼將軍具體都掌握什麼權力,讓士兵效忠他?

將軍掌握人事組織權。

不想當元帥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當兵的人誰不想建功立業、揚名立萬、衣錦還鄉、光宗耀祖?

如果一個王朝制度設計有問題,皇帝又昏庸無能的話,將軍就會大權獨攬,掌握了軍隊的組織人事權。

誰能升遷,升遷速度多大,都是將軍一人說了算。

升遷的標準不是看你有沒有業務能力,也不是看你立功多少,主要是看你對將軍能不能效忠。

如果效忠將軍的話,能力是次要的,就能得到升遷;如果不效忠將軍的話,再有能力都無濟於事。

正像俗話說的,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你忠於皇帝沒用,老子就是不提拔你,讓你一輩子沒用有出頭之日。

尤其是基層士兵,你對皇帝再忠心,皇帝也不知道你,縣官不如現官不是。

在此情況下,你只能效忠將軍,將軍身邊都是親信,他想幹什麼只要振臂一呼。

將軍掌握資源分配權。

制度設計不好的王朝,將軍掌握不但掌握著軍餉發放權,還掌握著地方稅收權力。

即使將軍沒有掌握稅收權力,他也可以虛報士兵人數,也可以殺良冒功,手中掌握的經濟資源相當可觀。

很多人當兵到部隊去,都是為了養家餬口,上有八十歲老母,下有三歲小孩,中有美貌嬌妻。

由於將軍掌握著軍餉發放權,什麼時候發軍餉,你得到軍餉多少,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

換言之,將軍就是士兵的衣食父母。

如果你對將軍忠心耿耿,不但能按時領到軍餉,還可能得到雙倍的軍餉。

將軍的多年經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造反的將軍都是蓄謀已久的,他對軍隊的控制也經過了很長時間。

為了讓士兵忠於自己,他就要灌輸是將軍養活了士兵,讓士兵懂得感恩,以培養士兵對他的忠誠度。

比如袁世凱小站練兵的時候,每次發軍餉都要讓士兵說這些軍餉是袁宮保(袁世凱)給的,感恩袁宮保。

長此以往,新軍官兵就“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大清朝”了。

除此之外,將軍的手下也會利用各種場合,宣傳將軍的人格魅力,讓官兵崇拜將軍,敬佩將軍,效忠將軍。

當然,將軍也會利用視察軍隊的機會,到基層軍營中去,關心士兵,問寒問暖,解決他們家裡遇到的實際困難,以密切自己跟士兵的關係。

如此一來,士兵就會唯將軍馬首是瞻,對將軍絕對服從,願意為他衝鋒陷陣,不惜獻出生命。

士兵資訊不對稱。

古代沒有報紙,沒有手機和電視,也沒有網路。

那時候交通不便,資訊傳遞非常慢。

大多數將軍在造反的時候,都不會愚蠢到對士兵說:我們造反是針對皇帝的。

他們只會打著皇帝的旗號,說是奉皇帝的命令。

那樣一來,雖然士兵不會公開抗命,但是他們會開小差逃跑。

畢竟造反是大逆不道,失敗要株連九族的,誰也不想跟將軍去進行一場豪賭。

所以,將軍只能矇蔽下屬。

即使進軍目標是京城,他們也會想到一個最佳藉口——清君側。

“清君側”一詞源自《公羊傳》中的“逐君側之惡人”,意思是說,我們兵發京城不反皇帝,而是因為皇帝身邊出了壞人,挾持了皇帝,我們要解救皇帝於危難之中,幫他老人家脫險的。

比如漢景帝削藩時,吳王劉濞在國內徵集了30萬大軍造反,他告訴士兵說我們是去殺漢景帝身邊的“奸臣”晁錯。

明朝朱棣造反的時候,也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告訴士兵說我們只殺建文帝身邊的大臣齊泰、黃子澄。

甚至安祿山造反的時候,扛的也是“清君側”大旗。

資訊不對稱,士兵怎麼知道將軍是造反?

哪怕是打到了皇宮,士兵們只要不見到皇帝本人,也不知道將軍是發動兵變,是造反。

等他們知道造反的時候,將軍要麼兵敗被殺,要麼大功告成,這時候知道也沒用了。

事實上士兵都不傻,知道一個國家皇帝最大,也知道造反失敗面臨的奉獻,對造反將軍造反死心塌地的畢竟是極少數。

所以很多手握重兵的大臣在決定造反的時候都會猶豫再三,比如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時候,手握世界對他死心塌地的湘軍,卻不敢造反。

他說這麼一句話,官兵都是狗,誰給的肉多跟誰走。

在掌握資訊的情況下,士兵都是非常勢利的,不會盲從。

他們決定跟誰走,還是看誰手裡握的資源多,誰的勝算大。

要不然,就不會有“牆倒眾人推、樹倒猢猻散”這句古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