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宋代州橋長啥樣?開封畫家用《清明上河圖》手法復原

頂端新聞記者 黃亞芳

市井繁華,人潮如流,每逢月夜,天闊地清,到處著銀……古時在州橋之上看月夜汴河景色迷人,故稱汴京八景之一“州橋明月”。如今,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開展,開封城市中軸線跨越汴河的地標性建築——州橋,逐漸揭開神秘面紗。

開封畫家管海龍歷時近一年時間,追蹤州橋考古發掘的進展,透過六次底稿的修改,完成了今天的《宋代州橋想象復原圖》。他告訴頂端新聞記者,目前這版復原圖還不是終稿,還在隨著發掘的過程進一步完善。

△管海龍正在繪圖

復原不同於創作,州橋復原如考古般撥開迷霧

“南望朱雀門,北望宣德樓,皆舊御路也。”宋朝詩人范成大寫出了曾經州橋一帶的輝煌。

管海龍在創作前期,透過大量史料的考證與研究,開始了宋代州橋的復原。“最早的時候文物還沒有完全浮出土面,隨著明代和宋代的遺蹟的出土,並結合出土圖片和專家的指導,我先後復原了宋代和明代的州橋。”

工筆、線描,還是重彩?到底該如何表達?經過一點點的整理,管海龍最終決定使用《清明上河圖》的繪畫手法去復原作品。

與藝術創作不同的是,復原要以尊重事實為出發點,再融入美學上的考究。管海龍經過反覆修改,按照歷史的測量資料、人物、街道情況等,對復原圖的細節進行了描繪。

“藝術創作與考古復原不同,它不單單是一張圖紙,也要在作品中融入感受,賦予當時那個年代州橋上下發生的故事和宋代州橋周邊的文化氣氛。”管海龍說。

△宋代州橋復原圖手稿

隨著州橋遺蹟的發掘程序,管海龍的復原也如同考古般撥開層層迷霧。他在州橋復原圖細節的刻畫上進行了反覆打磨,比如在宋代州橋河岸兩邊的瑞獸出土浮現時,管海龍也去到了考古現場,親眼目睹了宋代州橋遺蹟的發掘。

“我參考了《東京夢華錄》等歷史文獻的記載,‘水獸’這一名字也是透過文獻考證的,州橋周邊是否熱鬧,是否有商販等等。”

管海龍回憶,在考古現場時,他想象著古人走在當時的州橋,古人生活中的車水馬龍彷彿浮現在眼前,能夠親身感受到文化氣息。以一個平凡老百姓的視角去回望古人的生活,發現他們的故事,從而還原歷史場景,他認為是非常有趣的。

△宋代州橋復原細節圖手稿

作品凝結家鄉情節,藝術創作與文化根脈息息相關

管海龍是土生土長的開封人,談及此次復原圖的創作初衷,他表示,此次復原飽含了他對家鄉出現文物的情感。

“開封人骨子裡就有一種傲氣,我們對自己的城市非常驕傲,這是從骨子裡流傳下來的文化基因,是無法磨滅的,可能身處鄉村,但是本土的文化基因是可以流傳下來的,我對家鄉的熱愛也是如此。”他說。

開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種文化是融入這片土地基因中的。管海龍向記者舉例,外地人可能覺得開封的‘吃’很有名,但‘吃’其實也是源於文化意識的。“吃的作用並不一定是僅僅是飽腹或者美味,實際上是一種體會。無論是味道、文化、藝術,它傳達給人的是獨特、有魅力、鮮活的城市文脈,我想千年的文明體系是延續至今的,這也是我作為開封人最驕傲的一點。”

△明代州橋復原圖手稿

管海龍從20歲開始學習畫畫,如今的他供職於開封美術館。40歲出頭的他經過多年的創作與沉澱,對“藝術”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在他看來,藝術是一種感受的表現,而繪畫這種藝術形式的可貴之處就是能讓大家透過直觀的視覺衝擊,來感受到藝術家的認知。

他認為,中國的藝術一直和文化體系息息相關,尤其是中國傳統繪畫,透露著藝術對於文化地映刻於追求。“文化不一定僅僅是一種文字,它可以是一種感受、一杯茶,如小橋流水般滋潤著這片土地的人。”

在此次州橋復原圖中,不僅有作者對實地圖片和場景的反映與刻畫,也融入了管海龍對開封這片土地與歷史的理解,讓我們在他的繪畫中,夢迴“州橋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