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乾隆為何要折騰張廷玉,真是因為後者年老不懂事嗎?還是另有目的

公元1735年,在位13年的雍正皇帝離奇去世,有關他的死因一直是眾說紛紜,至今尚無定論。

目前比較確定的是,他在臨終之前,曾給繼承人乾隆留下了一個由四人組成的輔政團隊,他們分別是皇親允祿、允禮,這倆人算是給乾隆撐腰的人。另兩人分別是滿官代言人鄂爾泰,和中原人的代表張廷玉,這倆人算是給乾隆打理朝政的。

張廷玉一箇中原人,為什麼可以位列四輔臣之一呢?主要原因有兩個。

張廷玉的父親叫張英,早在順治年間就已經“積極要求進步”,不過因為身體染病,所以沒能在順治朝入仕。但是他的態度卻已經讓清廷看到,後來他憑藉科舉入仕之後,因為“品學兼優”所以升遷的速度很快。

張英的家在安徽桐城,一般人應該都知道,這裡誕生過一個以散文揚名的“桐城派”。可能熟悉歷史的人還知道,桐城派的四祖之一方苞,曾是康熙晚年的特別顧問,據傳他對雍正能從“九王奪嫡”中勝出,起了很積極的作用,因此雍正對他很優待。

雖然史料沒有說張英這個桐城人和桐城派有什麼關係,但是在外人眼裡,他應該也算是方苞的同路人。張廷玉出生在這麼一個根正苗紅的家庭,又是個聰慧之人,所以成名也很早。至於他身上有沒有桐城派的影子,不太好直接確定,不過從他在康熙朝就入職南書房,雍正朝又被重用上看,他和方苞應該在雍正繼位之前就是站在雍正一邊的。

所以雍正看重張廷玉的第一個原因,應該可以歸結為政治正確。

在清朝的皇帝中,雍正應該算是最勤勉的一位。不過皇帝光自己是根鐵,他自己又能捻幾根釘子呢所以他需要一個好助手來協助他。

雍正在位時,把順治朝就開始著手的《明史》給完成了個七七八八,而具體的經手人就是張廷玉;

雍正在位時,為了肅清康熙末年的鬆弛吏治,花了很多精力和功夫,如果不是他,可能就沒有“康乾盛世”了,而張廷玉早年就是因為整頓吏治手腕很硬,而被稱為“伏虎侍郎”;

雍正在位時,雖然清朝的制度體系已經初步建成,但是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奏摺的應用,以及鼎鼎大名的軍機處等等,而這些,張廷玉都是主要經辦人;

俗話說,不做才會不錯,你只要做事,就難免會出錯。但是張廷玉在雍正朝幾乎從未出過紕漏,而且人家的辦事效率還非常高。據史書記載,雍正用兵準噶爾期間,一天要處理的文書要三位數,而張廷玉作為雍正的“秘書”,總能處理得井井有條,雍正當時誇他自己幹一天,能頂別人幹十天。

所以雍正看重張廷玉的第一個原因,應該可以歸結為能力突出。

張廷玉要態度有態度,要能力,還有可以讓領導放心的背景,和豐滿的履歷,這樣的人有什麼理由不留給兒子用,所以他就成了乾隆的輔政大臣。而且雍正在去世之前,為了讓這個老朋友好好照顧兒子,還給了張廷玉一個破紀錄的優待,許他以中原人的身份配享太廟。

公元1736年,乾隆繼位時的張廷玉,已經算是位極人臣,辦事的大臣中,除了滿大臣鄂爾泰之外,再也沒有人能壓制住張廷玉。

而且張廷玉有屬於中原人,所以滿朝的漢臣更是以他為馬首是瞻,他的風頭一時無兩。不過因為有鄂爾泰在,乾隆也不用太擔心他尾大不掉。

但是在公元1743年,卻出現了變故,鄂爾泰因故去世了。鄂爾泰去世之後,乾隆必須要提拔一個人來制衡張廷玉,這樣乾隆才能放心使用他。

但是乾隆提拔的這個人叫納親。訥親的祖輩是開國重臣,姑母還是康熙的皇后,算上是皇親貴戚。他在雍正朝期間表現得也可圈可點,所以乾隆就有意提拔他。但是乾隆過分地高估了他。

他非但不能制衡張廷玉,反而讓張廷玉的權勢越來越大。乾隆一看自己找的人不行,短時間有沒有更合適的,於是就開始自己下場。

對於張廷玉這樣已經紮根很深的老臣,乾隆自然不好直接翻臉,而是打算一步步地來削弱張廷玉的影響。而張廷玉當時的年紀也已經不小,他又是個聰明人,所以就打算急流勇退,於是他就找了個藉口向乾隆“乞骸骨”。

乾隆雖然也願意樂見其成,但是並不打算就這樣把張廷玉放走,因為張廷玉雖然退隱山林,但是他的影響力還在那裡,只要他還活著,乾隆就很難放心。

正當乾隆準備找藉口再打壓一下張廷玉時,張廷玉竟然自己出了問題。雍正去世之前,曾遺命讓他配享太廟,結果乾隆同意他退休的時候,沒有提到這個退休待遇。張廷玉有點不甘心,於是就跑去找乾隆要個說法。

以乾隆當時的想法,你張廷玉就是不犯錯,我也要找你麻煩,你還主動把由頭遞了過來,那麼我還等什麼。於是乾隆就開始借題發揮,說張廷玉如何如何不好,並對他進行了處罰,而且還透過張廷玉這個因子,把張廷玉一系的人馬給順手清理了一下。

等到張廷玉被清理之後,乾隆就開始繼續培養新人,這一次他親手培養的人叫傅恆。因為這次他選的人比較優秀,又沒有人敢搗亂,所以傅恆成長得很快,但是傅恆不長壽,所以乾隆只好再來一遍。有了經驗的乾隆再次培養的人選,大家都不陌生,他就是清朝第一貪和珅。

從上述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乾隆當年之所以要變著法的找張廷玉的麻煩,並不是張廷玉晚年不懂事了,而是乾隆需要平衡朝中的權力。所以即使張廷玉表現得再好,乾隆也會找到一個不存在的理由。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史新考》、《清通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