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商王朝的青銅戈,表明周人出動跨時代奇兵,難怪武王一戰滅商

作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牧野之戰留下很多謎團,其中最大的是以逸待勞的商朝軍隊,為何打不過遠征的疲憊之師?

以史書留下的線索來看,商夷戰爭消耗了國力、被武裝的東夷俘虜臨陣倒戈、內部叛徒的賣國求榮等都是商朝滅亡的原因,但打鐵還需自身硬,周武王遠征殷商時,必然不可能將希望全部寄託於俘虜倒戈、叛徒破壞等身上,周人必然有其取勝或安全撤回的把握。

以商朝的青銅戈來看,周人擁有一個跨時代的兵種,讓周人具有了軍事優勢,或許這是周人敢於遠征、並能滅商的重要原因之一!

商朝主戰武器:青銅戈長度較短,屬於近戰武器

大動干戈、金戈鐵馬、枕戈待旦、倒戈一擊、干戈征戰、止戈為武……在與戰爭有關的成語中,往往都可以看到“戈”的身影,甚至“干戈”直接用來指代戰爭,這就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戈”的悠久歷史。

根據考古發現,最早的戈始於石器時代,沿用於夏商周三代,廢棄於戰國晚期。其中,青銅戈是商朝主戰兵器,出土青銅戈的頻率要遠遠高於青銅矛,但商朝青銅戈長度較短,屬於近戰兵器,考古發掘的戈基本都在80釐米左右,略長於斧鉞、刀劍。

1976年,在陝西漢中城固縣,考古發現一個商代遺址,出土了95件青銅戈、青銅面具、盾牌、銅泡(安裝在皮甲上提高防禦能力)等,可能是商代一支百人隊所配備的軍事裝備。透過這些裝備,學者研究發現百人隊需要排成密集的陣型,略長於斧鉞、刀劍的青銅戈,在這種陣型中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

除了考古發現,甲骨文也可以佐證青銅戈的長度有限。甲骨文中的戈字,至少有五種不同的寫法,反映出不同階段的青銅戈造型,而當戈與人組成文字時,可以看到青銅戈是商人身高的三分之二,應該不會超過150釐米,透過下圖伐字可見一斑。且,伐字是左右結構,為了左右對稱,可能有意拉長了文字中戈的高度。

綜合考古發現與甲骨文,因此學者研究認為,商代的戈柄長80釐米到1米左右,屬於近戰武器!

商王朝的主戰部隊:沒有真正的戰車,主力為普通步兵

根據古史記載,黃帝時已有車輛,夏末時已有戰車,據說商湯伐夏時就有戰車,“成湯以良車七十乘,必死五千人”等。以此來看,西周春秋時流行的戰車,在商代必然已經出現。

既然有戰車,那麼就應該存在配套的兵器。周代戰車上面一般是三個人,一個駕駛員、一個射手、一個持戈擊殺敵人。但迄今為止,考古依舊沒有挖掘出任何一把適用於車戰的商代長柄戈。以現有發現來說,商代青銅戈的長度根本不適合車戰,因為在兩輛車交錯時的格鬥中,短戈是砍不到敵人的。相比之下,周代車上矛、戟、殳都長達三米多,車戰的時候可以用來殺傷敵人。

商代戰車的配套兵器,會不會是青銅矛呢?但考古發現的商代青銅矛,最長的矛柄只有140釐米,加上矛頭不過155釐米,依然不適合車戰。

不僅找不到適合車戰的兵器,而且考古發現的商代車輛,往往都比較笨重,車軸一般為3米長,輪徑長達1。4至1。5米,輻條比較少多數是18根,這種車輛存在行駛緩慢、轉彎難度高、不太靈活等問題,明顯不適合沙場搏殺。

沒有配套的兵器,沒有適合的戰車,這兩種情況只能說明商代沒有真正的戰車編制,軍隊主力為普通步兵。至於戰場上的商代車輛,大概是用於指揮、運輸等,而不是用於廝殺。

周武王的奇兵立功:車兵出奇制勝,助力周人滅商

牧野之戰中,為了抵擋周人入侵,商紂王武裝了一些東夷俘虜,加上商人自身的部隊,一共大約17萬。其中,紂王與東夷作戰多年,按理說會有一些特別精銳的部隊,且整體戰鬥力要壓過被武裝的俘虜。既然如此,為何紂王會在短時間內一敗塗地,以至於被堵在朝歌,連逃跑都沒能逃跑呢?

紂王戰敗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個極有可能是周武王的戰車奇兵,猶如坦克剛出現時一樣,突然出現、快速突擊,讓商人驚慌失措,攪亂了商人軍隊,之後又乘勝追擊到朝歌城,堵住了紂王逃跑的路線,導致紂王無奈的自焚而死。

根據史記記載,周武王率領“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此外還有諸侯部隊。換言之,周武王的軍隊絲毫不弱,也談不上以弱勝強,因為他不僅有300戰車,還有龐大且強大的甲士部隊,300戰車突擊,數萬全副武裝的甲士襲殺,紂王敗得不冤!

以當時中國主流戰爭模式來說,周武王出動的300乘戰車,無疑是跨時代的兵種,也是牧野之戰中周人的一支奇兵,加速了商紂王的崩潰,改寫了戰場的局勢。

參考資料:《史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