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康熙皇帝去世後,留給雍正的是一個怎樣的“爛攤子”?

康熙皇帝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在他長達六十一年的帝王生涯中,先後經歷了“智擒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打敗鄭氏集團收復臺灣、組織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抗擊沙俄侵略以及三次御駕親征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亂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在這期間,清朝的國力逐漸增強,社會生產得以發展和恢復,領土疆域也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同時滿漢之間的矛盾也得到了消弭,可以說康熙皇帝確實是一位非常有作為,並且也取得了諸多輝煌成就的帝王。

然而,正如當年康熙皇帝從他的父親順治皇帝手中接過一個“爛攤子”一樣,他留給他的繼任者雍正皇帝的也是一個“爛攤子”。

只不過,不同於順治皇帝留下的是一個強敵環伺、政局不穩的“爛攤子”,康熙皇帝留給雍正皇帝的這個“爛攤子”更多的是因為大清王朝的內部問題,而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卻都是由於康熙皇帝本人過於“仁德”而造成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爛攤子”之一,國庫空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登基,然而此時整個國庫的存銀總數不足800萬兩。要知道,這個時候光是每年用以支付皇室宗親、各級官員以及八旗子弟的俸祿的銀兩就要將近900萬兩,可見此時的國庫已然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

而造成這一囧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圖片來源於網路)

第一,朝廷收入“有限”。

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帝宣佈將丁銀稅額固定、不再增收的主張,準備命令各省督撫將現行錢糧冊內有名丁數永遠作為定額,不再增減。而這也就是那句著名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這條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避免了人口逃亡,然而同時也極大地影響了當時國家財政收入增長,並且康熙做出如此決策也是在沒有對全國土地情況進行重新丈量的情況下制定的,而當時全國超過一半的土地都是掌握在了貴族豪強以及官員士紳的手中,這些人卻又是不繳納稅賦的。

在順治朝晚年的時候,每年全國的財政收入就已經接近了1200萬兩,到康熙朝時期,依然只維持在了1300多萬兩的水平上。

(圖片來源於網路)

第二,連年征戰,國庫開銷巨大。

康熙朝時期,真可謂是戰事不斷,征戰不休。

康熙皇帝剛剛登基之時,就一直在與南方各地“反清”勢力進行征戰。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康熙皇帝傾全國之力,歷時八年最終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時候徹底平定了這場叛亂。

緊跟著康熙皇帝又著手武力收復臺灣,並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迫使鄭氏集團投降。

面對北方沙俄的入侵,康熙皇帝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兩次組織雅克薩自衛反擊戰,成功打退了俄國侵略者,並且經過漫長的談判,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式與沙皇俄國簽署了《尼布楚條約》。

之後,康熙皇帝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和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連續三次“御駕親征”,征討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並將這個他一生中最為強大的對手徹底消滅。

而到了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噶爾丹的繼任者策妄阿拉布坦發動叛亂,康熙又安排十四阿哥胤禵統兵出征,平定了這場叛亂。

由此可見,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整個大清王朝一直處於征戰之中,而也正是由於這些戰爭,以及之後所需的部隊駐防,極大的消耗了國庫存銀。

再加上康熙朝晚年時期,自然災害不斷,讓整個國庫愈發的捉襟見肘。

(圖片來源於網路)

第三,各級官員與地方衙門上“欠款”太多。

這些本應歸入國庫的銀兩,或是被官員們挪作他用,亦或是常年積壓形成了一系列的“死賬”、“爛賬”,當然,也有很大很大一部分是被官員們中飽私囊了。這其中與康熙皇帝關係非常密切的蘇州織造李煦以及江寧織造曹寅這兩個家族,其所欠國庫的款項均超過了三十萬兩。

可康熙皇帝卻對此頗為仁慈,一直沒有下決定追比和清理,以至於國庫的虧空越來越大。

(圖片來源於網路)

“爛攤子”之二,吏治腐敗。

康熙朝時期的吏治問題始於索額圖與明珠之間的“索明黨爭”,雙方為了打壓對方,不斷地培植自身的勢力,弄得朝堂上是烏煙瘴氣。儘管在這之後康熙皇帝處置了索額圖、明珠以及雙方几個重要的羽翼大臣,可是並沒有對官場上的風氣進行根治。而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官官相護、結黨營私、貪汙腐敗的現象愈演愈烈。

由於這些官員之中,許多官員與康熙是“舊相識”,有些則是有過一定的功勞和功勳的,於是康熙皇帝對於這些官員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並且對於其中的一些人康熙皇帝選擇了寬容與從輕發落。

也正是由於康熙皇帝過於的寬縱,使得官員們愈發的有恃無恐起來,不管是朝中的六部九卿,還是地方各級官員,幾乎已經到了無官不貪的地步,整個官場的風氣也隨之凋敝,讓百姓對此是怨聲載道。

(圖片來源於網路)

“爛攤子”之三,皇子爭儲。

康熙朝晚年,眾位康熙皇子為了爭奪皇位,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九子奪嫡”大戲。在此期間,皇子與皇子之間明爭暗鬥,皇子與官員之間相互勾結,官員與官員之間相互串聯,已然形成了政治利益集團。

而這其中,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的勢力尤為龐大,包括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等在內的一眾康熙皇子,以及佟佳氏家族、葉赫那拉氏家族、鈕祜祿氏家族、安親王嶽樂家族等朝堂勢力,皆參與其中。

儘管雍正最終登上了皇位,然而,這些“八爺黨”的皇子和官員們一邊採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對於雍正予以了堅決抵制,一邊繼續暗中聯合,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戰著雍正,動搖著雍正皇權統治的根基。

而這也使得雍正皇帝自登基伊始,直到其最終去世之後,始終都被極為負面的輿論所包圍。

(圖片來源於網路)

雍正用雷霆手段,成功收拾了康熙留下的“爛攤子”。

首先是經濟上,雍正大力推行“新政”,實施改革。

雍正登基之後,最先做的事情就是清理國庫的虧空問題,而他也將這件差事交給了他最為倚重和信任的十三阿哥胤祥來辦理。胤祥在雍正的大力支援下,充分做到了“只認錢不認人”,不管是普通官員,還是皇親國戚,只要拖欠了國庫的銀兩,胤祥就用高壓態勢勒令其限時填補虧空,就連十二阿哥胤裪這樣的康熙皇子,也被“逼”的只能變賣家產來“還債”。而前文中所說的曹寅家族以及李煦家族,最終也是因無法填補虧空而被雍正下令抄家。於是,在雍正與胤祥的共同努力下,國庫虧空的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

之後,雍正又接連推行了“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等政策,不僅對歷史遺留下來的一系列弊政進行了改革,同時又極大的拓寬了朝廷的財政收入來源渠道,使得國庫收入明顯增加。

而也正是透過這些政策,使得雍正朝時期的國庫存銀在巔峰時期超過了六千萬兩,到雍正去世的時候,留給乾隆皇帝的也是一個超過五千萬兩存銀的充盈國庫。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其次是在吏治上,雍正以“鐵腕手段”打擊貪汙腐敗。

歷史上的雍正,其打擊腐敗的力度甚至可以堪比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官員們的腐敗行為一經查處,雍正可以說是絕不留情,從而對官場形成了強大的震懾力。

不僅如此,雍正還採取了一項非常重要的舉措,這就是“養廉銀”制度,用所謂“高薪養廉”的方式,解決了清朝時期官員俸祿偏低的情況,從源頭上阻止並治理腐敗。

(圖片來源於網路)

再次,雍正不斷打擊朋黨,加強中央集權統治。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專門釋出了《御製朋黨論》,提出要堅決打擊朋黨,治理官員們的結黨營私。與此同時,雍正又以極為殘酷的手段,處置了曾經與他爭奪皇位的康熙皇子以及他們的追隨者們,使得自己在朝中的皇權威嚴進一步加強。

此外,雍正還透過建立“軍機處”,加強了重要集權,並透過“密摺制度”,加緊了對於官員的管控。

而最為人欽佩的,還是雍正做到了每一份奏摺都有他親自批閱,這樣一來便可深度掌握全國政局的實際情況,做到了心中有數。

最後,雍正鑑於康熙朝晚年“九子奪嫡”的教訓,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避免了皇子間骨肉相殘的戲碼再度上演,也確保了之後皇權交接的平穩。

(圖片來源於網路)

可以說,正是雍正的努力,成功收拾了康熙朝時期所留下的“爛攤子”,不僅是為之後的“乾隆盛世”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甚至可以說是為大清王朝成功“續命”。

所以,現在的歷史學家也提出這樣的觀點,所謂的“康乾盛世”,更應該稱之為“康雍乾盛世”,因為雍正在這其中所起到的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不應該被忽視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