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傳庭死而明亡”,孫傳庭10萬精兵,為何被李自成打得全軍覆沒?

明朝直到滅亡那一天,一直都不缺少人才,比如袁崇煥、盧象升、曹文詔、楊嗣昌、洪承疇、孫承宗、左良玉,也包括孫傳庭,他們都曾經無限接近於挽狂瀾於既倒,可結局都是風吹雨打去。

孫傳庭的履歷不復雜,早年由於不滿魏忠賢的專權,他辭職還鄉當了十年的逍遙客。

崇禎八年(1635年),後金攻入代州,42歲的孫傳庭派家丁擊退了金兵,並於同年回到京城任吏部驗封司郎中、順天府府丞。

孫傳庭得到重用的理由有點奇葩。

其一,紙上談兵:

他平日裡總是喜歡談“邊事”,如何治軍、如何禦敵、如何守邊,滿嘴泡沫星子亂飛。

就是靠“紙上談兵”的本事,孫傳庭得到賞識,被認為是“邊才”,進入了督撫地方的候選資格。

其二,得罪領導:

孫傳庭跟當時的吏部尚書不和,尚書大人故意給他小鞋穿:陝西那邊高迎祥鬧得兇,你去送死吧。

就這樣,孫傳庭連蹦帶跳,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當上了督撫一方的大員。

孫傳庭的奇葩經歷看似幸運,背後其實是大明帝國派系傾軋、內憂外患之下的沒落之像。

果然,孫傳庭的路不好走,他面臨的是無兵無餉的局面,崇禎帝給了他一個“特權”:自籌。

可孫傳庭居然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用新招募的3000人,幹掉了商洛一代的“張胖子”。又用了四個月時間,活捉高迎祥,連續擊敗拓養坤、張文耀、張天琳、馬進忠、高見,關中一時大定。

只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孫傳庭一舉奠定了明末名將的地位,其風頭甚至蓋過了頂頭上司洪承疇。

可見“紙上談兵”也不是壞事,理論是實踐的導師。

接下來的兩年,孫傳庭配合洪承疇,幾乎全殲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僅率18騎突圍。

然後,倒黴催的大明又被詛咒了,清軍繞道張家口,兵鋒直指北京。孫傳庭和洪承疇只好捨棄李自成,回京勤王。

再接著,大明的毒瘤再次發作,內部開始相互捅刀子,孫傳庭遭到崇禎的猜忌,被扔進監獄改造了三年。

三年啊,李自成樂瘋了,他從18騎發展到號稱百萬大軍,河南、四川、湖北等省相繼落入義軍手中。

崇禎這才想起正在接受“思想改造”的孫傳庭。

估計孫傳庭被袁崇煥附體,他當即發出豪言: “我只要5000精銳就能肅清賊寇!”崇禎一激動,任命孫傳庭為陝西三邊總督。

等仗打起來孫傳庭才發現: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此時的明軍在清軍和農民軍的連番打擊下,早就成了驚弓之鳥,根本不堪一擊。

於是他忘記了跟崇禎拍胸脯的豪言,轉而換了種語氣:我要練2萬精兵,請拿一百萬兩餉銀來。

崇禎很生氣,但也沒辦法,錢給了,轉頭帶來個附加條件:一個月內必須率軍出擊,增援河南。

孫傳庭沒辦法,硬著頭皮出潼關救援開封。這一戰,他先勝後敗,折了數千人,撤回關中修整。

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孫傳庭以兵部尚書銜統帥六省10萬大軍,持尚方寶劍出潼關,再次迎戰李自成。

出征前,孫傳庭再次口吐芬芳: “不出一月,賊可盡殲。”

豈料,五個月後明軍大敗,孫傳庭在潼關之戰中犧牲,關中淪陷。從那以後,大明王朝進入了滅亡的快車道。

孫傳庭的軍事才華是毋庸置疑的,崇禎帝也給了他最大的權力,怎麼就輸光了大明帝國的家底了呢?

一、戰略失誤:補給線太長,被義軍斷了後勤供應

打仗打的是後勤補給,孫傳庭從關中出發,一路打到洛陽、開封,又向南到汝州,進入南陽寶豐、唐縣,準備將李自成合圍在襄陽。

如果你在地圖上量一下就知道,這個行程長達兩千裡。一個多月時間,十萬大軍狂飆這麼遠的路程,估計您都忍不住心裡發緊。

太順了吧?旅遊團吶?要知道之前的開封之戰,李自成大獲全勝,轉眼間就如此不堪一擊了呢?

沒錯,這是李自成的圈套,他的計劃是:攻克關中、山西,從太行山進入河北攻打北京。但孫傳庭像一頭猛虎,把潼關守得死死的。

正好你不是想河南來打我嘛?太好了,來吧!李自成佯裝敗退,將孫傳庭一路引到襄陽。然後,在孫傳庭的背後打伏擊,斷了明軍的補給。

孫傳庭無奈,只好回師接應糧草。這個操作就顯得很奇葩了,主帥親自回軍為後勤,翻遍歷史幾乎曠古未聞。

結果大軍這一退,立刻被李自成打了個反擊,一下子兵敗如山倒。

二、內部不和:各自為戰,互不救援,沒形成合力

明軍的失敗絕不是糧草斷絕那麼簡單,其實這就是一場必輸的戰役,因為所謂的六省合圍就是個笑話。

戰前的形勢是,李自成在洛陽、開封、汝南一帶,基本上處在一個包圍圈中,但守在襄陽的左良玉居然做出了一個驚掉下巴的決定,由於被李自成打怕了,他居然棄收襄陽逃了。

襄陽的重要性人所共知,它是中國南北通道的咽喉,得到這個地方,李自成不再腹背受敵,孫傳庭的包圍戰,變成了對壘。

奇葩的是,崇禎這時候還不敢處理左良玉,而是下旨,同意他們家世襲鎮守武昌。

孫傳庭回師接應糧草時,令河南總兵陳永福留在前線守住大本營。但陳永福的做法卻是,棄了營寨,尾隨孫傳庭跑了。

顯然,他認為孫傳庭是讓他當替死鬼,自己先開溜了。陳永福的逃跑,是明軍一潰千里的導火索。

再說孫傳庭“親軍”,他們也不團結。孫傳庭手下有兩員重要的將領,一個叫白廣恩,一個叫高傑(就是拐跑了李自成的老婆邢夫人的那位)。這兩人都是從李自成那裡投降過來的,卻相互不服,相互給對方埋雷。

總之,孫傳庭率領的其實是一支人心渙散的散兵遊勇,這仗沒法打,不出事才怪。

三、時機不當:君臣猜忌,孫傳庭被迫出戰

其實孫傳庭豪言“一個月賊可盡殲”,是苦笑著喊出來的,他根本不同意出關應戰。但如果再不出戰,他將面臨著養寇自重的罪名,輕則入獄,重則殺頭。

用腳趾頭算都知道,一個月時間招募訓練出來計程車兵,其戰鬥力會是什麼樣。可就是這樣一支軍隊,已經是大明的最精銳的武裝了。

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孫傳庭督撫三遍,他的責任就是守住關中,掐斷李自成從關中、山西入京的線路。但崇禎是皇帝,擔心李自成渡過黃河北上,所以急於將李自成消滅在河南。

關中也不消停,孫傳庭需要自籌糧草軍餉,那就只能殺大戶,由此得罪了那些豪族。這就造成孫傳庭腹背受敵,既要對付關中的政治勢力,還要應付崇禎皇帝的猜忌。

所以,他才被迫出關,所謂一個月殲敵,無非是振奮人心的口號而已,敗局早已註定。

汝南之戰慘敗後,崇禎醒悟過來,期望值也下降了,他下旨孫傳庭死守潼關。可是精銳大部分喪失的情況下,這話跟放屁差不多。

果然,李自成一天攻克潼關,五天拿下西安,大明敗亡在即。

就在潼關被圍之時,有人勸孫傳庭棄守潼關,撤回關中守住西安。但孫傳庭沒有接受,因為他知道,潼關不保,西安肯定守不住。

最終,孫傳庭戰死在潼關,屍骨無存,他的妻女也全都遇害。

《明史》說“傳庭死而明亡矣”,我覺得,這並非指孫傳庭個人的武力值足以扭轉乾坤,而是說,孫傳庭的死,映射了大明腐朽透頂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