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為什麼在東漢時期,會出現袁紹、楊修這樣的“四世三公”大家族?

東漢的“三公”其實不值錢,但“四世三公”確實很罕見,兩漢四百多年,只有汝南袁氏和弘農楊氏兩個家族上了榜。

什麼叫四世三公

所謂“四世”是指連續四代人。

所謂“三公”,就是指太尉、司徒、司空(西漢稱大司馬、丞相、御史大夫)三個最高長官,其中太尉負責軍事,司徒負責行政,司空負責監察。

有時候也會把榮譽職務“太傅”算進來,稱之為“四公”,只不過太傅不常設,經常空缺,所以通常說“三公”,很少提“四公”。

如果不計連續性,弘農楊氏在西漢還有一位三公,即司馬遷的女婿楊敞,他曾經官至御史大夫,如此一來楊氏就是“五世三公”了。

如果只計連續四代人,袁氏略勝一籌,他們是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楊氏四代出了四位三公。

四世三公的那些趣事兒

①弘農楊氏

我們最熟悉的弘農楊氏子弟,應該算是那位“大聰明”楊修了,以楊修為“座標原點”,楊氏的“四世三公”分別是:楊修的

高祖楊震、曾祖楊秉、祖父楊賜、父親楊彪。

弘農楊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楊喜,楚漢戰爭時,他和另外四人斬殺項羽,因此得封赤泉侯。

民間傳說,楊家的崛起得益於楊震的父親楊寶做了一件善事。有一回,楊寶救了一隻被猛禽追擊的黃雀,後來黃雀託夢給楊寶:我是王母娘娘的使者,為了感謝您的搭救,送您四枚白環,保你家四世三公。

這個故事就是成語“結草銜環”中的“銜環”。

楊家四代人都是清廉守節之士,楊震因此被宦官和外戚聯手害死。史書記載,楊震下葬的那天,天上飛來一隻大鳥,不停地低旋哀鳴,淚如雨下。

遺憾的是,楊家人的剛烈之風一代不如一代,楊震性如烈火;楊秉剛正不阿,少了一點捨生取義;楊賜也能犯顏直諫,卻多了幾分委婉;楊彪則學會了妥協。

②汝南袁氏

我們最熟悉的汝南袁氏子弟,應該算是那位玩殘了東漢帝國的袁紹了,以袁紹為“座標原點”,袁氏的“四世三公”分別是:袁紹的

高祖袁安、從曾祖袁敞、祖父袁湯、生父袁逢、叔父袁隗。

袁家四代人除了袁安以外,剩下的三代人其實都毫無建樹,難聽一點說就是尸位素餐的庸碌之徒而已。

即便如此,袁隗還是沒能避禍,受累於袁紹、袁術組織關東聯軍討董,他最終被董卓殺害了。

③三公釘子戶胡廣

歷史上最牛的“三公”當屬一個叫胡廣的官員,此人歷經六朝,三次出任太尉,二次出任司徒,一次出任司空,還以太傅之身病逝。

東漢為何會出現四世三公這樣的豪族

從東漢到唐朝的九百多年,是歷史上的豪門政治時代,那些家族累世高官一點不稀奇,但連續四代人位居宰執,在我印象當中好像僅此兩家,別無分店。

更神奇的是,楊氏和袁氏還同處於一個時代,兩家還是姻親關係(楊修的母親就是袁家人)。那麼,為何這種情況只出現在東漢呢?

一、三公更換的頻率太高,任職的機會大增

開篇我就提到,“三公”聽起來很唬人,但在東漢,它的含金量銳減,不值錢了。

原來,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帝國後,為了不讓皇權受到外朝的掣肘,他創立了以尚書檯為核心的朝政結構,將“三公”架空了。

也就是說,三公的地位很高,其實沒多少實權,已經淪為大辦事員了。這就意味著三公的重要性大大降低,成了一隻好看的花瓶。

於是,三公的輪換變得很頻繁,相當於皇帝賞給大臣們榮譽職務。

我們看一組資料,東漢195年一共有多少位三公:太尉79人次(平均每任2。47年),司徒73人次(平均每任2。67年),司空82人次(平均每任2。38年)。

東漢開國之初,三公的任職時間其實還是比較長的,越到以後更換的頻次越快,尤其是漢桓帝和漢靈帝時期,三公成了明碼標價的商品,“週轉率”自然需要更高一些。

以漢靈帝一朝為例:太尉23人次(平均每任0。91年),司徒13人次(平均每任1。62年),司空18人次(平均每任1。17年)。

比如曹操他爸曹嵩,花了一億錢買了個太尉,才五個月就下課了,平均每天成本70萬錢。最短的是一個叫孟戫的官員,才上任26天就下課了。

三公更換的越頻繁,大家“一日遊”的機會越多。就像如今的評獎,100個人能搞出200個獎,中獎機率200%。

這種情況下,出現四世三公的機率就高了很多。放在西漢,皇帝們都不喜歡更換三公,那時候父子兩代出任三公就是特大新聞。

二、宗法制的濫觴,家族是社會個體的依存

中國歷史上王朝更迭一直沒有停息,但有一個制度卻始終不變——宗法制,這個制度決定了家族作為最微觀的社會組織,主宰個人命運的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個人的前途完全被家族利益繫結,這就給豪門家族的崛起奠定了社會基礎。

三、學術豪門化,家學催生政治壟斷集團

秦朝之前,宗法制主要是士大夫階層的遊戲,老百姓不掌握任何社會資源,社會面的影響不大。

但隨著西漢中後期儒學的興起,以及察舉選仕制度的完善,學術的重要性凸顯出來,並形成了門學、家學這種學術壟斷的傾向。

門學以師生關係為脈系,家學以血緣關係為脈系,二者在透過婚姻關係交融,促使掌握學術資源的家族逐步豪門化。

弘農楊氏專修《歐陽尚書》,汝南袁氏專治《孟氏易經》,兩大家族門下弟子數千,形成了龐大的網路,進而成為政治資源壟斷的最大受益人。

同樣陳氏、荀氏、司馬氏、孔氏、王氏等,走的也都是這條路。

當年袁紹、袁術兄弟逃出京城,為何有能力在地方一呼百應?其實不是他們的個人能力有多強,而是他們背後的袁氏家族將他們塑造了成了士族階級的領袖,他們代表了豪門集團的整體利益。

四、軍功家族的隕落,為新豪門集團創造了空間

如果沒有桓靈時期,或許就不會有楊氏、袁氏這種新豪門集團的興起,因為東漢開國之初的豪門集團已經被軍功集團所霸佔。

這些軍功家族以外戚身份左右皇權,導致他們與皇權的摩擦越來越激烈,他們的下場也越來越慘烈。每一位皇帝親政後,幾乎都要對外戚家族進行一次屠殺。

如此幾番輪迴,在漢桓帝和漢靈帝的收官之戰中,軍功家族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但政治力量是不能缺位的,他們留下的真空必然會由其它勢力填充,這就給楊氏、袁氏、荀氏、陳氏等豪門家族創造了歷史條件。

綜上所述,宗法制的人文環境,三公的平民化,學術的豪門化,以及舊豪門集團的退場,給新豪門集團的崛起創造綜合條件,這就是那個時期楊氏、袁氏這樣的大家族產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