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司馬懿剋星張郃,馬超不敢與他交戰,就連諸葛亮也多次敗於他手

東漢末年,皇帝昏庸,宦官當道,民不聊生。正所謂官逼民反,隨著朝廷的腐敗統治,宦官外戚內鬥不斷,加上當時全國大旱,不僅顆粒無收而且朝廷加重賦稅,在這麼多外在條件的刺激下終於爆發了中華歷史上最大的宗教起義,黃巾起義,漢末的亂世正式拉開序幕。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三國時代是個風雲莫測,英雄輩出的時代,此時就湧現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仁德的劉備,奸詐的曹操,虎踞江東的孫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有狼顧之相”的司馬懿等等傳奇人物,今天我們要說的,也是一位傳奇,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個漢末三國曆史線的人物,他是司馬懿的剋星,馬超不敢與他為敵,甚至諸葛亮都甚為忌憚的人,他就是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

一,兵敗官渡,投靠曹操

說張郃貫穿了整個漢末三國曆史線,其實一點也不誇張,他幾乎參與了漢末三國所有的重大歷史事件。史書記載,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這時張郃就在河邊地區招募鄉勇來抵禦黃巾軍的肆虐。雖然史書並沒有記載張郃具體的出生年份,但是我們可以推算出,能獨自招募鄉勇領軍作戰,最少也有二十歲左右。

因張郃有膽識,作戰勇敢,屢破黃巾軍,史書記載張郃曾以數百人擊破黃巾軍萬餘人的戰績,很快得到了冀州牧韓馥的賞識,提拔了張郃做了將軍。只可惜韓馥這個人外強中乾,於公元191年投降了渤海太守袁紹,張郃也隨著韓馥歸屬了袁紹。

在當時的河邊地區,袁紹最大的敵人就是易侯公孫瓚。剛開始是公孫瓚強勢,袁紹弱勢,袁紹幾乎一直是被動挨打的局面。

初投到袁紹軍門下的張郃很快展現出了他過人的軍事才能,用他獨特的軍事眼光給袁紹提出了很多良好的軍事建議,袁紹開始慢慢的扭轉了局勢,後來張郃和袁紹部將麴義在界橋之戰大敗公孫瓚,從此公孫瓚一蹶不振,袁紹開始由衰轉盛。

隨著易京之戰公孫瓚引火自焚,這個河邊地區曾經最強的諸侯被袁紹消滅之後,袁紹成了河邊地區最強的諸侯,張郃也迎來了自己事業的上升期,自己也因功勞過大,破例升為中郎將,其實降將有這樣的待遇已經很不錯了,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成了張郃人生的轉折點,那就是官渡之戰的爆發。

張郃一生中給別人提過無數次良好的建議,但只有兩次沒有被採納,第一次就是在官渡之戰,結果就是張郃投靠了曹操。

官渡之戰中,袁紹把十餘萬大軍的軍糧囤積在烏巢,並且派遣心腹大將淳于瓊把守。隨著袁紹心腹謀士許攸的叛逃,曹操很快得知了這個情況,打算派遣精銳部隊去奇襲烏巢。

張郃作為一代名將,很快就洞悉了這樣的情況一定會發生,於是就向袁紹建議道:“曹操一定會派部隊奇襲烏巢的,但是把守烏巢的淳于瓊兵力太少,肯定會被打敗的。如果烏巢失守了,主公你的大業就會遭到慘痛打擊,我們應該趕緊派部隊增援烏巢!”

可是袁紹的謀士郭圖卻說:“我們應該直接進攻曹操的大本營,這樣曹操奇襲烏巢的部隊就會撤回來,烏巢之圍不可自解。”於是袁紹聽從了郭圖的建議,只是派遣了小股部隊去救援烏巢,讓張郃,高覽率領重兵進攻曹操大本營。這時張郃悲嘆著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此番攻之不破,吾屬盡成俘虜!”

果然,駐守曹操大本營的是曹操手下名將曹洪和軍師荀攸,張郃一時間難以攻下,加上曹操奇襲烏巢成功的訊息傳來,士兵們都無心再戰了。

張郃只好退回去。而郭圖看到自己的計策失敗了,怕袁紹怪罪,居然對袁紹說:“這麼好的計策沒有成功,肯定是張郃他們沒有全力去打,主公應該治罪!”聽聞這個訊息的張郃實在無奈,只好和高覽一起投靠了曹操。

征戰四方,名震蜀吳

加入了曹操陣營,張郃的事業可謂是扶搖直上了,張郃受到了曹操的重用,不僅將原來的部隊交給張郃統帥,甚至允許張郃自己招募部隊補充兵力。在曹操攻打袁紹大本營鄴城的戰役中,張郃部隊所向披靡,第一個攻進了鄴城,隨後在征討袁氏殘餘勢力的戰鬥中屢立戰功,甚至在白狼山之戰中,大破北方少數民族烏桓的騎兵,斬其首領蹋頓,俘虜了二十多萬人,名震塞北。

平定了北方之後,曹操就把戰略目標放到了盤踞西北地區的馬超韓遂身上了。這也是張郃大放異彩的戰鬥之一。

渭南之戰,曹操軍大破馬超,韓遂的聯軍,張郃此戰英勇異常,數次率領敢死隊突擊至馬超韓遂的營帳前,殺的馬韓聯軍人仰馬翻,聞風喪膽。戰後馬超韓遂敗退到了西涼,張郃便乘勝追擊,消滅了盤踞在西涼鄜城附近的賊寇和武都附近的少數民族叛軍。

其實張郃進攻西涼的時候,馬超是帶人來增援的,但馬超早就聽聞了張郃的威名,等到了一看是張郃的部隊,嚇得率領部隊掉頭就走,甚至連軍用物資器械都扔下的跑了。張郃便乘勢收取馬超遺留下來的軍械糧草,據《三國志-夏侯淵傳》中記載:“酈至渭水上,超將氐羌數千逆寇。未戰,超走,後進軍收超軍器械”。

馬超為什麼不戰而退呢?就是因為此時的張郃已經威名遠揚,馬超自認為不是對手,打不過怎麼辦?那只有撤退了。

漢中之戰前夕,久聞張郃威名的劉備想一舉挫敗張郃,不惜調集重兵圍攻張郃,但張郃多次擊退了劉備的進攻,打得劉備灰頭土臉,沒辦法只好向諸葛亮求援,於是諸葛亮開始做兵力總動員,甚至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此時駐守漢中的夏侯淵見到如此陣勢,也只好向曹操求援,漢中之戰爆發。

漢中之戰的結果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夏侯淵被黃忠陣斬。隨著夏侯淵被殺,張郃無奈只能退守漢中,等待曹操大部隊到來。可劉備聽說殺了夏侯淵,沒有殺掉張郃,氣得直跺腳,說道:“殺了夏侯淵有什麼用!心腹大患是張郃!”可見張郃給劉備帶來的心理陰影有多少。

隨後的江陵之戰中,張郃更是料敵先機,趁著吳軍軍陣不穩,率領部隊橫渡長江,一舉攻陷了吳軍在百里洲上的軍事要塞,自此之後,吳軍一聽到是張郃軍來了,先退回十里再作商議,可見張郃威名之大。

北伐絆腳石,命隕木門谷

自從諸葛亮接受了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便開始大權獨攬,諸葛亮的政治目標很清楚,就是要消滅曹魏,於是從公元228年開始多次北伐,但是,駐守曹魏西北邊疆的,正是張郃,這也成了諸葛亮北伐的絆腳石。

街亭之戰中,馬謖不聽部將王平的勸阻和諸葛亮的忠告,執意把營寨建在山上,意圖“置之死地而後生”,而張郃巧妙的化解了馬謖的計策,率領部隊把馬謖圍困在了山上,並且切斷了山上的水源。

時間不長,馬謖軍隊就因為缺少水源而士氣低下,戰鬥力明顯下降,張郃便乘勢一舉擊破馬謖,奪取了街亭這個諸葛亮北伐的重要糧道。被切斷糧道的諸葛亮只好飲恨退兵了。

至此張郃也看出了,諸葛亮的北伐大軍最大最致命的缺陷就是運糧困難,很容易就缺糧,於是在諸葛亮之後數次北伐中,張郃要麼奇襲諸葛亮的糧道,要麼堅守不出,等待諸葛亮軍糧耗盡,導致了諸葛亮數次北伐都無功而返。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命令駐守西北的張郃迎敵,但後來可能覺得張郃兵少將寡,於是就派了司馬懿去支援張郃。

張郃多次襲擊諸葛亮大軍的糧道,但諸葛亮顯然有了防備,張郃沒有成功,於是繼續之前的策略,堅守不出。可是突然有一天,諸葛亮的軍隊開始撤退了,司馬懿便要求張郃出城追擊諸葛亮,這時張郃出來提出建議了,這是他第二次提出建議沒有采納,結果是自己戰死沙場。

張郃建議道:“諸葛亮一生以謹慎出名,而且此次諸葛亮圍城時間不長,不像是軍糧耗盡才撤退的,肯定是有預謀的退兵,我們這樣追出去必然受到埋伏。”可司馬懿不聽,執意要張郃出兵追擊,此時的張郃已經年事已高,見司馬懿不聽諫言,只好說:“那好吧,既然司馬將軍執意要追,那就讓我這個老將去吧!”

果然不出張郃所料,張郃率軍追到木門谷的時候,諸葛亮的伏兵四出,一下包圍了張郃。雖然張郃奮力突圍,奈何諸葛亮早已埋伏多時,早有準備,埋伏好的弩箭射中了張郃的膝蓋,張郃戰死沙場。

後來史學家分析,司馬懿之所以執意要張郃追擊諸葛亮,是因為司馬懿想剷除張郃。其實司馬懿早已看出諸葛亮有埋伏,他是有野心的,他想大權獨攬,但是張郃作為曹魏僅存的頂樑柱,在朝中一直和自己意見不合,處處打壓自己,是自己的剋星,正好藉此機會剷除張郃,以便日後方面自己大權獨攬。

結語:張郃的一生是傳奇的,但是他的下場也是令人唏噓不已的。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張郃沒有戰死木門谷,司馬懿日後也不會大權獨攬,也不會發生司馬氏奪權等一系列事件,曹魏政權就會得以延續下去。張郃的死,實在是曹魏的一個重大損失,張郃一生以奇謀善戰為名,不愧為五子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