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楚懷王:半生英明半世痴,最坑的豬隊友,楚國由盛及衰的主要推手

春秋時期,楚國與晉國為兩大霸主,秦楚爭霸幾乎貫穿整個春秋時期;到了戰國時代,雖然魏國異軍突起,齊國一直富強,秦國屌絲逆襲,但楚國一直是以一個傳統大國的身份出現的。在戰國時代,楚懷王對楚國的發展影響巨大;楚懷王的一些決策改變了楚國在戰國時代的地位,同時也改變了楚國的發展狀態,楚國也因他的一些決策而由盛轉衰的。

楚懷王是繼承了他父親所遺留下來的龐大遺產而上位的,在繼位的前半段裡的決策還是非常英明的,繼位之後的他秉承父親的遺志繼續開疆拓土,於公元前306年滅亡了越國,又於公元前318年作為合縱長,組織山東六國的合縱攻秦,也憑藉著這樣的戰績在諸侯國當中大顯聲名。

我國曆史上大名鼎鼎的愛國詩人屈原,也是在楚懷王統治前期居廟堂之高的,可以說楚懷王統治的前半段給楚國帶去了巨大的利益,也提升了楚國的國家地位;但統治的中後期形勢卻急轉直下,那時秦國已經崛起,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崛起的秦國和崛起的楚國之間出現了巨大的裂痕,兩個國家的關係變得異常緊起來。

在此之後的秦楚博弈當中,楚懷王卻並沒有表現出與他統治前期那麼睿智的能力,反而一次又一次在秦國的計謀中栽跟頭;其中最讓人詬病的是,他在諸侯國邦交中的反覆無常,楚懷王時期,楚國本身與齊國是屬於同盟的,但因為秦國給楚懷王畫的大餅,讓楚懷王三番兩次的背叛與齊國的同盟,那麼楚懷王到底是因為什麼而心動的呢?

齊國與秦國都屬於大國,並且秦國還是山東六國主要對抗的物件,就這樣的基礎上,為什麼楚懷王還要不惜背叛同盟關係而與秦國結盟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為什麼楚懷王總是容易中秦國的詭計?他又是如何在他的統治時期讓楚國由盛轉衰的?

楚懷王無主見,無謀略,偏信偏聽

首先,楚懷王是一個沒有主見,沒有謀略,並且極易受身邊大臣影響的君主;楚懷王這個人我們不能單純的說他是精明還是昏庸,因為他所實施的統治形式和政策受身邊因素的影響太過廣泛,如果身邊有一個精明的忠臣,那麼這個君主就會將國家往好的一面上帶領,但是如果這個君主身邊是一個小人,那麼他就極其容易受到這種小人的影響而背離國家發展的初衷,而毫無疑問的楚懷王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當楚懷王身邊是屈原等忠臣良將的時候,他既能帶領楚國消滅越國,也能作為合縱的組織領導者攻秦,甚至還讓楚國有了變法的勢頭;但是當他身邊的人從忠勇正直的屈原變成了小人靳尚之後,楚懷王的統治就完全走上了彎路。

在這一點上,他就如同於春秋時期的齊桓公,或者五代時期的李存勖一樣,他們既能夠稱霸一方,成為中原霸主,也能在身邊奸佞小人的影響之下跌臨深淵;在屈原輔佐楚懷王的時候,楚國的政治呈現的是一片清明,因為屈原本身是一個將國家利益放在身前的人,他能夠為楚懷王提供很多的現實政策,當楚懷王按照他的規劃按部就班的進行統治的時候,楚國是有著變法的機會的。

但因為楚懷王對於臣子的依賴性太過於強大,導致他根本看不到楚國切實存在的問題,也就是他看不到楚國因為基礎政治制度而導致的權力分散,他對於政治的敏感,幾乎完全來自於臣子對他的提醒,自己並沒有深謀遠慮。

楚國本身是一個由貴族掌控國家大部分權力的諸侯國,且各大貴族對於官員的任用是有著很大權力的,當某一個官員所提出來的政策,危及到貴族利益的時候,這個官員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就會成為各個家族聯合對付的物件。

屈原就是如此,當提出的變法政策危及到了貴族統治的時候,他立刻就被各大貴族聯合趕回了老家,屈原的位置也被靳尚所代替;而楚懷王本身就是一個受臣子影響大的君主,他自然而然地就被靳尚的種種言論所迷惑。所以,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前期屈原輔佐的時候楚懷王英明神武,到中後期換成靳尚成為他紅人的時候卻昏庸無能了。

當巧舌如簧的張儀遇到短視的楚懷王

第二個原因是縱橫家張儀的迷惑作用;在秦惠文王時期,楚國憑藉它的發展和自然條件因素與秦國不相上下,為了削弱楚國的國力,秦惠文王任用縱橫家張儀主持秦國與楚國之間的邦交政策,而張儀也不負眾望的實施了一次又一次的陰謀。

公元前313年,張儀將目標轉移到了楚國與齊國的同盟關係上,他以600裡的商於之地作為誘惑,希望楚懷王能夠與齊國斷交,楚懷王沒有經得起土地利益的誘惑,將張儀的話信以為真,果真就背叛了與齊國的同盟關係。

但當他向秦國索要600裡土地的時候,張儀卻說當初許諾的是六里而不是600裡,這讓楚國損失巨大;從這裡我們也不難看出張儀這個人是極其能言善辯的,這也是縱橫家的一大特點,三寸之舌能敵百萬雄師​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楚懷王也是因為受了張儀的蠱惑以為自己能夠坐收漁利而導致楚國背離了原本的發展方向。

楚懷王輕信政治上的聯姻關係

第三個原因,是楚懷王太過於相信政治上的聯姻關係;楚國與秦國在戰國時代,和親次數是比較多的,最著名的應該是秦宣太后與秦惠文王之間的姻親關係,宣太后羋八子其實不是秦惠文王的正妻,她是跟著自己的姐姐嫁入到秦國的姬妾,但後來卻得到了秦惠文王的寵愛,並且表現出了強大的治國能力。

楚懷王因為秦宣太后楚國人的身份,總是將秦國與楚國的關係想象的太過美好,所以當秦國發出邀約的時候,其總是會顧及到這層關係而對秦國格外的信任,但事實上,這種政治上的姻親關係在戰國時代是最為靠不住的,不過楚懷王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當秦宣太后以親上加親為理由向楚國提出和親政策的時候,其沒有經過思考就同意了,結果卻受到了秦國的欺騙。

後來,秦宣太后又以此為藉口邀請楚懷王入秦商量同盟政策,楚懷王本身就是一個不吃教訓的人,這一次還是輕信了秦國而入秦,卻不料被秦國扣押,並且秦國以其為人質向楚國索要大量的土地和財富。但在那個時候,楚國人已經不再相信楚懷王,在其被秦國扣押之後,果斷擁立了太子熊橫繼位以用來拒絕秦國的威脅;三年之後楚懷王客死秦國,隨著他的去世也讓楚國由盛轉衰。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楚懷王其實是一個只顧眼前利益的君主,他三番兩次的與秦國和好,同時背叛他原本的同盟關係,本以為能夠從秦國得到利益,只看到了秦國為他畫的大餅,卻沒有想到秦國背後可能實施的陰謀,在很多次的誘惑當中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不但失去了原本的同盟關係,同時也沒有得到秦國許諾給他的利益。

楚懷王毫無謀略,屢次被坑,最終導致楚國由盛轉衰

如果楚懷王只是僅因為堅信秦國而導致楚國吃虧,僅因個體的政策失誤的話,也還是可以進行彌補,但他在輕信秦國的同時,總是要涉及到其他國家的利益,也就是說他在秦國丟擲橄欖枝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有更好的選擇所以就會放棄原本的同盟,而且他這樣反覆無常的邦交關係影響之下,其他的國家是會受到很大損失的。

在戰國時代的同盟不僅是一句話的關係,兩個國家是要互相進行軍事和物資上的支援的,有的甚至還需要互相派遣皇子作為人質,以表達自己對同盟關係的信任。所以說,楚懷王這種對於同盟關係的背叛,是讓其他國家白白的投入了財力物力卻沒有得到相應利益,自然會引起其他國家的不滿。

但楚懷王接二連三的政策失誤,並不僅僅只作用在他自己一個人身上,或者對於楚國的影響也不是緩慢的,他的政策失誤直接導致了數場戰爭的失敗,也同樣讓楚國失去了與中原各國的同盟關係,正是因為楚懷王屢次的政策失誤,讓楚國的實力由盛及衰。

丹陽大戰讓楚國丟掉漢中地區

第一次的戰爭失利是在公元前312年,當時楚懷王因為受到了張儀的欺騙而倍感恥辱,企圖發兵攻打秦國以雪前恥。於是,兩國軍隊在丹陽地區發生大戰,但這場戰爭的結果卻與楚懷王預料的大相徑庭,戰爭中楚國損失了八萬部隊,同時還丟掉了漢中地區的領土,讓本身在楚懷王錯誤決策之下發展變得緩慢地楚國更加雪上加霜。

如果懷王在此時機能夠及時止損,能夠與其他國家恢復同盟關係,那麼楚國的發展還不至於像歷史上那樣慘淡;可是楚懷王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丹陽之戰失敗之後,楚懷王不甘心失敗再次動用全國兵力襲擊秦國,發動了第二次攻秦之戰。

藍田之戰,讓楚國丟失大片領土,軍事實力受重挫

第二次攻打秦國的戰爭發生在藍田地區,這場戰爭的結局如同第一場戰爭一樣讓楚國人始料未及,藍田之戰的損失比丹陽之戰更加巨大,楚國軍對死傷不計其數,丟失了藍田地區等大部分國家領土,白白耗費了巨大的財力物力,甚至這場戰爭還引發了一系列的後續爭鬥,讓楚國在發展方面更加的心力交瘁。

首先是韓國和魏國的趁火打劫,楚國在對秦戰爭的失敗之後,國內呈現一片蕭條的景象,強大的軍事實力在經過兩次重大戰爭的失敗而被削弱了很多,對於韓國和魏國的突然襲擊並沒有及時的反應過來,所以被韓國和魏國稱其侵佔了大部分的國家領土。

楚國背信棄義引起群憤,國都被迫,由盛及衰

後來又因為楚懷王屢次背叛原本的同盟關係,而惹怒了中原各個諸侯國,各個國家都將原本對準秦國的矛頭轉向了楚國,接二連三的進攻讓楚國不堪重負,甚至連都城都沒有守住,後來楚國原本的都城被秦軍攻破,統治者被逼無奈只能夠遷往郢都,楚國本身廣闊的國家面積被縮小了許多,幾乎成為半壁江山,成為了楚國曆史上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

事實上,楚國在戰國時代沒有進行過任何一場完整而徹底的變法,但楚國憑藉著強大的歷史底蘊和優越的客觀條件,一直都是戰國時代的諸侯大國,它本身吞併了無數的小國,對國家實力的提升有著重大影響,又因為領土將面積廣闊、人口數量眾多而能夠創造更多社會生產力。

因此,這個國家本身的起點就比其他的諸侯國要高,它的發展條件也比其它的國家要好,就算沒有進行變法也能夠參與諸侯爭霸。可是,就因為楚懷王接二連三對於同盟關係的背叛,就因為其接二連三對於秦國的輕信,導致楚國原本強盛的國家實力迅速的跌落,讓楚國這個國家從一個超級大國變成了一箇中等國家,其實在戰國中期的這屢次削弱也為楚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小結

從以上敘述我們可以看到,楚懷王之所以如此輕信秦國與其個人性格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不是因為他受臣子的影響太大,那麼他就不會分不清屈原和靳尚的區別,也就不會受到各大家族的矇蔽而導致決策失誤。

楚懷王對於局勢的把控能力也比較弱,這導致他太過於相信姻親關係,而無法清楚地看到戰國時代的格局和隱藏在暗處的利益紛爭,將個人情感放在了利益爭端之前,導致楚國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正是因為楚懷王的失誤,讓楚國被動地接受了數場戰爭,並且在戰爭當中都蒙受了比較沉重的損失,甚至後來因為懼怕秦軍南下滅國而遷移都城,讓楚國的地理位置更加偏僻,地緣政治各家惡劣,從而加速了楚國的衰弱,也為後來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我們雖然不能將楚國滅亡完全歸咎到楚懷王的身上,但一位君主對國家的發展還是會有深遠影響的,君主的統治政策意味著國家發展的方向,也決定著國家的發展程序和速度,這也是為什麼我國古代朝代會向著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度方面轉變的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統治形式會向法治統治轉移的原因,在法治的情況之下,國家的發展有一個明確的框架,君主治理天下的手段有相對明確的流程,在這種統治情況下就淡化了君主的作用,哪怕是國家遇到一個比較昏庸無能的君主,也不會在短時間內對國家的發展造成巨大影響。就比如秦國一樣,秦國在後期也經歷過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兩任平庸君主,可是秦國的發展依舊迅速。所以,歷史和時代的發展以及它們對於制度的選擇都是相輔相成的。

縱觀楚懷王的一生,真是半世英明半世痴,屢次被秦國坑,卻不長記性,還經常背信棄義,引起盟友群憤,對於盟友來說,楚懷王是一個妥妥的豬隊友,坑自己的國家不說,還連帶坑自己的盟友;作為一個富二代的楚懷王,將先王留下的幅員遼闊的大好河山,揮霍成只剩下半壁江山了,由中原霸主最終轉為一箇中等國家,楚國由盛及衰,楚懷王是最大的推手。

參考文獻:《呂氏春秋》、《戰國策》、《資治通鑑》、《左傳》、《漢書》、《史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