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清朝統治手腕有多高明?學西漢放任藩王,漢景帝和康熙使命一樣

康熙十二年(1673年),被稱呼為聖君的康熙帝。

收到了尚可喜堅持要退休的上書,只是這退休卻從原來的退了就走,改要求讓自己兒子繼續當藩王,這讓康熙帝分外不爽。

就立馬找了個由頭讓尚可喜退休,順帶尋思讓吳三桂等一眾藩王全部滾蛋。

可憐這尚可喜,臨了依舊被利用,成了康熙帝清算漢族藩王的由頭。

(康熙皇帝)

尚可喜的一生也算傳奇。

祖籍山西洪洞的他,家裡是十八輩農民出生,曾祖父移居到北直隸,就成了京城人。後來祖父尚繼官時發跡,去往遼東為官,這尚可喜就成了遼東子弟。

18歲時,因後金入侵遼瀋,他父親尚學禮遷徙遼西松山避難,期間母親死於戰亂。他爹尚學禮加入明軍王化貞部,後來又成了皮島守將毛文龍的人。

尚可喜千里尋親,加入了毛文龍的隊伍,父子團聚之後,兩人更受毛文龍信任,尚可喜也搖身一變,成了老毛的養子。

有了這層關係,尚可喜的仕途貌似有了盼頭,果不其然,在老爹戰死(被後金打死)後,尚可喜順利繼承了老爹的部隊,成了皮島領軍大將之一。

(皮島)

崇禎二年(1629年)六月,悲催的毛文龍被袁崇煥悍然殺掉,成了袁崇煥立威的犧牲品,這就讓尚可喜失去了乾爹。

沒了主心骨的皮島軍,在崇禎四年(1631年)又起兵變,這一次尚可喜站隊成功,帶領軍隊平定叛亂,救了東江總兵黃龍,就此成了黃龍心腹,被提拔成遊擊。

誰曾想這當了遊擊沒幾天,明軍又發生吳橋兵變,孔有德、耿仲明割據登州成了山大王,尚可喜在黃龍授命下,成了平叛的主力。並在1633年,將這兩個日後的戰友,趕到了海上去投靠了後金。

尚可喜平叛有功升任副將,駐守廣鹿島。

但是悲劇馬上發生了。

1633年7月,叛徒孔有德、耿仲明領著後金軍來複仇,佔領旅順,殺了黃龍,也逼的尚可喜全家幾百口人投水自盡。

(尚可喜)

從這個角度看,尚可喜的爹,還有他的所有家眷都是清朝害死的。

按理說,該跟清朝水火不容吧?可是並沒有,他反而在後續成了清朝人。

黃龍死後,新任東江總兵是沈世魁。

這沈世魁跟尚可喜過節頗多,弄得尚可喜時刻憂慮生死,就起了反叛的心。

看著曾經的老哥們孔有德、耿仲明在後金混得不錯,他也不管啥一家人的死仇了,居然派部下聯絡皇太極。這可讓皇太極高興壞了,說了句“天助我也”之後,尚可喜的部隊有了別稱“天助兵”。

這“天助兵”的人數可不少,尚可喜劫掠了遼東附近五個島的軍民一萬多人投奔了皇太極,讓後金一夜之間有了水軍。

這做派讓皇太極大喜過望,說尚可喜“達變通權”、“知明運之傾危,識時勢之向背”,末了就給了尚可喜一個總兵官,成了反明急先鋒。

(升官發財)

尚可喜絕對是把自己賣了好價。

不過這還沒完,明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建立清朝,加官鬻爵,尚可喜跟耿仲明等人一起,成了清初著名的三順王,至於王號也很喜感,叫智順王,意思是有從龍之智。

不知他死在後金手中的親人,做何感想?

隨後歲月,尚可喜跟隨皇太極和多爾袞征戰四方,松錦之戰中更是立下大功,成了漢軍鑲藍旗的一員。

當了漢八旗後的尚可喜,成了多爾袞帳下的精銳。

公元1644年明朝覆滅後,尚可喜跟隨多爾袞入關,在一片石之戰擊敗李自成後,一路追殺直到李自成死在九宮山,才回駐海州。這之後的尚可喜跟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一起,成了清朝掃平南明的大幫手!

順治三年(1646年),他們三人組團進攻湖南,打了兩年才收兵回北京!

公元1649年尚可喜又一次升官成了“平南王”,收穫了一堆賞賜後,跟“靖南王”耿仲明一起攜家帶口進駐了廣州。

在一路坎坷抵達廣州之後,尚可喜進攻廣州城,南明永曆帝見勢不妙轉身就跑去了梧州,清軍圍城十多個月,終於擊敗了堅守廣州的南明兩廣總督(原李成棟麾下副將)杜永和。

戰後這尚可喜對待同胞也是罪惡滔天。

斬首明軍六千多人,還將不少人趕下海溺死,整個廣州城中有70萬人被殺,史稱“庚寅之劫”。

這殺人越貨的本事,讓順治帝特別欣賞。

在屠殺之後,就讓他成了廣州大員,開始了坐鎮一方的藩王生涯、

我想問啊,這人都死差不多了,你管誰?

(殺人無數)

隨後尚可喜,兢兢業業地完成了鎮守廣州的任務。

先是在肇慶擊敗了南明柱石李定國(1653年),後是在潮州平定了郝尚久叛亂(1653年),最後又在新會再次擊敗了李定國(1654年)直接幫助清朝穩固了廣東的統治。

這打自己人打上癮了,也是夠了啊。

經過這接連戰爭,南明龜縮雲貴苟延殘喘,就這麼被最後一個藩王吳三桂給滅了!

這尚可喜也在南明覆滅後,成了廣東地面的老大!

這主政地方的時候乾的事情也不少。

南面抵抗鄭成功的進攻,內部還弄了點民生建設,順帶建議清朝取消遷界禁海之命,卻因為清朝不予許,馬上就轉臉進攻不希望搬遷的沿海百姓。

這做派咋講咧?變臉很快,原則性沒有,只有關於自身的算計!

最後需要補充一句的是。

這尚可喜是藩王之中最有錢的一個!

因為壟斷了廣東私市和私稅嗎。

每年光這的進項就有幾百萬白銀,弄得不少人都說“平南之富,甲於天下”平南王就此成了富裕王爺的代名詞。

富裕了的王爺,長期喜歡以退為進!

在順治十二年時(1655年)就上表說,我老了,想回遼東老家了。

當時順治帝知道,這東南地面還不穩,尚可喜走了會出大問題,就安撫他說“全粵未定”你老就別走了!

(清朝時局)

這一不走,就又堅持了18年,堅持到了公元1673年!

這一年,尚可喜第11次上書說:自己想回遼東養老,不如讓自己的兒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

一看老頭這麼較真,康熙允許了尚可喜的退休請求,卻否決了尚之信繼續割據的要求,順勢下令撤藩。

一看康熙讓自己退休,讓自己兒子也滾蛋,尚可喜雖不爽,還是準備移交廣東,做個安穩的退休老人。

誰曾想這平西王吳三桂不樂意了。

不僅平西王吳三桂不樂意,自己兒子尚之信也不樂意了!

我等了那麼久,就等著繼承王爵,成為新藩王,你小康熙一句話就想讓我家從廣州滾蛋,你以為你是誰?

就在廣州暗流湧動的時候,平西王吳三桂也搖身一變成了天下水陸軍大元帥,發出檄文,扛起了興明討虜的大旗。

(吳三桂)

大旗立起來之後,清軍慌亂了。

在一輪輪突襲之後,戰至公元1675年,吳三桂拿下貴州、湖南、四川以及廣西和陝、甘的部分地區,一時間聲勢大振弄的清朝不少高官貴胄紛紛尋思,遷都得了,要不太危險啊!

清朝中央都尋思遷都了,這尚可喜家也發生了內鬥!

原來三藩之亂開始之後,吳三桂就給尚可喜發過檄文,結果這檄文在尚可喜那裡並沒有透過。

一看尚可喜還是忠誠的,康熙立馬籠絡尚家人,讓尚可喜繼續鎮守廣東,順勢加封尚可喜長子尚之信為鎮南王、次子尚之孝為平南大將軍。

這弄的認為尚可喜能成為自己幫手的吳三桂鬱悶不已,也弄的三藩之亂雖聲勢浩大,可廣東卻處於內鬥狀態,吳三桂聯軍夜為了爭奪廣州,打了不少場架。

尚可喜對清朝有多忠誠,從他在廣州城自己府邸後院堆滿柴火,城破就準備自殺就能看出來!

(尚可喜)

這頑固的老爺子,讓野心勃勃的尚之信沒轍了!

康熙十五年(1676年2月)尚之信派兵直接軟禁了自己的爹,奪得了廣東軍事指揮權,開始呼應吳三桂的叛亂。

一看兒子讓自己晚節不保,尚可喜尋思懸樑自盡,卻被救了下來!

但這救過來也是暫時的。

幾個月後的10月29日,尚可喜就在廣州去世了享年73歲,臨終前說的話是:

吾受三朝隆恩,時勢至此,不能殺賊,死有餘辜。

說完這話後,他還命令不聽話的兒子們,將曾經皇太極給的工作服取出來,穿戴整齊之後面對北方三拜九叩才斃命。

用一生踐行了自己當清朝奴僕的心,也收穫了康熙帝的一番感嘆和諡號“敬”。

看上去很重視吧?

過了幾十年,乾隆就讓他進了《貳臣傳》,成了流芳千古的奸臣。

嗯嗯,這就是甘當清朝奴僕的下場!

尚可喜的頑固和忠誠,讓吳三桂遭殃了!

前文說過,1675年的吳三桂叛軍,一路勢如破竹,打得清朝岌岌可危,如果不是尚可喜掣肘,完全有可能一鼓作氣推翻清朝建立一個新政權。

奈何尚可喜的掣肘,讓這一切並不順利,吳三桂軍最關鍵的三大弱點,也被清朝孝莊太后和康熙帝看到了。

(康熙)

這三大弱點就是!

首先:三藩之亂兵力不足!

當時:吳三桂軍已經傾巢而出,用盡了全力進攻,可清朝面對這叛亂,動員的僅僅是綠營兵馬和駐紮在內地的八旗軍,至於關外八旗軍還有京城的八旗軍十多萬人,清朝並沒有動用。

其次:吳三桂聲勢雖然大,打下的地盤雖然多,但關乎清朝生死存亡的江浙財帛重地,卻沒有打下來。打仗打的是啥,不過錢糧多少而已,這江浙賦稅重地在清朝手上,三藩中最有錢的尚可喜,也不聽吳三桂的!

這就讓清朝有了打持久戰的能力。反觀吳三桂的地盤,清一色的窮地方。

最後:最關鍵的是,這三藩之亂看似聯合作亂,其實並沒有統一指揮,弄的很多仗打的特別糊塗。

這裡說個事情就懂了!

就在吳三桂在前線跟清朝死戰時,為了緩解前線壓力,吳三桂聯絡臺灣的鄭經,建議他走水路北上,偷襲清朝的財帛重地江浙還有大本營東北,讓清軍分身乏術。

可鄭經咋做的?

他不僅拒絕了吳三桂的建議,還去進攻福建,打得同為反王的耿精忠焦頭爛額。

這做派清朝當然高興啊,立馬抓住機會,在1676年初,派遣四路大軍全力進攻福建打得耿精忠遭遇內外夾擊,就要完球。

這時,如果是個正常人或許會尋思,不打耿精忠了一致對外。

但鄭經不信邪,而且腦回路異於常人。

非要繼續打,打得耿精忠窮途末路投降了清朝,直接幹趴了三藩之亂的一角,弄得吳三桂扼腕嘆息,豬隊友。

除了鄭經這個編外盟友作死之外,之前說過這尚可喜也是頑固分子,就是不幫忙,最後還是兒子尚之信發動兵變才徹底倒向了吳三桂。

(尚可喜的地盤)

按理說老大換人了,這進攻總要積極點吧,同氣連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嗎!

可這尚之信也是個不省心的主,看著吳三桂求援,就是不出兵。

一口一個要準備,一口一個要留守。

弄得吳三桂心煩意亂,仗都打不好了!

如果僅僅心煩意亂也就算了,這造反之後的尚之信還起了坐山觀虎鬥的心思。

坐看吳三桂和耿精忠拼命。

這做派,說好聽點,叫防守反擊,說難聽點,不過首鼠兩端而已。

寫到這裡我真想問下,你這做派,為什麼還要軟禁你爹奪權咧,不如乖乖聽話啊。

更讓吳三桂不好想的是,這尚之信在耿精忠被兩面夾擊投降後,居然也投降了,純屬脫了褲子放屁,叛亂都成了多此一舉,反而讓自己爹背個罵名。

(明軍時代的吳三桂)

如果說鄭經是豬隊友,這尚之信簡直不知咋形容了。

這一來二去僅僅兩年多不到,耿精忠和尚之信都降了。

壞訊息隨後也是一個接一個。

配合吳三桂作亂的陝甘王輔臣,也在不久後被清朝收拾了!

至於那個弄得耿精忠焦頭爛額的鄭經,在耿精忠投降後也沒討到好處。

費盡心機弄到的福建漳、泉四州,被清軍一個反擊就又奪了回去,自己只能退守灣灣,當起了島主。

弄的隨後幾年都是吳三桂在單挑清朝。

吳三桂一看這狀況,雖然雄心萬丈,奈何老了啊!

1677年吳三桂已經66歲高齡,早已不是當年橫掃西南如卷席的平西王,反而是一個多病體虛的老者。

反觀康熙,年方24的他,正是年輕氣盛的年紀。

一個旭日東昇,一個日薄西山。

這狀況,讓經不起折騰,也明白士氣很重要的吳三桂,在行將就木的年歲,幹了一件一直想幹的事。

那就是稱帝建國!

(當一把皇帝)

公元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帝建大周國,都衡陽。

目的除了完成遺願,過一把皇帝癮,同時,也為了振奮士氣拼死一搏。

這振奮之舉也有行動為證!

稱帝之後的吳三桂,帶領5萬大軍南下,進攻兵家必爭之地永興,接連兩次戰勝了清軍,迫使清軍退回了廣東。

同年7月,吳三桂再接再厲部署對兩廣的進攻,收穫也不少!

但是,這不過最後的迴光返照而已!

同年8月,坐鎮衡州的吳三桂,因為天氣炎熱,心情不佳,突發中風醫治無效,在8月18日深夜駕崩。

吳三桂死了,吳軍當然要退啊。

同年10月,大軍回撤,15歲的吳世璠成了吳三桂接班人。

(大勢已去)

一看67歲的老頭換成了15歲的小孩,康熙帝開心啊!

半大小子最好欺負了,就開始了欺負孤兒節奏!

隨後三年多簡直就是秋風掃落葉。

戰至1680年,除了雲貴外,吳三桂打下的地盤全沒了!

1681年,清軍進行最後的收尾戰爭,進攻雲南昆明。10月22日,吳軍中餘從龍、吳成鰲投降,10月29日,吳軍將士開啟城門,迎接清軍入城。

吳三桂接班人吳世璠死,三藩之亂結束!

順帶說一句,就在三藩之亂平定前夕,鄭經也掛了,灣灣也在兩年後被清軍收復。

持續十年的戰亂,清朝曾經的五大割據勢力一個沒跑,全部成了過眼雲煙。

今日讀來,根源何在?

不過各自算計,勾心鬥角而已。

(勾心鬥角)

寫到這裡,還有點意料之外的思考。

這思考就是清朝的統治邏輯,讓我想起了曾經的漢朝!

為什麼會想到漢朝咧,因為做派相似啊。

都是用保留地方割據分封方式,在朝代前期,用藩王穩固邊疆,然後在中後期經濟發展了之後,再掃清藩王,平定天下。

漢朝初年劉邦成了天下共主,在漢朝實行郡國制。核心區都是中央的,弄郡縣制,邊遠地區都是諸侯王的分封制。

這一來二去,傳播了漢朝文化,給予了邊遠地區軍政自主權,夜讓他們有了積極恢復經濟的動力,因為賺錢都是自己的嗎!

這一來二去幾十年後,曾經的邊遠地區經濟恢復了,文化過度了,最後在用削藩甚至戰爭完成統一,不就萬事大吉了嗎?

從這點上看,清朝的康熙帝跟漢朝的漢景帝還是有點像的,幾乎發揮了相同的歷史作用!

唯一不同的是,雍正和乾隆這兩個人加起來,貌似也就跟漢武帝打個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