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身負千古戰功,卻屢遭後人非議,大將軍施琅到底做了什麼

以前說到歷史上的英雄時,小編介紹的往往都是“陸軍英雄”,即擅長騎馬射箭,在陸地上打仗的歷史人物,今天小編給大家換個口味,說一位載入史冊的“海軍英雄”——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是不是有一些人對他不太熟悉呢?小編推薦給大家一部影視劇——《施琅大將軍》,這部影視劇講述的就是施琅一生的光輝戰績,有人看了這句話,再和小編題目上的形容一對比,貌似是有些出入,那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大家接著往下看。

咱們先說一下施琅的千古奇功吧!施琅生於明朝末期,在康熙帝執政時期,曾經極力上書收復臺灣,而臺灣島也一直是康熙帝心中的一塊心病,作為皇帝,怎麼會不想一統千秋大業呢?所以康熙帝就命令施琅,帶領兩萬海軍去收復臺灣,而施琅最終也不負所望,經過浴血奮戰之後,終於把臺灣劃入大清王朝的版圖之中。在此次戰役之中,他身先士卒,謀劃佈局,巧妙多變,就算是身負重傷也依然不肯後撤,鎮定自若地指揮清軍打仗,極大地鼓舞了清軍計程車氣,最後一鼓作氣,將臺灣收復。而此時,施琅在民間的聲望與鄭成功已經是不相上下了,當時施琅的英雄事蹟被廣為傳頌。

捷報傳回,康熙帝也十分高興,賜予了施琅很多的金銀珠寶,並不許他推辭,就這樣施琅完成了清朝的統一大業,也在許多英雄人物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話,那麼施琅還不算太偉大,接下來發生的事更是讓小編對是他刮目相看:本來康熙帝收復臺灣之後,想著把島上的居民全部搬遷,當成一座荒島放在那裡就好了,許多大臣也跟著附和,但是施琅卻提出了相反的意見,因為他多次在臺灣島上作戰,對當地的風俗民情十分了解,認為臺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不可荒廢,並主張,讓康熙帝對其輕徭薄賦,大力發展生產,鼓勵島上居民與內地通商。

因為施琅平復臺灣有功,又對其知之甚少,所以康熙帝就準了施琅的建議。島上的居民也就因此免了搬遷之苦,而臺灣的經濟也得到了持續迅速的發展。所以說在小編看來,施琅不僅是平復臺灣有功,保護臺灣他也是功不可沒。

那麼施琅本人已經有了這麼大的功勳,為何後人還會對他有諸多非議呢?原因是這樣的。施琅是明朝人,早年跟隨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領兵作戰,由於其才能出眾,很是受到鄭芝龍的看重,但面對清朝的攻擊,明軍將士是有心無力,迫不得已,鄭芝龍就率部投降了清軍,其中就包括了施琅。而鄭芝龍的這種做法引起了鄭成功的不滿,鄭成功拒不投降,並且想方設法,說服施琅回到自己的陣營裡裡來,共同抗清。

於是施琅就又背叛清朝,回到了明朝的陣營裡。他與鄭成功兩人合作,剛開始還立下了許多功勳,但是隨著日子一長,他們兩個人的性格就互不相容,有點兒針尖對麥芒的意思,矛盾終於爆發,鄭成功不僅下令誅殺施琅,而且還殺了他的父親和兄弟,至此之後,本來一對出生入死的好兄弟結下了血海深仇。於是士郎不得已之下,又判明反清,掉過頭來攻打明軍。也就是由於施琅多次在清朝和明朝這兩大陣營之間搖擺不定,跳來跳去,所以才會遭到後人的詬病,認為他沒有骨氣,是一個心智不堅定的人。

但是在小編看來,所謂施琅的這些“缺點”也是無傷大雅。施琅雖然多次在清朝和明朝之間搖擺不定,但是最後的去向問題,也不是他一人可以決定的,早年跟隨鄭芝龍投降,自己的直屬上司都不抵抗了,你還能怎麼辦呢?緊接著又被鄭成功給成功說服,這也並不是他的本意,可能是出於兄弟情義。

可是誰能料想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最後與自己有了殺父之仇,這不是明顯的把他推向敵對的陣營嗎?而且根據歷史軌跡來看,當時明朝覆滅,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清朝興盛才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難道順應歷史發展也是一種錯嗎?所以,把施琅的立場搖擺不定,作為一個缺點搬到檯面上來說,實在是有些牽強。不知道你們大家是怎樣覺得呢?

參考資料:《清史稿》,民國,趙爾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