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13歲男孩給爸爸留信,說出了多少當媽的心聲!家長們都該好好看看!

作者|多多黛

「你不用找我了,以後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兒子。」

南京一個13歲男孩給爸爸留下了一封信,離家出走了。

即使是一封訣別信,也能看出孩子對爸爸飽含深情。他用的稱呼是「親愛的爸爸」,結尾還祝爸爸身體健康。

是什麼的原因,讓孩子這樣傷心難過,又這樣戀戀不捨?

民警找到他後,他說,「我內心壓力大,爸爸總誇別人家的小孩,感覺不愛我了。」於是,一氣之下,就選擇了離家出走。

對於孩子的「負氣」行為,評論區卻是一邊倒地指責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滿滿的心疼: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比,這樣很傷孩子的自尊心。」

「作為一個在‘別人家孩子’陰影中成長的過來人,我建議用‘別人家的爸爸’還擊!」

原來,遭受父母「貶低式」教育的孩子,大有人在。

的確,很多父母都會誇別人家的孩子,貶低自己的孩子。

我們總以為,隨口說的幾句話,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傷害。其實,這種無意識的比較,口無遮攔的貶低,對孩子來說,卻是一把利劍。

兒子4歲的時候,有一次,鄰居家的小夥伴上家裡來找他玩,我邊看他們玩,邊誇了那個孩子幾句,比如,很有禮貌,玩具放得很整齊等等,說這些話的時候,全然沒有注意到兒子的變化。

孩子媽媽來接他回家的時候,我讓兒子到門口打個招呼,他坐著不動,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

送走那個孩子,我才發現兒子不太高興,問他怎麼了,他悶悶地說,「媽媽,你這麼喜歡他,你讓他當你的兒子去吧。」

我這才反應過來,原來他剛剛感覺到「失寵」了,就透過生氣來引起我的注意。我馬上抱著他說,「媽媽怎麼會給別的小孩當媽媽呢?你是我的兒子,是我第一喜歡的人呀。」

他這才開心起來。

從那以後,我就很注意了,有其他人在場的時候,儘量照顧到他的自尊心,不讓他感到難堪。

孩子也許年紀小,不會表達,但他們內心其實很敏感。

拿他和別人比較,其實是一種「貶低式」的教育。只會讓他覺得自己還不夠好,父母對他的愛是有條件的。

心理學上有一種「自我破壞型」孩子,主要是因為父母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可孩子怎麼做,都達不到父母的要求,總是逃不了「沒有別的孩子好」的魔咒。

最後,孩子選擇放棄努力,甚至,會把憤怒轉向自己,進行自我攻擊和自我放棄。

不要覺得孩子小,小時候受過來自父母的貶低教育,其實很難忘記。

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常常來自於父母。長期打壓孩子,他就會認為自己真的很差勁,不值得被愛。

父母故意拿別的孩子和自家孩子相比較,用別人的優點來對應孩子的缺點,這無疑是一劑慢性毒藥,有百害無一利。

一個10歲的小讀者曾經給我們留言:

我知道父母是愛我的,但我真的受不了他們的辱罵,動不動就拿我和別人比較,有時候還拿我和三歲的弟弟比。

我感覺沒希望,前途早已是奢望。自己就是個「廢物」。

最讓我難過的是,我弟弟也經常學父母的話來罵我,還會在我被罵的時候煽風點火,讓他們有更多的理由來罵我……

他或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我的心已經死了,每天都感覺心上壓著一塊大石頭。

才10歲的孩子啊,每次聽到父母的那些話,就潛意識默認了自己是個廢物,整個人自卑得要死,就想著「對不起啊,我就是個垃圾。」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愛孩子的方式卻很值得商榷。

最近,江蘇常州一個年僅6歲的女孩,跟著爸爸去工地玩,結果一不小心,被一根7釐米長的鋼釘直接擊中了胸膛。

可想而知有多疼!

但是她害怕說出來會被爸爸責備,就忍著沒吱聲。直到晚上胸口疼痛難忍了,才告訴父母,然後被緊急送往醫院。

去了醫院才知道,鋼釘從胸膛刺入,距離心臟僅僅2。6釐米。

為什麼一個6歲女孩連鋼針刺穿胸膛都可以忍受,卻不敢告訴父母?背後的原因引人深思。

長期被否定的孩子,遇到問題時,往往不是第一時間求助父母,而是選擇逃避,默不作聲,嚴重的甚至會走向極端。

為人父母,想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就要多鼓勵孩子,用對方法很重要。

劉國樑有一對雙胞胎女兒,大女兒7歲就拿了高爾夫球的金牌,但小女兒的高爾夫球卻打得不太好。可是,劉國樑從來不會拿姐姐去打壓妹妹,而是鼓勵她多參加更感興趣的歌舞和主持活動。

在《小小演說家》的舞臺上,劉國樑的小女兒很自信地說:「雖然我不像爸爸那樣,得過無數獎盃,但卻是爸爸媽媽們心中,獨一無二的一一(小名)。」

多去發現孩子的優點,而不是盯著他的短板,會讓孩子更自信。

父母如果一定要拿孩子去做比較,

不要拿孩子和其他人做「橫比」,而是讓孩子和自己做「縱比」。

自己才是孩子要戰勝的最大的敵人,能夠突破自己的人,也有超越別人的能力。

因為上幼兒園要早起,這對於我兒子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因為他一直喜歡睡懶覺。為了激勵他,我沒有拿他和別的孩子比較,而是做了一個表格,記錄他每天的起床時間。

我會告訴他:「你今天很棒,比昨天早起了兩分鐘。」

他看著表格上的時間越來越早,心裡頓時有了滿滿的成就感。

和自己比較,是一種正向的激勵。

有一個小男孩,有一天不小心將一瓶牛奶灑在了地上,他很害怕,以為母親會責備他,可能還會打他。

可是,媽媽不但沒有打罵他,還拿來小男孩折的紙船,放在打翻的牛奶上,和他一起在牛奶海洋上比賽划船。

比賽結束後,媽媽教給他,如何拿牛奶,才不會打翻。

這個小男孩以後再也沒有打翻過牛奶,而且,長大後還成為了一個在醫學上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他就是史蒂芬·葛雷。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沒有批評,而是換了一種方式,先肯定再去教育,這樣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也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也沒有一模一樣的孩子。

美國心理學霍爾德加德納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為人父母,請經常提醒自己,

正向的溫暖的鼓勵,永遠比否定和斥責有用。

作者:多多黛,80後女子,一手文字,一手生活。想把世間所有的美好,都寫給你們看。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