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老話歷史】《唐李問對》中的奇兵:唐太宗李世民是怎麼用的?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公元649),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盛世之君。李靖(公元571年公元649),字藥師,唐朝傑出的軍事家,隋煬帝時為馬邑(今山西朔縣)丞。歸唐後,南平吳楚,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渾,顯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被封為衛國公。

《唐李問對》一書,記錄了唐太宗同李衛公對一些軍事問題進行研究和討論的內容。南宋戴少望《將鑑論斷》說:該書“興廢得失,事宜情實,兵家術法,燦然畢舉,畢可垂範將來。”

其實,正兵和奇兵是沒有戰爭性質之分的,因為它是作戰形式即“戰勢”的殊異。孫武在他的兵法《勢》篇中就明確地指出:“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認為一切戰爭現象均可分解為奇正這兩個對立統一的因素,奇正的不同組合便形成了變化。而千變萬變又都是奇正之變的結果。

當然,李靖在闡明奇正的政治含義時,並沒有否定“戰勢”的內容,而且更是加以推崇。他說:“善用兵者,無不正,無不奇,使敵莫測,故正亦勝,奇亦勝。三軍之士止知其勝,莫知其所以勝,非變而能通,安能至是哉。分合所出,唯孫武能之;吳來而下,莫可及焉。”

李靖認為奇正的運用,唯孫武達到了嫻熟的程度,孫武之後是無人企及的。李靖掌握了奇正的用兵原則,並且作了一系列的精闢論述。

指出:用兵前向為正,後卻為奇;先出合戰為正,後出為奇;大眾所合為正,將所自出為奇;正兵受之於君,奇兵將自所出;車徒當教以正,騎隊當教以奇;兵散則以合為奇,合則以散為正;以奇為正,以正為奇,等等。

但是,奇正並不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必須在作戰中細微觀察,慎度其勢,靈活變用。

譬如:“夫兵卻,旗參差而不齊,喜大小而不應,令喧囂而不一,此真敗卻也,非奇也;若旗齊鼓應,號令如一,紛紛紜紜雖退走非敗也,必有奇也。”

李靖認為“奇正相變”方可為用。他舉出攻打宋老生為例。本來攻打宋老生時,是以正兵進攻,不意唐右軍“少卻”,正是由於右軍少卻,卻給唐軍造成了一個“利而誘之”的機會,於是出奇兵斷宋老生軍後,將宋老生擒獲,所以,李靖說:“若非正兵變為奇,奇兵變為正,則安能勝哉?”這就是“奇正相變”的結果。

《唐李問對》,即《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又稱《李衛公問對》,中國古代著名兵書,《武經七書》之一。以唐太宗李世民與衛國公李靖討論兵法的形式而輯成,分上中下3卷,共98個問對,1萬餘字。

北宋陳師道等認為乃當時人阮逸偽託,元馬端臨則認為是宋神宗時所校正。該書有中華書局校注本、黃氏刊本、《武經七書》本、《諸子萃覽》本、《四庫全書》本、清刊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