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西班牙道路建設是學習法國的,那麼西班牙在道路建設上有哪些成果?

西班牙差強人意的道路建設

18世紀時期西班牙的道路建設是學習法國的,一是因為當時西班牙的王室就是波旁王室。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當時的整個歐洲,也只有英法兩國的道路建設極為成功。所以學習法國進行道路建設對於西班牙來說是很自然的。實際上,西班牙在道路修建上確實是有一些成果的,從聖伊爾德豐索(San ilde fonso)到馬德里的道路可容5輛車並行,瓜達拉馬山脈(Sierra de guadarrama)的山口還有一條英式的收費公路。從埃斯科里亞爾(Escorial)修道院到馬德里的旅程有50千米,但在驟子輪班拉車的狀況下,可以用四輪郵車在4小時內走完。

然而,西班牙的道路雖然修建的不錯,但問題也是很大:西班牙的很多道路確實不錯,不過這些道路是為了方便王室成員和宮廷人員出行而修造的。他們每年1月去埃爾帕多,4月去阿蘭胡埃斯(Aranjuez),6月回馬德里,7月去聖伊爾德豐索,10月去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11月再回馬德里。說白了就是用於道路建設的經費大多被奉獻給了最上層精英。法國旅行者布林古安(Bourgoing)騎士發現,從阿蘭胡埃斯到馬德里的道路:“可以與歐洲任何優良道路媲美……沒有路能夠比它直、比它堅實比它修得好”,可他也感到必須補充一點:“道路直至此時也未能從整體上恢復當地經濟。”當昆卡省(Cuenca)的監政官在1769年向馬德里抱怨當地災難性的道路狀況時,他獲得瞭如下答覆:“日前沒有經費可以用於修上述道路。”

在這個粗暴回絕的50年前,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國王菲利普五世(Felipe V,1700-1746年在位)頒佈了一條冗長的敕令,當時,國王設想建立連線首都和王國四角的道路網路。第二條道路建設法令是卡洛斯三世(Carlos III。1759-1788年在位)於1767年頒佈的敕令,它命令修建法國式的“王家大道”,這是西班牙自羅馬時代後第一次出現鋪石路面的公路。到了18世紀末期,西班牙人可以乘坐公共馬車從馬德里前往巴塞羅那(Barcelona)或加的斯(Cadiz)。西班牙的大道網路到1800年全長已經有1萬千米。

但是,對於西班牙來說這個“大道”是必須要打個引號的。因為儘管修建了上萬千米的道路且其基礎基本都是向法國的“國王大道”看齊,但西班牙的客運依然極為困難,貨運則根本無法按時完成。原因也是很簡單的,當時的西班牙和法國可不一樣,法國雖然不像英國那樣富裕但資金還算充足,要知道西班牙可是從80年戰爭一直打到7年戰爭中間都不帶停的,新大陸供血都架不住如此消耗。而且西班牙當時的人口也和法國沒法比,原本西班牙試圖控制本國人民向新大陸移民結果因為戰爭原因,越打國家經濟越差,到了18世紀西班牙的勞動力基本都跑路了,能修出路來就已經是奇蹟了。

因此兩條西班牙的道路維護極差,可以說是幾乎沒有任何維護。安達盧西亞以北的布林戈斯省(burgos)的監政官則報稱:“我看到的道路已經差到不能再差了,只要幾滴雨就使其不能通行。”1749年,瓊斯·卡達爾索(Jose。Cadalso)在借他小說中的一位摩洛哥人角色評論當時西班牙的道路:“既然你們大部分省份的道路都這麼差,那客車經常出故障、驟子經常被絆倒、行人經常失期就不足為奇了。”另一個問題則是始終存在的攔路搶劫的危險。當然,這在每個歐洲國家都是普遍現象,但西班牙這方面的名聲尤為惡劣。戈雅(Goya)甚至專門以此為題材創作了一幅偉大的畫作並留存至今。

西班牙在道路建設上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要知道當時的西班牙即財政緊張又人力緊張,而且西班牙王室就是盯住了法國的輻射狀道路不放,還把大量資金投入到那些通往王家官殿的道路的建設上,這樣西班牙的道路建設只能是差強人意的。因此,西班牙就不可能像英法那樣因為道路建設而獲得大量的經濟收益。因道路快捷而形成的整體經濟圈在西班牙是不存在的。

西班牙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一片大型群島,裡面有多個自產自銷的島嶼,並擁有著存在了幾個世紀的國內關稅、自我滿足意識、糟糕的道路狀況和惡劣的運輸條件導致各島相互隔離”。由於初級農產品、原材料、製成品通常只能由驟子或驢運輸因此任何地方經濟活動的半徑都相當短。例如,阿爾梅里亞的小麥價格是瓜迪克斯(Guadix)的兩倍之多。西班牙本身是一個盛產糧食的地區,結果這種糟糕的運輸導致很多西班牙城市甚至選擇從法國、義大利乃至非洲進口穀物。

糟糕的義大利道路

義大利的情況更復雜,當代的地中海沿岸人口是比較密集的。但在18世紀時情況可不是如此,那時候的義大利一代人口基本都跑沒了,要麼往北方接近法國的地區跑,要麼直接跑到美洲大陸了。要知道在當時的馬車道主要就是為了解決客運問題而修的,沒有足夠的居民,那修建道路的源動力可以說都沒有。一位英國旅行者1789年9月抵達土倫(Toulon),他驚訝地發現當地竟然沒有前往義大利的定期客運班車。因此,他被迫乘船遠抵“卡瓦萊羅”(Cavallero),即卡瓦萊爾灣(Cova nire surmer),希望在那裡能夠設法弄到運輸工具。然而就算窮盡手段,他也只是弄到了一匹騾子。到了最後,還是一位樂於助人的船長派了3名船員幫他把行李拖到16千米開外的一個村子去他才安頓下來。

當然,義大利也是有自己的道路建設的,它並非一無是處,義大利北部的道路就修建保養的十分之好,那裡綿延著能夠幾乎全天候通行客車的大道。這樣的成就和英法比起來不算太大,但對於義大利來說已經足夠,畢竟當時義大利的人口和經濟中心都在北面。而且,義大利的道路建設起步很晚,直到維托里奧·阿梅代奧三世(Vittorio Amadeo III)統治時期,皮埃蒙特王國才修築了一條穿過滕達山口(Colle di tenda)的車行道,以連線王國本土和它位於阿爾卑斯山外的尼斯(Nice)伯爵領地。

皮埃蒙特以東在18世紀下半葉也修建了連線特里雅斯特(Trieste)和維也納的道路。格拉內裡(Graneri)伯爵稱讚這條路:“出色、寬闊、安全,雖然坡度較陡、令人疲倦。。。。。雖然路程較長,雖然有天然障礙,雖然存在季節性的冰雪問題,雖然總是北風勁吹,但是這條路上的交通量依然很大,車輛川流不息”。在托斯卡(Tuscany)迪帕蒂(Dupaty)的神職人員甚至讚許從萊昂(Leghorn)到佛羅倫薩(Oflorence)的道路是“壯觀的”。不過因為當時義大利北部的人口其實也不多,雖然修建了良好的道路,但實際上使用的人卻十分之少。一位去往羅馬的神父曾經在日記中這樣說:“在古典時代的當地道路上,宇宙各個角落的君王和民族蜂擁而至,凱旋的車輛在路上通行羅馬軍隊在路上揚起煙塵,旅行者在路上能遇到愷撒(Caesar),西惠羅(Cicero)和奧古斯都(Augustus,(而今)我只能遇到朝聖者和乞丐。

義大利的道路情況要以墨西拿海峽和西西里為一條界限,此線以北部,可以說真的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往南那就只剩下原始的土路了。只有巴勒莫周圍修有幾千米的鋪石路面。因而,在義大利南部陸上通行的唯一方式幾乎就是走,人們一般原先為通行騾子而修的小道或牧畜道(tranmere),這些道路是中世紀時期為那些牧羊人所修建的,道路情況也就可想而知了。從特拉帕尼(Trpa)到東部的墨西拿距離大約有350千米,在當時的義大利,要想走通這段路,沒有一個月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旦雨季到來,當時義大利南部的道路就可以說是完全報廢掉了——無法通行。當然義大利南部地區的海路是個例外,因為出於歷史緣故,地中海周邊的水陸交通一直都很發達。

結語

在18世紀的歐洲,法國、英國的道路建設可以說是最好的。其二者的道路建設都有自己的特色並且良好的道路也為自己的國家的居民們帶來了財富。而到了西班牙和義大利,情況就差了很多。西班牙修建了一個完美的道路體系,但卻因為缺乏保養而在實際使用中差強人意。在義大利南部和地中海地區,基本就不存在什麼像樣子的馬車道,而到了北部的米蘭羅馬一帶則道路系統發達,且保養較好。

之所以要以這四個國家的道路狀況來代表當時17、18世紀歐洲的道路狀況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只有這四個地區的道路修建還算能算得上是能一定程度上的滿足居民的需求。沙皇俄國也曾修建道路不過基本沒什麼成果,奧地利的道路也就比他的鄰居普魯士好一點,而且路況也十分之差。總體上來說,當時在沒有火車的條件之下,在歐洲只有英、法兩國建立了完善的馬車道路系統。西班牙和義大利的道路僅僅能勉強的滿足自身所需,其他地區的道路情況直到火車和鐵軌大規模鋪開之前都沒有根本改善。

參考文獻:《新編英國劍橋世界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