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崇禎帝為何要殺掉自己的救命恩人洪承疇?只因他說了一句不要臉

洪承疇,福建泉州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中進士,後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在鎮壓明末農民起義中立下大功,升任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崇禎十二年(1639年)轉任薊遼總督,崇禎十五年,明清之間決定雙方命運的一場生死大戰——松錦會戰拉開序幕,洪承疇是明軍最高指揮官,結果明軍大敗,此戰,明朝精心打造的九邊精銳幾乎完全覆滅,至此明軍在關外遼東戰場徹底失去了優勢。

崇禎帝最早得知松錦大戰中明軍戰敗的同時也得到了大帥洪承疇戰敗陣亡的訊息,為此,崇禎帝專門為洪承疇撰寫了祭文,併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而當洪承疇戰敗被俘後降清的訊息傳來時,崇禎帝瞬間驚呆了,他實在想不通享受高官厚祿的洪承疇會用這樣的方式來回報自己,崇禎的憤怒可想而知,也由此更加讓他懷疑一切,縱然崇禎帝有著勵精圖治的雄心壯志,也有著事必躬親的勤奮與執著,但由於他的性格太過軟弱、好面子、無擔當、疑心重,尤其是洪承疇的投降,讓他的疑心更重了。

其實,洪承疇降清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明朝的衰落與清朝的強盛已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清朝自努爾哈赤“七大恨”起兵建立後金政權後,就開始武力爭奪明朝對遼東地區的控制權,一直到皇太極改元稱帝,建立大清王朝,短短二三十年的時間裡,滿清已得到極大的發展,在與明軍的作戰中逐漸佔據上風,不僅全面壓制遼東明軍,更是不斷越過長城襲擾內地,屢次威脅京畿地區,明王朝已明顯處於下風,而此時的大明王朝內憂外患,內部嚴重腐敗,各地農民起義又不斷,朝廷卻無力改變現狀,這些都讓洪承疇對大明王朝感到極度的失望。

其次,就當時的崇禎帝與皇太極相比,他們的個人能力和魅力實在相距甚遠,崇禎多疑、自毀長城的性格讓朝堂之上的眾多能臣良將為之心寒,尤其是袁崇煥以極其殘忍的手段被殺後,讓崇禎帝與眾武將之間離心離德,反觀皇太極,自從繼承汗位後,一改其父對漢人歧視的政策,禮賢下士、重用漢人,尤其是對漢人范文程、孔有德等人的重用,讓洪承疇的心情更加複雜,皇太極更是聽從范文程的建議,親手將一件裘衣披在洪承疇身上,這對洪承疇思想的改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最終,1642年5月5日,洪承疇經過深思熟慮後正式歸順大清王朝,也由此拉開了大明王朝滅亡的序幕,洪承疇在後來蕩平南明王朝,幫助清王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洪承疇降清後,被任命為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全權處理南方事務,他採取招降、收編等方式,很快就平定了大批反清武裝,對清軍平定江南立下大功,同時洪承疇也用極其殘酷的方式清剿南明殘餘勢力,鎮壓反清起義,受到江南地區人士的批判。

洪承疇宣導儒家學術,針對順治帝迎達賴喇嘛提出意見,為滿漢合流打下基礎,他建議清政府採納許多明朝先進的典章制度,讓滿人“習漢文、曉漢語”,使滿人瞭解漢人禮俗、逐步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其獻計甚多,絕大多數都被採納,並加以推行,洪承疇為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鞏固清朝的統治起到很大的作用。

順治十年(1653年),洪承疇擔任五省經略,全面指揮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戰爭,在策反孫可望後,洪承疇率領的清軍開始對南明軍進行碾壓式打擊,並於順治十六年督軍攻佔雲南後徹底滅亡了南明政權,其後回到北京,至此,大清王朝完成法理上的統一,洪承疇功不可沒,洪承疇深得皇太極、順治、康熙三朝帝王的極度信任與器重,再加上功勳卓著,也得到了很高的禮遇與朝堂地位,康熙四年,洪承疇去世,享年七十三歲,康熙帝特恩賜祭奠如制,諡號“文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