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趙匡胤為什麼要將自己的兒子趙辰關進監獄?只因他犯了一個致命錯誤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關注小編的文章,我們今天的故事要從被趙充國打壓而心中憤憤不平的辛武賢找了個理由,告了趙充國的兒子趙卯狀這裡開始說,起狀子送上去,皇帝大人非常生氣,竟下令將其關入監獄,而趙卯則被逼無奈,在獄中自殺了。那麼到底是什麼罪名如此厲害,竟然能輕易逼死趙卯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趙卵曾在一次宴會上對辛武賢說過這樣一句話:“車騎將軍張安世始嘗不快於上,上欲誅之,卯家將軍以為安世本持橐簪筆事孝武帝數十年,見謂忠謹,宜全度之。安世用是得免。”正是這句話,讓辛武賢找到了藉口,他上書皇帝,指責趙卯洩露機密。漢宣帝一怒之下隨便找了個由頭將趙卯下獄,並最終要了趙卯的命。我來大體解釋一下這句話。其中的車騎將軍張安世大家都比較熟悉,所謂“不快於上,上欲誅之”就是說皇帝看他不爽,想要殺了他。而“卯家將軍”則是指趙卯的父親趙充國。聯絡上下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皇帝本想殺了張安世,可趙充國出來勸說皇帝,所以才保住了張安世的命。

再聯絡當時的語境,宴會上。所以,可以肯定,這是一句充滿炫耀意味的話。不料言者無意,聽者有心,趙卯就栽在這句話上。而皇帝為了收拾趙卯,竟給他安了一個“隨意進入軍機要地,擾亂電田計劃”的罪名,可見皇帝並不願將此事過度傳揚,偏偏採取了冷處理。所以,我們就有理由相信,漢宣帝曾真的對張安世動過殺機了。那麼,皇帝為什麼要殺了張安世呢?一切都要從霍光去世之後開始講起。在霍光死後,漢宣帝將霍家人一步步逼上絕路,最終將他們趕盡殺絕。可就在收拾完霍家班之後,漢宣帝立即掉轉槍口,對準了早已繳械投降的張安世。

他雖然被漢宜帝任命為大司馬車騎將軍,但皇帝大人明顯就是一名懷疑主義者,心裡從來沒有真正對他放心過,畢竟跟了霍光那麼久,誰知道他心底是怎麼想的但值得慶幸的是,張安世是一個政治嗅覺極其敏銳的人,早在霍光剛剛下葬那會兒他就預感到了危機。到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霍家滿門抄斬的時候,張安世已經惶惶不可終日,《漢書》上說“安世瘦懼,形於顏色”。皇帝甚至還將他車騎將軍的官位撤去,改封了大司馬、衛將軍。上述的“欲誅之”事件就發生在這段時期,但皇帝的想法還是被同為三朝元老的趙充國所阻止,最終放棄了殺人的念頭。

此後的張安世變得愈加小心謹慎,雖然他掌握實權,但絲毫不敢表現出自己位高權重的樣子,唯恐遭人詬病。據說張安世每次在制定了國家大政之後,總要故意請病假回家,而等到政策頒佈之後,他便會裝作很傻很天真的樣子,派人到丞相府詢問相關情況,生怕別人在背後對他說三道四。所以,朝中不知情的大臣都以為張安世並未參與政策制定。

有一次,張安世曾經向朝廷舉薦官員,被推舉的仁兄得知是張安世推薦的自己十分感動,帶著禮品來到了張安世的府上。張安世一見此人是道謝來了,便勃然大怒,大聲說道:“我為朝廷舉薦賢能,哪有私下謝恩之理!”並將來人趕了出去,之後更是與他徹底斷絕往來。

還有一次,一位郎官認為自己功勞甚大,卻遲遲得不到提升,心中不滿,便向自己的領導張安世大倒苦水。可張安世聽後卻只是說:“你的功勞,皇帝心裡都是清楚的,作為朝中大臣,哪能自誇?”便拒絕了郎官升遷的請求。然而不久之後這位郎官竟升官了,可見張安世確實是為人低調的典範,擅長只做不說。然而,在當時的朝廷裡,跟著張安世混也的確不是一個好差事,就連他自己的屬下都對張安世的行為感到憤怒,變著法地諷刺張安世的不作為。

其實,很少有人真正理解過張安世的內心。他累了,他只想退居幕後,低調做人。而且由於自己和兒子都是朝廷大員,張安世甚至主動上書皇帝,要求將兒子分配到外地任職,免得為朝中小人所詬。皇帝批准了張安世的請求,將他的兒子調任北地太守。但一年以後,鑑於張安世年老,皇帝又將他的兒子調了回來,希望他們父子團聚,以盡孝道。說實話,張安世這大司馬乾得著實不易,既要在重大事情上表態,又要將自己的作用盡可能地弱化,費盡心力韜光養晦,極力避免成為旁人的眼中釘。

當初,張安世的哥哥張賀曾數次在張安世面前誇獎還是一介平民的劉病已,並且一度想將自己的孫女許配於他。不料卻被張安世厲聲阿斥,此事才最終作罷。後來劉病已即位當了皇帝,便找到張安世再次提起此事,皇帝對跪在下邊的張安世說道:“掖庭令(指張賀)生前曾數次稱讚我,將軍阻止他,這樣做是對的。”聽到這話張安世差點暈過去,連聲叩頭請罪,說自己當初如何無知,現在如何後悔等。

但不幸的是,張賀好人不長命,沒能等到劉病已登基就早早去世,所以出於對他的感激,皇帝下令追封張賀為恩德侯,並安排二百戶人家為其守陵。可是由於張賀當年曾被處以宮刑,他唯一的兒子又英年早逝,後代也無處尋找,於是漢宣帝便讓張安世年紀最小的兒子張彭祖過繼到張賀名下做養子,以延續張賀的香火。

由於張彭祖年輕時曾與劉病已一起讀過書,算是同學。所以兩人感情很好,而現在他又成了恩人張賀的“後人”,於是皇帝大人一高興就打算封賞張彭祖,隨手便給了個關內侯。可張安世在聽說此事後誠惶誠恐,他竟親自找到皇帝,希望能夠收回封賞,而且他還要求皇帝將為哥哥張賀守陵的人數減至三十戶足矣。可漢宣帝卻拒絕了張安世的請求,他對張安世說:“我做的這一切,不是為了將軍,而是賞賜被庭令的。”張安世這才停住了嘴,羞愧地退了出去到後來,為了報答當年張賀對自己的撫養之恩,漢宣帝多次下詔表彰張賀的功勞。之後不久,他還封張彭祖為陽都侯,並賜予張賀陽都哀侯的諡號。

由於此時張家已經有多位侯爵,顯貴一時。出於低調,張安世竟然主動上書要求減少自己的俸祿。漢宣帝沒辦法,便下令讓府庫暫時儲存張家的俸祿,到張安世去世時,倉庫中堆積的工資俸祿已經多達幾百萬之巨。張安世雖貴為侯爵,食邑也有萬戶之多,但他生活卻十分簡樸,穿著普通人的衣服,在家中包括他的夫人以及下面的使喚僕人,各個都有一門手藝,日常生活之餘也從事一些手工藝品加工,也因此賺了很多的外快。據說張安世的家產,比當年霍光家還要豐厚。已經到了這種地步,還有什麼讓人猜疑的呢。

對於這樣一位三朝元老,漢宣帝最終還是收起了他的疑心。當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張安世上書要求退休之時,皇帝給了他旁人無法企及的挽留。“將軍您年老體弱,朕非常傷心。將軍雖不復當年,但卻是先帝重臣,通曉國家治亂興衰之道,是朕所遠遠不及的。將軍為何要上書交還衛將軍和富平侯的印綬讓朕迫於無奈忘記將軍的功勞呢?這不是我的願望啊。希望將軍能夠打起精神,按時服用藥物,專心養病,輔佐朕治理天下。”可是,此時無論怎樣的挽留都已經顯得是那麼蒼白無力。元康四年秋,已然厭倦了紛繁複雜政治鬥爭的張安世平靜地離開人世,諡號富平敬侯。好了,以上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全部內容了,感謝您的閱讀,您的閱讀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我們下個故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