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五丈原,一個被歷史忽略的美麗城市,一個被歷史忽略的文化遺產之地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關於五丈原的名字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因為它的高度開始叫“五十丈原”,後來逐漸傳為了五丈原。關於高度,五丈原海拔大約750米,而關中平原的海拔平均是500米左右,也就是說五丈原高於關中平原大約200米左右,換算以後和“50丈”是基本相符的;另一種說法是五丈原的地形,前闊後狹,最狹窄的地方僅五丈,因此得名;還有一說是秦二世胡亥西巡到這裡時,原上曾颳大風,捲起五丈高的黃土塵柱(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龍捲風),所以後人稱其為五丈原。

那麼,五丈原在哪裡呢?

五丈原位於關中平原西部,現在屬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三國時期歸相鄰的郿縣(現在的寶雞眉縣)管轄。五丈原背靠秦嶺,面向渭河,西距寶雞40公里,東距西安120公里。突兀而起,東、西、北三面壁坡陡峭,均有河水阻隔,身後就是入蜀的褒斜古道。當年諸葛亮佔據五丈原這個制高點和司馬懿對峙數月,而司馬懿在渭河南岸堅守堡壘,以逸待勞,最後諸葛亮無計可施,糧草耗盡,自己也油枯燈滅,獻身五丈原。

五丈原作為諸葛亮最後戰鬥的地方,他生前五次北伐,仍然無法攻佔陳倉,最後在這裡鬱鬱而終。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五丈原建了他的衣冠冢和祠廟,他死在五丈原卻不想葬在這裡,曾留下遺囑,百年之後要把自己葬在定軍山下,所以蜀軍把諸葛亮的遺體運回了漢中,定軍山儲存的武侯墓是諸葛亮的最後歸宿。

全國各地有多處諸葛亮墓和武侯祠(廟),而五丈原和諸葛亮淵源最深,影響也最大。五丈原諸葛亮廟的歷史有文字記載是始於元代,時任職元朝中央廉訪司的郭思恭曾留下“廟自漢至今,千有餘年”的文字記錄,郭思恭的職責是巡訪地方、督察吏治,他曾遊謁五丈原諸葛亮廟。

另有一位元朝文人朱鐸在 《五丈原懷古》 詩中寫道:“遺廟經千古,愁雲往日還。”詩句雖不能作為史料,但也從側面印證了郭思恭“自漢至今,千有餘年”的說法有一定的可信度。元朝至今也不過七百餘年,而郭思恭作為官員說話應該是有根據的,因此後人推測五丈原諸葛亮廟在三國末期就有了。

從另一方面來推測,諸葛亮無論是在民間,還是歷代王朝的統治者眼中都擁有極高的聲譽。從他逝世後,地方百姓就請求立廟祭祀,統治者也對諸葛亮崇敬褒揚。《三國志》作者陳壽就是諸葛亮的“忠實粉絲”,他曾收集二十四篇諸葛亮著作編成《諸葛氏集》,並呈報給晉武帝司馬炎。

在呈表中陳壽說諸葛亮“聲教和遺言,合於事度;他的公正忠誠之心,見於文辭;從中可瞭解他的思想,對當世有所補益”。司馬炎下詔說“諸葛亮在蜀,盡心盡力,其子諸葛瞻在危難之時能守節而死義,這都是天下的優秀品質”,並追封諸葛亮為“武興王”。晉武帝對諸葛亮評價這麼高為他建廟是完全有可能的。

最有說服力的一個推測是諸葛亮的孫子諸葛京為祖父建廟祭祀,諸葛京是諸葛瞻次子,三國歸一後在晉武帝朝為官,擔任過郿縣縣令,當時的五丈原就是郿縣轄地。諸葛京治理眉縣政績卓著,受到稱譽,後來升任江洲(今重慶市)刺史。諸葛京既然在郿縣做官,就極有可能在他祖父病逝之地五丈原修廟祭祀。因此後人推測,在魏晉時期五丈原建有諸葛亮廟的可能性很大。當然了,這些都是推測,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未發現實物證據。

現在五丈原諸葛亮廟內古建築大部分為明清及民國時期所建,保留著眾多碑刻、匾額、題詞等文物。其中最珍貴的是獻殿內壁上鑲嵌的四十塊歷代石刻,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都在裡面,岳飛文武雙全,書法獨樹一幟,運筆龍騰蛇舞、雄健磅礴,旁邊石刻是明太祖朱元璋所題的“純正不曲,書如其人”八個遒勁大字。

岳飛手書石刻是清光緒四年岐山縣令方鴻賓重修諸葛亮廟時鑲嵌的,是在西安的石刻上拓取再重刻而成,被人們稱為“雙絕”,一是諸葛亮寫得絕;二是岳飛的書法更絕。《出師表》為諸葛亮留下了心似明鏡、志若鴻鵠的千古美譽,每每讀來不免讓人想到群雄爭鬥,千軍萬馬之中,諸葛亮日理萬機、廢寢忘食的操勞情景。

諸葛亮出師五丈原時是第五次北伐,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率大軍走秦嶺褒斜古道(今眉縣境內翻越秦嶺往漢中的古道),出斜谷關伐魏,駐兵五丈原和司馬懿對壘百餘日。司馬懿採取的策略是一個字“耗”,諸葛亮的蜀漢大軍長途跋涉,翻山越嶺,糧草補給數量有限,必須速戰,所以司馬懿就閉關不出,任由蜀軍在外叫陣。

我們在小說中看到的諸葛亮為了激怒司馬懿送了一件女人衣服,即使這樣司馬懿還是不出戰。這當然是小說作者為了作品飽滿杜撰的情節,不過結果是和歷史相符的,諸葛亮最後進退兩難,憂慮成疾,在54歲的“盛年”就病逝於五丈原,可以說諸葛亮就是為了蜀漢基業而累垮的。

我們經常說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祁山”,其實也是被小說“誤導”了,歷史上諸葛亮真實的北伐確實是五次,不過沒有“六出祁山”,而是“二處祁山”,分別是第一次和第四次,公元228年和公元231年春天,這兩次諸葛亮都是出祁山伐魏。祁山在陝甘川三省交界處的天水境內,關中平原和秦嶺的西部,距離陳倉較遠,諸葛亮伐魏的主要目的是奪取陳倉,進而佔關中、圖中原,繞道祁山本身就是走了“彎路”,不知諸葛亮當年是出於什麼想法?

總之,五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諸葛亮留下了“身後名”,受萬世敬仰、千古傳誦。五丈原一千七百多年來祭拜者紛至沓來,在紀念諸葛亮的名勝古蹟中家喻戶曉。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行者老張

【作者簡介】:行者老張,摩旅愛好者,當代徐霞客,用腳步丈量地球,隨時分享旅途見聞。歡迎關注、點贊、評論,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