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七巧板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哪裡?七巧板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 . .

七巧板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朝,宋朝有一位進士黃伯思,此人非常好客,家中常常是“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為了方便招待客人,他找木工打造了一套案几,總共六件,這六件可以隨意組合,拼成各種形狀的桌子,後來又加上一個小几,共七件,視客人多少拼成大小形狀不同的桌子,如三人就拼成三角形,四人拼成正方形,六人拼成六邊形等,取名“燕几”。後來有人按照燕几的形狀,用木板做成玩具,供消遣之用,稱為七巧板或七巧圖。18世紀,七巧板被傳教士傳到西方,受到西方人的喜愛與追捧,拿破崙、亞當、杜雷、愛倫坡都是七巧板的狂熱粉絲,西方人稱之為“唐圖”。

彈弓的歷史非常悠久,有一首上古詩歌《彈歌》說的就是彈弓: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肉)。只用了八個字,就說明了彈弓的製作材料、製作方法和用途,砍斷竹子,用繩索連線竹子兩頭,彈出泥土做成的彈丸,去獵殺飛禽走獸,取它們的肉。這首詩歌唱的是“飛土”而不是“飛箭”,證明在弓箭發明之前,人類打獵靠的是發射泥丸的彈弓,鑑於最早的箭鏃出土於25000年前的地層,彈弓的發明肯定還要在此之前。

陀螺同樣起源於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出土過陀螺,如江蘇常州馬家窯文化中出土過木陀螺,山西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陶陀螺,和作為打獵工具的彈弓不同,陀螺是純粹的娛樂玩具,我們的祖先在五六千年前就用陀螺消遣過時間。科學家用陀螺的原理髮明瞭陀螺儀,廣泛運用於軍事、航天等科技領域。

風箏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至少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傳說墨家創始人墨子用木頭刻成鳥的形狀,稱為“木鳶”,可以在天上飛一天,魯班後來改進了墨子的設計,用竹子做骨架,用布帛蒙皮,製作的風箏三天都不會落地。早期的風箏用作軍事用途,魯班曾經乘坐“木鳶”窺探宋國首都,相傳垓下之戰中,張良用巨大的風箏載人,在天上以竹笛吹奏楚歌,讓項羽手下的楚軍思念家鄉,士氣渙散,也就是“四面楚歌”的故事。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造出價格低廉又堅韌的紙張,從此有了用竹子和紙紮的風箏,從此放風箏成了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積木可以開發大腦,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協作能力,學習數學知識和簡單的力學常識。傳統的積木最早的發明者已不可考,至少在古埃及就已經出現。現在孩子們喜歡玩的拼接式顆粒積木是丹麥人克里斯第森先生髮明的。1932年,在大蕭條中他的傢俱廠瀕臨破產,於是改為製作可以拼接的積木,在雜貨店中售賣,受到歡迎,後來建立了積木品牌“LEGO”,風靡全球。

相比之下,魔方是個小字輩,它的發明者仍然健在,他就是“魔方之父”匈牙利人厄爾諾·魯比克教授,他就職於布達佩斯建築學院,在1974年發明魔方,原本是為了幫助學生們正確認識立體和空間構造,但這個小玩意兒很快迷住了無數人,幾年之內風靡世界,也難住了無數人(包括筆者,家中的魔方至今未能復原)。

孩子們享受假期的時光,家長要注意引導,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兒童,即使是完成假期作業之餘,也要提醒他們少玩手機,多陪他們玩玩那些益智類的玩具,或是到戶外放放風箏,培養動手能力,還可以學習知識,鍛鍊身體,對他們的成長無疑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