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朱元璋為什麼要將北元俘虜送到邊疆?北元的滅亡真的是因為元朝嗎?

首先,朱元璋並沒有說過“不要貶低元朝,我們的父母皆靠其生養”的話。

《明實錄》記載朱元璋的一段話:“元唯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維古有獻俘之禮,不忍加之。令服本俗衣以朝。朝畢賜以中國衣冠,就令謝。”

題中的這句話,可能是對《明太祖實錄》中這段話的誤解,其實是朱元璋對中書省大臣楊憲請求對北元俘虜舉行獻俘禮的駁斥。

洪武三年,徵虜左副將軍李文忠率軍與大將軍徐達分道北征,李文忠率軍十萬出野狐嶺一路攻破興和、開平等地,得到元昭宗的訊息,全軍星夜兼程奔赴應昌。

元昭宗向北逃跑,明軍俘虜元昭宗嫡長子買的裡八剌及后妃、宮女、諸王、將相官屬數百人。班師返回途中,在興州俘虜北元國公江文清,降服三萬七千人,到紅羅山的時候,又收服楊思祖的部眾一萬六千餘人。

明軍大勝的捷報傳到京城後,朝野一片歡騰,朱元璋駕臨奉天門,接受朝賀,這時以前與李文忠有過接觸,善於搞情報工作的中書省大臣楊憲,提議舉行獻俘禮,於是發生了《明太祖實錄》中朱元璋與楊憲的對話。

朱元璋提出了明朝是取代元朝,成為天下的正統,唐太宗行獻俘禮是對待王世充,對待隋朝的子孫,肯定不會舉行獻俘禮。

進而提出,元朝入主中原百年,他的祖輩、父輩都曾生活在元朝,沐浴元朝的恩德,應該以懷柔的手段對待元朝的貴族俘虜,賜予中原的衣冠,給予厚待。

朱元璋的這種認識,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的思維,朱元璋立足明朝和北元的形勢對比,已經從原來的堅決打擊,轉變為重點打擊,拉攏分化的戰略。

明朝建立之前,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綱領

明朝建立的前一年,也就是1367年,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伐中原,滅亡元朝。

北伐時,朱元璋釋出由宋濂起草的《諭中原檄》,文中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

朱元璋集團提出這一綱領,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元朝後期政治腐敗,內亂不斷,再加上其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對漢人壓迫日益加重,中原地區反元情緒高漲,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民起義轟轟烈烈。

朱元璋北伐之時,雖然韓山童、劉福通等人的紅巾軍起義,被元軍鎮壓,但是中原各地的反元情緒依然十分高漲,百姓在元軍的壓榨下敢怒不敢言罷了。

因而朱元璋派兵北伐時,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在於號召北方人民,尤其是在元軍的鎮壓下,不得不隱藏起來的紅巾軍殘部,拿起武器反抗元朝。

從徐達北伐的結果來看,朱元璋提出的這個口號非常有效,徐達大軍北上山東,一路勢如破竹,橫掃河南、陝西、山西、甘肅等地,僅用八個月就攻入元大都,滅亡元朝,將元順帝趕入大漠。

明朝建立後,承認元朝的地位,提出“華夷一家”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在元順帝退回漠北之後,當即下令編修《元史》,以左丞相李善長為監修,宋濂、王褘為總裁,開始編纂《元史》。

《元史》的編纂,在政治上宣告元朝的終結,明朝取代元朝成為中原的正統,但《元史》的編修也從認識上,承認了元朝對中原的百年正統地位。

朱元璋在對待蒙古、色目人的統治政策也在逐步發生著改變,對留在中原的蒙古人和色目人進行漢化,頒佈法令,限制其內部通婚。

只有漢人不願與其通婚時,蒙古人和色目人才可以內部結婚,如此加速了中原遺留的蒙古人、色目人的漢族化。

對於退往漠北的北元勢力,朱元璋也同樣採取懷柔的招撫政策,進行分化和瓦解,勸其主動歸降明朝,此時朱元璋已經完成了從起義者到天下的統治者的角色轉變。

作為天下之主,他的眼光和格局更加的高遠,他已經將目光轉向怎麼能夠把這片土地治理的更加安定繁榮,人口如何快速恢復。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提出了“華夷無間,雖姓氏異,撫如一字”的思想,朱棣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夫天下一統,華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間爾。”

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讓明朝迅速強大,保證了明軍的戰鬥力

在明朝統一天下的戰爭中,明軍中就納入了大量的蒙古騎兵,蒙古騎兵也成為了明軍中的主要機動作戰力量。後來明軍整編為京營三大營,以三千主戰蒙古騎兵為主力,組建了三千營,成為了明軍騎兵的主力兵團。

明朝中後期,有相當一批將領,都來自於北元蒙古各部投降的將領,比如土木堡之變中,戰死的吳克忠、吳克勤兄弟,其父吳允誠,原名把都帖木兒,永樂三年率眾投降明朝,被朱棣賜姓名。

再比如永順伯薛斌之子薛綬,在土木堡之變中為大軍斷後,與瓦剌大軍交戰,“絃斷矢盡,猶持空弓擊敵。敵怒,支解之。既而知其本蒙古人也,曰:‘此吾同類,宜勇健若此。’相與哭之。諡武毅。”

明末將領滿桂,為明軍在遼東抵抗後金勢力,建立了巨大貢獻,《明史》中記載滿桂為塞外蒙古歸降,根據明朝留下的資料看,滿桂曾上書對別人稱自己為蒙古人表示不滿。

認為自己原籍山東兗州府嶧縣,世代擔任世居宣府前衛,從這份上書來看,滿桂祖上應該是較早歸入明朝的蒙古人,因為明朝對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姓氏有嚴格記錄,滿桂並未家譜援引,其上書辯解恐怕更多是“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的思想。

由此可見,明朝對蒙古的懷柔和接納,豐富了明軍的兵源,為提升明軍的戰鬥力,帶來了巨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