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明朝的內向是什麼樣的?明太祖一改常態,為何卻呈現了保守內向態勢

文/納蘭談史

公元1638年,一代雄主朱元璋摧枯拉朽將四分五裂的中國再度統一,締造了舉世聞名的明帝國,成就了這位布衣天子的人生傳奇。

明太祖雄才大略人盡皆知,故而當時不少的有識之士都認為明朝的政體應會在唐宋王朝的基礎上奠定與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會相對擺脫一定空間和時間上的束縛,封建體制達到嬗變。但是令大家都沒有想到的是,建國後的明太祖卻一改常態,施政布策呈現出了保守內向的態勢,明初的內向主要表現在內部組織結構簡化皇權更為集中,外部封閉國門與世隔絕。

那麼,明王朝因何而內向?

小農經濟是硬傷

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維繫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持續穩定的迴圈發展,也是封建王朝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存資料,更是朝廷財政的決定性來源,關乎到國家機器的運轉能否,故而歷代封建統治者將小農經濟視為國本。

除了傳統歷史原因外,明初由於元末長期的戰亂,致使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明王朝為鞏固新生政權,自然要把恢復發展擺在首位。封建社會發展的核心就在於農業生產,朱元璋以三屯法為改革切入口(三屯分別為民屯、軍屯、商屯)恢復經濟,他欲圖構造的大明王朝是男耕女織的農業理想國,故而便使得明朝經濟結構趨於單一,缺乏活力。

出身貧民之家的明太祖深知農業的和社會長治久安之間的緊密關係,故而認可並承襲了傳統封建王朝的保守性格,在資本主義萌芽萌生的明初由於政治環境而遭夭折,與生俱來的中國地理風情與長久經濟基礎共同導致了明王朝的內向性格。

傳統儒學的影響

傳統孔孟儒學說實話是個教化人心、維繫社會的好方子,可惜上升到封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上就成為了封建帝王例行專制的統治工具,成為了封建國家缺乏探索激發活力的絆腳石,當然皇帝自身也未能逃脫被傳統儒學思想禁錮的怪圈。

朱元璋雖然沒有接受到良好的先天教育,卻十分尊崇儒家學派,常熱衷於宋明理學經義,也非常重視儒生這一知識分子群體對自己的支援。儘管明初活躍的思想令儒家學派受到衝擊,但並未動搖儒學的正統地位,自儒學被扶上了國家意識形態的主流後,構建新型的禮樂古制成為明初社會文化凝聚力的又一象徵,保守呆板的傳統思想也就很難在此基礎上突破內向的瓶頸。

皇帝性格的侷限

明太祖誅權臣、廢丞相、置廠衛,以及頒佈《皇明祖訓》等等一系列鐵腕之舉用意是杜絕皇權可能存在的威脅,追求的是一種家天下式的絕對政治平衡,把地方和中央、皇權與臣權之間的固有關係不斷調整,把權力牢牢緊握於帝王股掌之中。

明太祖雖文韜武略卻非好戰之人,他沒有統一世界的崇高理想,只想著自己的王朝能夠生生不息安享太平,他提出永不征伐近鄰十五國(包括日本、朝鮮等)在北面加固長城,以長城為界,沿海封禁以絕海患,試圖關上國門依靠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方式實現政權恆久,雖然短期之內成效顯著,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百弊叢生也是意料之中。

總之,明朝之內向性格並非明代一朝獨有,而是千百年歷史程序中形成的結果,只不過在明太祖時期行政手段過於鮮明,集權下的組織框架結構顯得十分嚴謹與平均,令人感到詫異,這並不是單純的政治問題,而是體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