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海底電纜】這是全球各大洲的資訊暢通主動脈,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網際網路時代,大家每時每刻都在與網路打交道,隨時與世界保持聯絡,進行資訊交換,而這背後就有跨洋海底電纜來支撐,它是保證全球各大洲之間資訊暢通的主動脈。

海洋這麼深,大洋又這麼大,是怎麼鋪設的呢,過往的船隻、潛水艇、漁船等不會刮到嗎?嘿嘿,最初鋪設的電纜時間不長,就被打魚的漁船給“撈”了上來。

世界上第一條電纜是從英吉利海峽誕生的。19世紀英國工程師佈雷特在英吉利海峽海底鋪設了一條電纜,過了沒多久,一位漁民誤以為捕到了一條大魚,就把電纜從海底上拽了出來。1851年又進行了第二次鋪設,終獲成功,實現了英國與歐洲電報、電話的通訊,從此資訊革命以此為開端,人類開創了跨洋鋪設電纜通訊的夢想。

英吉利海峽電纜鋪設成功,這一次人們把目光投向更遠的大西洋對岸,遠望茫茫一片。英吉利海峽也就寬50公里左右,而且風平浪靜,鋪一天也就足夠了,而要穿過大西洋,從英國到紐約大約有6000多公里,水深3000多米,而且海底地形非常複雜,並且這裡經常有氣旋活動,天氣多變,僅航行單程就得需要3個多星期,不算鋪設機械,單是整條跨洋電纜的重量就遠遠超過當時任何一條船舶的載重量,就算是當時排水量最大的噸位船,裝載的電纜長度也只能到大西洋的一半,這些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鋪設電纜談何容易。

這條跨洋電纜怎麼鋪呢?經過多次實地勘察、計算,計劃用兩條船開到大西洋中間,分別向英國、北美洲兩個方向鋪設,最初鋪設過程中還沒到350公里電纜就斷了,宣告失敗,第二次又遭遇了大西洋風暴險些喪命,電纜之間不斷碰撞、摩擦,出現了破損,還沒有鋪設200公里,電纜就斷了,那個時候潛水技術不高,海洋打撈能力又差,電纜斷了也不能打撈出來,所以投資公司蒙受了巨大損失,曾一度告停。

第三次經過周密的準備,幾經周折,海底電纜終於鋪設成功,維多利亞女王發給美國總統布坎南的賀電透過海底電纜傳到北美,頓時全世界一片沸騰,都為來之不易的成果而歡呼,幾天之後悲劇就發生了,電纜斷了。又經歷了第四次失敗,第五次才終獲成功。前前後後經歷了十年的時間,一百年過去了,至今已鋪設好遍佈七大洲四大洋的通訊光纜,如下圖:

全球那麼多的海底電纜,船隻、潛水艇等不會刮到嗎?

首先用現代技術生產的電纜遠遠不是過去那種易斷的電纜了,裝在海底的光纜與陸地上的光纜有較大差別,海水裡要承受鹼鹽的浸泡,不怕腐蝕,為此外面要有7層外殼防護,這一層層外殼成了光纜的保護殼,要承受著海底的波浪、潮汐、鯊魚咬的破壞,還有人為因素的損傷,使之不容易出現斷裂破損,加大了抗損壞強度。如下圖:

其次,海底也有淺海區與深海區,深海區水深達3000多米,一般漁船難以到達該區域水下作業,大部分輪船一般在吃水深度30~50米內航行,漁船也多在近海作業捕撈,只要把淺水海域保護好,問題就解決了。

一般淺海區快到海邊時,可以挖溝深埋,避免周邊過往船隻的剮蹭,生產電纜時,外層殼加厚,通常情況下淺海區電纜比深海區要粗,有時達到胳膊粗,而深海區直徑才20釐米左右,更有效地解決了人為破壞的問題,下圖是淺海區鋪設的光纜,有點兒像石油管道線。

我們知道在漁船上除了要航行到海面指定區域外,還要進行各種捕撈和撒網的過程,同時在輪船起錨和梳毛的時候都會對海面下的一些裝置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會導致這些位於前海區的電纜受到損害。為此鋪好光纜後,上面要放置好警示標誌,讓這些航行裝置在航行設定路線時直接避讓就可以了。

此外,潛水艇或航行的輪船都會有航線圖,只要把光纜佈置區域的地理座標標註在海圖上,海面上也設立明顯的警示標誌,它們都會繞行或減少下潛深度,對海底下的光纜也就沒有損害了。

海底電纜鋪設是世界級難題,加上維護只有少數國家有能力完成。 海底光纜1米長就重達82公斤,怎麼鋪設呢?上圖是我國專為光纜鋪設而造的船。我國自主生產的“啟帆9”號新型海底電纜施工船可以裝載兩千公里的光纜,重量達5000噸,並以兩百公里/天的速度鋪設。有了它,我們鋪設海底光纜變得快捷、高效,這也是了不起的中國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