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她是張生的初戀,也是王實甫的代表作,如今卻成了一部人生哲理小說

這是 “畫裡畫外都是戲”專欄的第二十四期

萃花不確定到底有多少人還記得“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但可以打包票的是:肯定有人記得《西廂記》是元代雜劇作家王實甫的代表作,講述了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表達了作者“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美好願望。

上學的時候,老師只告訴我們《西廂記》是兩顆年輕的心透過侍女牽線搭橋走在一起的故事,卻沒有告訴我們崔鶯鶯遇到張生是怎樣地暗潮湧動,直到長大後才在不斷地實踐中領悟,原來戀愛中的人收到心上人信件是這樣的?

▲明 陳洪綬 《西廂記》插圖——《窺簡》

張生的表白信經由侍女到了崔鶯鶯手上,她躲在屏風前面,雙手捧著信,微微側著頭,聚精會神正準備讀。

▲屏風前的崔鶯鶯

右面的屏風後,侍女紅娘身著簡樸的布衣,伸出頭看在讀信的小姐。

▲屏風後的侍女

她是懂小姐心思的,所以才冒著被夫人發現的風險捎信給小姐,她可能也好奇信上張生是頂不住壓力要放棄?還是熱情似火一往無前?小姐看完心裡在想什麼?夫人知道了會不會打得她皮開肉綻?……所有問題擠滿腦袋時,在一旁的她一度緊張到吃手手,卻也顯得俏皮可愛。

▲緊張的侍女

而將兩人站位區分開的四扇屏風,分別畫上了春夏秋冬的喜鵲梅花、夏荷蓮花、月下芭蕉和枯木鳥雀。

▲屏風上四季的景物

這恰恰是陳洪綬根據小說情節的再創造,它不僅起到了掩護崔鶯鶯的作用,體現偷偷讀信的情節,還營造了花園般的氛圍,豐富了畫面,墜入愛河羞澀靈動的崔鶯鶯彷彿就在眼前。

晚明時期,市民藝術大量湧現,文人諸如仇英、唐寅、陳洪綬都很積極地參與民間藝術,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活動就是給小說畫插畫,萃花今天介紹這幅《窺簡》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不同於之前萃花介紹的繪畫作品,這種插畫刻在木頭上方便印刷,我們稱之為木刻版畫,明代是我國古代版畫高度發展時期,寫書的人多了,印刷的節奏當然也得跟得上。

▲《窺簡》版畫

然而在這些文人中間,獨霸版畫壇的當屬陳洪綬,世人評價他的人物畫“在仇唐之上,蓋三百年無此筆墨也。”不僅如此,他還比其他文人更接地氣,關注民間藝術形式和題材,創作了大量的版畫來襯托小說的情節,《水滸葉子》《博古葉子》《西廂記》……

《西廂記》是陳洪綬給書籍作插圖最多的一種,在這些插圖裡最優秀也最經典的作品就是《窺簡》:它記錄了崔鶯鶯和張生捅破窗戶紙的瞬間。

▲明 陳洪綬 青年時期版畫作品《水滸葉子》

和陳洪綬在血氣方剛的年紀畫《水滸葉子》不一樣,《西廂記》中他一改從前的方折剛勁,仕女圓轉柔性,在轉折處用圓筆。

▲在轉折處用圓筆

造型上由青年時期的“散”變為壯年時期的“整”,在畫面的結構,形象的對比,線條的長短疏密等關係處理上,都能體現出他高超的才能和藝術的匠(進)心(步)。不說別人換做萃花,有人把我畫成右邊這樣子我也是要滿地打滾的……

▲陳洪綬仕女對比(成熟時期VS青年時期)

試想,如果《窺簡》這張圖換成青年時期的陳洪綬來刻,畫裡崔鶯鶯肯定不如現在這般柔情似水。他剛勁的用筆畫《水滸》中的草莽英雄倒也算貼切,但要詮釋少女的涓涓心事,這股子硬漢勁就不大適合了。

▲上:《水滸葉子》? 下:《西廂記》——《窺簡》

四十二歲的陳洪綬,經歷家道中落,在明朝滅亡後出家為僧又還俗,閱盡千帆的他在表現春心萌動、小鹿亂撞的崔鶯鶯時,想到借用屏風來營造這種“窺”的感覺,甚至細緻到透過鶯鶯和侍女的肥瘦高矮來區別她們的身份和性格。大概,這是青年時期的陳洪綬做不到的。

▲透過屏風營造“窺”的氛圍

世人評價陳洪綬版畫的線描簡潔、含蓄的藝術效果,極大豐富了我國戲曲插圖版畫的創作。然而在萃花心中,他青年時期刻版畫《水滸葉子》,中年時期刻《西廂記》,冥冥之中似乎早有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