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諸葛亮派馬防守街亭,為何馬不聽勸阻,反而被司馬懿收入帳下?

熟悉《三國演義》的人一定記得其中一個情節,在諸葛亮第一次率蜀軍北伐之時,因街亭是蜀漢軍隊的軍事要地,關乎著北伐的成敗大局,因此諸葛亮特意派追隨其身邊多年且極為器重的太守馬謖前去防守,以抵禦魏軍進攻。馬謖自詡熟讀兵書,熟知兵法韜略,因此不聽王平在山下路口處設防的正確建議,而是擅作主張將兵馬屯紮于山上,想憑居高臨下之勢抵禦魏軍。等到司馬懿率魏軍前來進攻之時,卻將馬謖軍困於山上圍而不攻,並斷其水道、放火燒山,這使馬謖軍不戰自亂,因此丟失了街亭。這也直接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因此才有了後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情節。

其實早在劉備臨終前在白帝城託孤之時,他就很鄭重的對諸葛亮囑託道:‘’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回覆到‘’記下了。‘’實際則把劉備的話當成了耳旁風,不然也不會有後來馬謖失街亭致使滿盤皆輸的情況出現。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劉備憑什麼將馬謖看的這麼準、這麼透呢?

首先劉備雖然在智謀韜略上遠遜於諸葛亮,但身為一國之君,他的識人用人能力則要比諸葛亮高出太多。他本是漢皇后裔出身,然而因家道中落,整日只能以織蓆販履為生。不過正是因為早年過著這樣顛沛流離的漂泊生活,才使他飽嘗人間冷暖,但是也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能夠準確地評判一個人的能力德行。比如他最早發現關羽、張飛二人的將帥之才,於是才抓住機會與之結拜,將二人籠絡於自己的身邊,為自己日後成就帝王之業服務。

具體到馬謖的問題上,其實劉備比諸葛亮更早接觸馬謖。當年劉備入川取益州之時,馬謖就作為從事追隨在他的身邊,而彼時諸葛亮還在防守荊州,並未隨行。可以想見,在當時透過朝夕相處,劉備已經發現馬謖身上的缺點和問題,就連當時的鄉中諺語都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意思是說馬謖家共有五兄弟,其中馬謖的哥哥馬良最優秀,由此可見馬謖的才能還不及他的兄長。

儘管如此,馬謖從小也還是博學多才、頗有韜晦的。他對兵書兵法能倒背如流、爛熟於胸,能做到這點已殊為不易。但是有句話說得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戰場上的瞬息萬變和臨場應對並不是從兵書上就能學會的。馬謖在街亭戰前從未上過戰場,因此沒有實戰經驗,還停留在紙上談兵的理論階段。這些都被劉備看在眼裡,因此他才特意囑咐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

劉備入主益州之後並沒有將馬謖安排在身邊使用,而是先後打發他去做綿竹、成都等地的地方縣令,可見他對馬謖並不看好,而劉備在開疆拓土時所仰仗的謀士也以諸葛亮、龐統等人為主,同樣作為謀士,三國中卻從未有過馬謖對劉備獻策的記錄,當然也不能就此判斷馬謖從未對劉備提過建議,只是有可能他獻策之後根本未被劉備採納,這也說明了馬謖的建議在劉備看來是毫無意義的,不用也罷。

那麼被劉備看透,斷言其言過其實的馬謖為什麼會得到諸葛亮的重用呢?一方面蜀漢在三國中實力最弱,這一點無論從它的人口還是領土面積上都能體現出來。以至於諸葛亮當政時已經面臨人才凋敝的窘境,無論是領兵作戰的武將還是出謀劃策的謀士都十分稀缺,如此才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諺語,不用馬謖的話那也真的沒什麼人可用了。另一方面馬謖生前對諸葛亮恭維推崇之至,他臨死前曾對諸葛亮說:‘’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意思就是說他將諸葛亮當作自己的父親一樣敬仰崇拜。人言千穿萬穿馬屁不穿,有一個對自己如偶像般瘋狂崇拜的人,諸葛亮怎會不對其提攜重用呢?

聯絡到當今社會,馬謖其實很像我們現在的中國大學生,他們會考試,會讀書,學識淵博滿腹經綸,然而卻缺乏經驗,實踐動手能力嚴重不足。然而諸葛亮恰恰只看中了馬謖的理論水平,卻忽略了其薄弱的實踐能力,而這正是劉備所看重的,最後才導致了街亭慘敗的發生。

參考文獻:陳壽《三國志,蜀志,馬謖傳》

免責宣告:本文章來源於網路、報刊、新聞等整理而成,文章所述觀點並不代表本平臺立場,轉載是為了更好地傳播資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