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投資學堂】投入大,回報少,不如不做,不做絕對是不賺錢的事情!

現代社會是市場經濟的社會,商品交換的規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以最小的投入追求最大的產出。

人們衡量事物的價值往往拿經濟價值來衡量,希望付出就應該有回報,付出的越少而回報的越多就越好,最起碼是等價交換才覺得不吃虧。一旦自己的付出多而回報少,就覺得這種不對等就虧了。

其實現實生活中,不是任何事情付出就會有回報,有時候投入很大,卻血本無歸,這也不是什麼稀罕事。但由此就認為,這樣太虧了,還不如不做,就大錯而特錯了。

因為,做了可能失敗,也可能成功,但不做絕對是不可能成功的。這就告訴我們一個淺顯的道理,無論任何事情必須先做,才能談收穫。

孔子的學生樊遲向他請教怎樣做才算仁,孔子說:“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孔子這段話的意思是,仁就是經過艱苦的努力,然後才有收穫,這就是叫做仁

關於先做而後講收穫,孔子在《論語》中還有2處提到。

樊遲還向孔子請教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孔子回答說:“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意思是,先努力而後收穫,這不就是尊崇道德嗎?

幹事要先落在實處,要先做事,而不要先去計較得失。有些人事情剛做一點點,就把鑼鼓敲得震天響,生怕別人不知道,透過此舉邀功要賞。

孔子:“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意思是,侍奉國君,認真工作,再領取薪水。

在這裡不是說,只講工作,不講報酬。而是做工作要有敬業精神,恪盡職守,先把工作做好,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出來,再談報酬也不遲。

有些人只要自己幹了工作,不管自己是否認真工作,工作是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就一味地要報酬。即使沒有成果,也會覺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無功不受祿”,真正有貢獻,才會安心享受他的俸祿。所以既敬其事,必後其食,對這個事業敬重。

孔子到了齊國,拜見齊景公,齊景公就把廩丘封給了孔子,作為孔子供養之地。孔子卻謝絕了,他對弟子說出了原因:“君子應當按功勞受祿。時下我遊說景公,景公並沒有按照我的勸導行事,卻賜給我廩丘邑,他太不瞭解我了。”於是,孔子就辭別景公離開了齊國。

先做而後收穫,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

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先考慮怎麼做,然後做起來,努力把事情做好,而不是隻想著如何去收穫。如果剛一開始就考慮收穫,總在計較自己的付出與收穫是否成正比,就會顧慮太多,影響行動力,甚至覺得難以達成預期的目標而主動放棄。

古人云,只管耕耘,不問收穫。辛勤耕耘可能因為外力的各種干擾,沒有達到預想的結果,但是,不去耕耘,絕對是沒有收穫的。

不問收穫並不是說不在乎收穫,而是懂得收穫幹出來的,不是想想就得到的,與其浪費時間在沒用的空想上,還不如把精力用在耕耘的過程中,精耕細作,一定會有所收穫。

從種下種子到收穫,這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做到兩點。一是專注,專心致志做事,專注於當下,不受外界的干擾,經得起外界的誘惑;二是堅持,始終堅定自己的信念和方向,縱然有千種阻礙萬般困難,毫不懈怠地奮鬥前進。

成功從來不是靠奇蹟,不是唾手可得的,所有的收穫都來自於腳踏實地。只有堅持揮汗如雨地耕耘,才會贏得收穫的喜悅,相信自己的努力絕對不會白費!

把注意力放在耕耘上,放在過程中,放在做事上,把每一件事做好、做細、做實,結果自然水到渠成。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雍也篇》:

【原文】(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譯文】樊遲又問怎麼樣才叫作有仁德,孔子說:“有仁德的人先付出艱苦的努力,然後得到收穫,這樣可以說是有仁德了。”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 ,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