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專訪| gsma創新與投資平臺:技術創新如何賦能千行百業| ?創業者說

文|周雅

[前言] 技術創新要透過賦能千行百業而體現,更需要無數創業者以新思路來呈現。GSMA 5G創新與投資平臺(5G IN)推出「創業者說」系列訪談,攜手新媒體平臺科技行者,分享創業者的創新故事。

20年前,網際網路改變了人們獲取資訊和交流溝通的方式。現在,它正在以相同的方式改變我們與物理世界的聯絡,萬物互聯時代正在到來。據IDC預測,2024年,全球物聯網聯接量接近650億,是手機聯接量的11。4倍。

芯翼資訊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肖建宏,早早就踏準了時代的步伐。彼時,物聯網賽道還不擁擠,晶片市場幾家獨大,而肖建宏隱約覺得,這裡頭蘊藏著機遇。2017年,肖建宏毅然決定從大洋彼岸回國創業,從此開啟了「芯翼」公司的征程——“以芯為翼,助推物聯”。

如今四年走過,團隊規模越來越大,已構建了屬於自己的低功耗物聯網晶片版圖,並在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農業、可穿戴裝置等市場廣泛落地,成為賽道的領先者之一。

肖建宏對芯翼的定位非常明確,一家研發物聯網應用終端的晶片公司,紮根NB-loT(窄帶物聯網)領域。當被問及為什麼選擇這個賽道,肖建宏告訴科技行者:“我們要選擇的領域是一個有很大想象力、有挑戰、且某種程度上可以帶來一些不確定的商業模式。”而物聯網就是這樣的一個領域。

肖建宏還分享了對物聯網領域未來的4個預見,他說,物聯網必然到來;雖然廣域物聯網才初露端倪,但是它的體量必然超過近場物聯網;而在廣域聯網裡,蜂窩物聯網會迎來獨立的生命;當連線發生以後,針對應用的智慧終端SoC必然會有很大需求。

他的這套邏輯恰好解釋了,物聯網賽道為什麼需要革新者。

圖:芯翼資訊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肖建宏

科技行者:芯翼的業務賽道是物聯網晶片,當時為什麼會選擇這個賽道?

肖建宏:當時選這個賽道也是經過深思熟慮,我自己的技術背景是做射頻晶片的。在創業之前,大概2016年左右,晶片的格局跟今日還不太一樣,像“國產替代”、“卡脖子”這事還不像今天這麼明顯。

之所以選擇創業呢,我自己本人做高階晶片,就覺得我們要選擇的領域是一個有很大想象力、很有挑戰、且某種程度上可以帶來一些不確定的商業模式。而物聯網,毫無疑問就是這樣一個帶有很多想象力,帶有很多不確定的領域。所以,我們選擇物聯網賽道。這裡我要補充一下,這個物聯網其實也分的很細。我們當時認為,廣域物聯網,在四年前不像今天看的這麼清晰。而今天,無論是NB-IoT(窄帶物聯網),還是Cat。1(即e-MTC,機器之間的通訊標準),甚至一些V2X(vehicle to everything,車聯網),也都越來越清晰。真正是“5G改變生活”,所以我們覺得這個賽道選對了。

科技行者:當時看到了哪些市場痛點?

肖建宏:當時的痛點,坦率講還沒有一個可靠的、比較低成本、低功耗的技術手段,實現長距離廣域的通訊。但是那時候我就感覺到,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產業玩家的投入,完成一個簡單的通訊,或者是達到更低功耗降低成本等等,應該很快不再是一個行業的痛點。

更多的痛點是,有了連線,萬物互聯之後,怎麼樣去跟行業深度結合,助推行業發展。舉個簡單例子,比如手機行業,就是整個蜂窩通訊的一個主線。從最早的手機晶片,發展到今天的手機,晶片其實包含的不只是一個所謂的通訊標準,還有更多地滿足了應用的一些技術。所以,痛點的主線永遠是如何圍繞應用幫助行業去爆發。這是晶片行業的使命,而且這個痛點會越來越痛。

科技行者:公司成立之初就獲得風險投資的關注,去年又拿下新一輪投資,芯翼贏得投資人青睞的優勢是什麼?

肖建宏:深層次的原因是,首先,不管是產業界還是資本,都看到了這樣的需求是很真實的;其次(大家)也非常看好物聯網的發展空間;再加上我們團隊早期判斷,取得了一些前期成果,包括一些對未來的展望或佈局,都跟大家認知度比較相同。所以這些是根本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很多時候大家想投資,要找到合適的團隊。團隊的技術背景、執行力,以及一個團隊取得的資源,也對成功有很大的幫助。總結而言,首先,事情要做對;第二,未來不確定時,事情還能繼續做對,這是我認為投資人青睞的原因。

科技行者:2019年,芯翼相繼通過了中國電信等認證測試,你們和運營商的合作模式是怎樣的?

肖建宏:蜂窩物聯網生態裡,分三類玩家。一類叫晶片原廠,還有一類是運營商,第三類是下游的客戶,包括模組廠、終端客戶等等。模組廠和終端客戶都有可能是晶片廠的客戶。但是真正對整個網路提供保障,甚至我們稱作“莊家”的應該是運營商。

所以,我們跟運營商的關係。一方面,我們要跟他們配合好,保證技術標準能夠無縫地進入網路,保證可靠的通訊;另一方面,運營商作為一個商業的推手,對價格、乃至於對整個商業訂單(包括集採),都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某種程度上(運營商)也是晶片很重要的出口之一。

科技行者:物聯網行業雖然機遇眾多,但是也相當的碎片化,芯翼具體選擇了哪些場景,作為主攻的市場?

肖建宏:回答之前,我先重申一下,我們公司的一個基礎邏輯。有四句話,第一:物聯網必然到來;第二:廣域物聯網才初露端倪,就相當於海洋比陸地更大,但是我們為什麼對海洋瞭解不多,是因為人類的進化還沒到那個程度。為什麼廣域物聯網的空間遠遠大過近場(比如藍芽這些物聯網),是因為人類對社會的無人管理的治理,物聯網的發展還沒到那一步,但是必然它的體量遠遠超過近場物聯網。

第三,廣域聯網裡,除了蜂窩通訊,還包括其他的非授權頻譜,比如Lora。但是我認為,蜂窩物聯網會迎來獨立的生命,獨立生命也是脫離於手機通訊的。

第四,當連線發生以後,針對應用的智慧終端SoC必然會有很大需求。什麼叫智慧終端SoC?它包括連線、主控、邊緣計算、感測器、安全、供電等一系列功能,這都得整合,就跟手機一樣,這裡面就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機會當前,需求卻有缺口,為什麼呢?大的廠商可能覺得量還沒有那麼大,所以可能不太願意投入那麼多資源;小的廠家沒有足夠的能力。在這種背景下,物聯網就需要一些具有革新意識的廠商入局,比如像芯翼資訊這樣的企業入局,有這樣一個視野,所以我們投入大量的資本和研發,所以我們公司命名為「芯翼」。

我們的口號就是“以芯為翼,助推物聯”。我們希望,用晶片的技術,幫助物聯網客戶騰飛、降低功耗、降低成本,透過技術手段,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舉個例子。近期NB-IoT被廣泛應用的場景「表計」,包括燃氣表、水錶、消防等等,已經連線上了,但連線之後還有其他一些電子元器件的需求,我們進一步會把它做整合。再比如資產管理、資產追蹤,這裡面有大量的「定位」的技術,定位的技術怎麼跟通訊結合在一起?這也是我們在探索方向。

所以每個細分行業,我們都在努力地做技術創新,幫助我們下游客戶真正的把功耗降到極致,把成本推到一個新高度。

科技行者:過去一年,晶片產能一直是熱門話題,芯翼有沒有這方面的困擾,又是如何應對的?

肖建宏:坦率講,產能緊張是一個全球性事件。所有的晶片公司,不管大小都受到了影響。芯翼因為比較專注於跟一些行業(合作),而且也在創業公司裡取得了一些認可,所以我們跟我們的下游廠商,比如封裝、晶圓廠,取得非常好的一些合作。所以今年的產能,對我們來講反而是一個機會,能夠幫助我們去擴大市場份額。

科技行者:接下來的一年,芯翼的業務重點和工作方向是什麼。

肖建宏:首先,2021年比較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已有的規模化晶片,叫做XY1100。這款晶片在MWC上海展出,是我們已經得到了很多頭部客戶認可而且已經批次生產的,接下來我們會進一步推動它的產量。

第二,我們新投入的針對細分行業的一些晶片,比如針對表計、消防的一些專用晶片,叫做XY2100,即將面世,我們會對它做小規模的推廣;我們還在全力研究一些針對資產管理和追蹤的晶片,叫做XY3100,我們正在全力組織人員去研發。

同時,我們看到了中等速率的蜂窩物聯網的崛起,包括4G的Cat。1,乃至5G的RedCap。我們也在積極的關注,也在做一些投入,希望能夠不僅在低速率的部分搶佔先機,也抓住中等速率的蜂窩物聯網的時代浪潮。

坦率講,物聯網的發展需要積累,但它的發展勢不可擋,所以多家創業公司,不光是要把功夫做得深,而且動作確實要做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