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史記》關於周武王姬發滅亡殷商以後,是怎麼記載的?有什麼意義?

《史記》關於周武王姬發滅亡殷商以後,是這樣記載的:武王把殷朝的遺民封給商紂的兒子祿父。又命令他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輔佐祿父治理殷國。

從這段記載裡說得就很清楚了,武王滅商,只是把紂王帝辛打敗並逼迫他自殺了,按史書上的記載,武王除了首先安排殷朝的遺民外,還讓召公把箕子從牢裡放了出來,又讓畢公釋放了被囚禁的百姓。在處理好這一切後,武王又讓南宮括把紂王放在鹿臺倉庫的錢財,以及鉅橋糧倉的糧食,全部分發賑濟百姓。

在撤兵回西岐之前,武王還專門修繕了比干的墳墓,把象徵紂王權力的印信等物公之於眾。他的目的很明確,我就是來打敗紂王的,現在紂王死了,我也該回去了,大家該幹嘛還幹嘛。

回到西岐,武王就開始分封諸侯,首先賜封神農氏的後代於焦國,賜封黃帝的後代於祝國,賜封堯帝的後代於薊,賜封舜帝的後代於陳,賜封大禹的後代於杞。然後分封有功謀臣,第一個受封的就是姜子牙,封在營丘,國號為齊。把弟弟周公旦封在曲阜,國號為魯。封召公奭於燕。

為了監視武庚的行動,武王還特意把自己的另外三個弟弟叔霍、叔鮮、叔度分別分封到殷都的周邊,建立三個諸侯國,分別是邶、墉、衛三國,他三人也被稱為“三監”。

那麼,問題就來了。按照古代君王的做法,一般滅亡一個朝代,其它人可以不管,前任君王的族人起碼直系親屬都要斬草除根的,可武王卻沒有這麼做,不僅沒有殺掉紂王唯一的兒子祿父也就是武庚,還讓他繼續治理殷商的遺民,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從武王分封上述封地就能看出來,他是個開明的君主,在治理西岐的時候,就提出了替天行道,為民請命的主張,他這種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的思想在當時還是非常難得的。

其次,安撫殷商遺民,又讓紂王的兒子武庚來管理,是要告訴天下,武王伐紂是對紂王無道的征討,而跟殷商百姓無關,保留原有殷商遺民包括紂王的兒子,恰恰安撫了人心,贏得了稱讚。

第三,分封先朝君王的後裔,進一步顯示武王崇德報功,能夠起到鼓舞人心,賞罰分明的目的,而把自己的弟弟和有功之臣分封到中原各地,則是為西周天下著想,當時北有戎狄,西有西狄,東有夷人,南有南蠻,把最親近的人分封到各地,有利於相互制約,形成連片局面。

最後,雖然對殷商遺民進行了集中管理,還給武庚找了個管理宗祠的活幹,但武王並沒消除對殷商遺民的約束,他讓三個弟弟叔霍、叔鮮、叔度輔佐武庚,並在他的封地附近設定了諸侯國,則是有意安排的監視行為。

透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武王這麼分封安排,對先祖有交待,對百姓有安撫,對西周下步有打算,可以說是經過了深思熟慮才這麼做的。

但是,人過百形形色色,武王在世的時候,諸侯們也好,武庚也好,大都威於他的威嚴和德行,心裡想造反也沒人跟隨。可武王死了後,情況就不同了。雖然武王分封的安排做得周密妥當,但還是留下了一些漏洞。

試想,把自己的父親給打敗自殺了,這個仇換誰都不會忘掉的,況且紂王就這麼一個兒子武庚,至於封神榜上說的殷洪殷郊是後人編撰出來的。早在紂王沒死的時候,殷商王朝也是存續了六百年的歷史,他治下的方國也是有很多的,武王雖然把紂王帝辛打敗了,但其它方國卻依然對殷商王朝抱有濃厚的感情。

武王讓武庚管理宗祠,客觀上又給他聯絡殷商舊部提供了方便條件,而且商周時人們對祭祀的事又相當重視,不得不說這裡面埋藏著多少預謀。所以,當武王死後,那些暗地裡不服氣的方國都活躍起來,借祭祀先祖的由頭不去大周,轉而朝拜武庚,一切都變得順理成章了。

好在,武王手上還有一張王牌,那就是齊國的第一任國君姜子牙,他雖然遠在山東,可心裡卻嚮往著伐商時候的風光,所以對當國君沒什麼興趣,武王死後,他看到成王年齡太小,怕要出大亂子,乾脆把國君讓給了兒子呂伋,他自告奮勇到朝中輔政來了。

又有人問,周天子不是還有周公、召公管著嗎?其實姜子牙也是有點私心的,周成王是他的外孫子,武王的老婆是他的女兒邑姜,武王死了,他的女兒和外孫管理著大周,他當然要去管點閒事。

虧得姜子牙有先見之明,他回到朝都,看到一些方國不來朝拜,又看到武王的兩個弟弟也開始對朝政指手畫腳,甚至還跟武庚串通一氣,他不得不暗中準備力量,終於,等到武庚跟監視他的管叔鮮、蔡叔度一塊,領著叛亂的方國從各地向西周進發時,姜子牙親自率領大軍迎頭痛擊。

這場被稱為三監之亂,也叫武庚之亂的平叛之戰,一打就是三年,說明雙方的戰鬥力還是旗鼓相當的。但最終姜子牙率領的西周大軍取得勝利,武庚被殺,三監也貶為庶民,跟隨叛亂的殷商舊民,一律貶為奴隸。

透過上面分析判斷,當初武王留下紂王的兒子武庚繼續治理殷商遺民,是為西周統治集團穩定發展的需要,也是收買殷商人心的重要舉措。但武王雖然也做了監管的預防措施,卻沒有從根本上把武庚的思想認識和行為規範轉變過來,這才是三監之亂的根本原因。(圖片來源於網路)

學史明理,知史悟道。關注島主說事,瞭解更多新鮮的歷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