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古代的弓魚術是怎麼保持魚的鮮活的古人是如何解決魚的保鮮問題的呢

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漢書·酈食其傳》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吃貨大國,對於吃的講究非常之多。眾所周知,海鮮與河鮮在中國的餐飲文化裡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喜歡吃魚,可是魚即使不宰殺,很快也會在空氣中缺氧而死,放在水桶裡又不便於大量的攜帶,

古代的人們也不像現在一樣有冰箱可以用來保鮮,因此怎麼樣儲存一條鮮活的魚成為了古代的中國人不得不思考的一件事情。

弓魚術就完美地解決了如何保鮮這一大難題,

它可以讓

魚保持鮮活狀態兩到三天

這靠的是什麼呢?

一、弓魚術

根據現代科學分析,

弓魚術運用的生物知識非常複雜,在古代智慧的中國人竟然可以發掘這一方法,不得不讓人感嘆吃貨的強大。

在中國的某些地方,民間仍然使用弓魚術來達到保鮮的效果。

弓魚術有著現代科技都難以媲美的便利性。

例如,

如果你想要帶著一隻鯉魚去親戚家赴宴,如果你不會弓魚術的話,肯定就需要提前把鯉魚宰了

,但這樣鯉魚就失去了剛剛捕撈上來時的鮮美,或者說你就需要把鯉魚放在水桶裡,然後提著水桶去別人家,但這樣就非常的沉重而且麻煩。

弓魚術,則可以讓你直接提著魚去親戚家,魚還不會因為缺氧而死去。

所謂的

弓魚術,聽起來很簡單,就是將剛從河裡捕撈上來的魚,魚頭和魚尾用一根粗壯的繩子捆在一起,讓魚的身體變成一個“彎弓”的樣子,如此就可以達到保鮮的效果。

雖然聽起來沒什麼,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可是非常有講究的。

弓魚總共分為三大步驟,

第一步稱之為初捆,顧名思義,就是人們需要在魚的鼻子下穿刺出一個小孔,然後把它和魚尾肛門下側捆綁出一個結,這樣魚就被彎曲成了一個弓的形狀。

沒有經驗的操作者,很有可能因為魚的身體溼滑而難以完成這些操作步驟,或者是找不到魚鼻和肛門的部位。

即使費盡力氣穿過了繩子,也很有可能因為不會精細作業而導致繩子滑出,前功盡棄。所以說,弓魚是個技術活,能幹這個的要麼是富有經驗的漁夫,要麼是巧手巧心的婦女。

初捆結束後,

第二步就是喂水。

鮮活的魚被捆綁成彎弓的形狀後,就把它放到水中一到兩個小時,這是為了讓魚鰓和水充分的接觸,具體的原理稍後會講到。

如此是為了

讓魚兒在水裡獲得充足的氧氣,富含溶氧的清水會浸潤魚鰓,讓魚兒即使出水後也能長時間存活,不至於缺氧死亡。

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復綁,

也就是把魚尾上的結解開,然後重新系到魚尾的上側,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束縛魚的行動能力

,減緩魚自身的掙扎,而且還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減緩魚水分的代謝

,進一步加長魚的存活時間。

如此操作後,魚就可以在離開水後保持鮮活三天,簡直是吃貨的福音啊!那麼,它背後的生物學原理又是什麼呢?二、魚是怎麼呼吸的?

雖說古人並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但是透過對於經驗的總結,他們的智慧絲毫不亞於今人。

要講弓魚術的原理,首先就要了解魚自身的結構,小孩子都知道,魚兒離開水後很快就會死亡,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呼吸的本質,是讓氧氣進入到血液當中,而魚和人類的呼吸器官是截然不同的。

眾所周知,

人類的呼吸器官是肺

,當我們把空氣中的氣體吸入肺裡,肺泡會自從與空氣中的氧氣結合,然後供給血液。如果人類墜入水中,肺泡顯然無法吸附水中的溶氧,人類就會因為缺氧而溺亡。

魚的呼吸器官恰恰與人類相反

,它們的呼吸器官稱之為魚鰓,

魚鰓由三大部分——鰓弓,鰓耙和鰓絲組成。

魚兒在水裡遊動時,魚鰓的鰓絲會隨著水流的流向而舒展,鰓絲便可以與水的接觸面積達到最大。

同時,魚兒在水中也會做出吐泡泡的動作,

這其實是魚兒在吞嚥水流,魚嘴中進去的水與經過鰓絲的血液的方向剛剛相反,水流與血液對撞,便完成了氧氣交換的步驟,因此魚兒才可以在水中正常存活。

而離開水後,原本舒展開的鰓絲便會縮成一團,根本無法和空氣中的氧氣有充分的接觸,具體你可以想象一下,

長髮的女生在潛水時頭髮是完全舒展開的,但她一旦出水,頭髮就會縮成一團,鰓絲差不多也是這個道理。

因為在空氣中無法和氧氣有充分的接觸,魚兒便不能夠獲取自身需要的氧氣,久而久之就會因為缺氧死亡。

同時,

魚暴露在空氣中時,會蹦來蹦去,這是因為魚兒有求生意識,期望可以蹦回水面,大量的掙扎會消耗魚兒本就不多的能量,因此這樣會更快的加劇魚兒的死亡速度。

三、古人的智慧

根據魚兒的生理特點,古人便總結出來了神奇的弓魚術。

首先,活蹦亂跳的魚兒會過多的消耗自身的能量,

因此弓魚術便將魚兒束縛起來,讓它動彈不得,這樣魚兒就不會因為掙扎而加速自己的死亡程序了。

束縛的過程更是十分複雜,但是中國古代的解剖學就已經知道,

任何生物的進食道與消化道都是貫通的,

因此古人才能想起來透過魚的鼻孔與肛門相連線,達到束縛魚兒行動的目的。

再者,剛出水的魚兒鰓絲會縮成一團,根本無法和空氣中的氧氣發生交流,因此弓魚術將魚兒束縛起來後,還會將其再放入水中浸泡一到兩個小時。

這一是為了讓魚兒補充之前消耗過的能量,二是為了讓鰓絲在水中重新舒展開來

,等到人們把它重新撈出後,因為魚兒本身就被束縛著,所以它無法掙扎,這樣它的鰓絲就會比第一次撈出來時要疏散一些,可以讓魚兒儘可能多的利用空氣裡的氧氣。

這就是弓魚術的原理了。

雖說看起來十分簡單,但是步步都是生物學的重要知識點,步步都滲透進了古人的智慧

,吃貨為了吃,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出來的,古代的中國人也把自己對於生活的智慧,毫無保留的投入到了料理的製作中。

古人的智慧令人驚歎不已,即使沒有複雜的科學儀器也沒有生物學知識的儲備,古代的中國人仍然可以透過對於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解決了當時看似困難的魚肉保鮮問題,令人心生感慨,中國人真的是太智慧了!

而弓魚術仍然在許多沿海沿河地區廣泛地使用,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人們過度地依賴現代科技,恐怕已經很難再想像出這種原始卻富有智慧的生活妙招了。

正是因為有了古人的智慧,我們的中華民族才可以在古代傲立於世界民族之巔,

孕育出燦爛的中華文明。

參考資料:《漢書·酈食其傳》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