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朱元璋對元朝最後一戰,徐達和常遇春基本沒打過,最後卻被朱棣擊敗

從唐朝以後,中國歷史進入遊牧部族的興盛期,遼國、金國、西夏、元朝輪番登場,佔據中原北方地區將近五百年,長城已經完全形同虛設。公元1368年,朱元璋發起了對元朝的最後一戰,派遣大將徐達、常遇春,帶領大軍北伐中原,殺奔元朝國都大都。

曾經所向無敵的元朝騎兵,此時已經到了殘燈末廟,士氣低落,兵無戰心,在明朝大軍的攻擊下一潰千里,徐達和常遇春基本沒打過什麼像樣的大戰,就攻克了元大都,橫行歐亞大陸的草原帝國,至此黯然退出中原。

朱元璋推翻元朝,使得遊牧部族勢力重新退回到長城以外,華夏南北重歸一統。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他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驅除韃虜”,老百姓貌似不怎麼領情,對元朝不無思念之心。

元朝的立國之本是依靠強大的武力,當年在統一戰爭中,元軍的彎弓和馬刀,沾滿了征服之地人民的血淚。元軍大將張弘範渡江南下時,曾經寫過一首有名的詩:“磨劍劍石石鼎裂,飲馬長江江水竭。我軍百萬戰袍紅,盡是江南兒女血”。

他的本意想炫耀一下元朝兵威之盛,但也從側面印證了元朝對佔領區百姓的殺戮之慘。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元朝軍隊對百姓如此殘暴,朱元璋建立元朝後,老百姓怎麼反而會想念元朝?

說老百姓想念元朝,並非是信口雌黃,而是鐵證如山。有諸多歷史記載為證。

元末明初文人葉子奇的著作《草木子》記載,“元朝自世祖之後,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輕刑薄賦,兵革罕用,生者有養,死者有葬,行旅萬里,宿泊如家,誠所謂盛也”。“七八十年中,老稚不曾聞斬戮”,“可謂勝殘去殺,黎元在海涵春育中矣”,對元朝的思念之情躍然紙上。葉子奇一生都是個寂寂無聞的底層讀書人,沒有得到過元朝皇帝半點恩惠,自然犯不上昧著良心給元朝貼金。

明朝人李開先在著作《西野春遊詞序》中,回憶起元朝當年百姓生活狀況,“元不戍邊,賦稅輕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詠作”,對元朝頗有難忘之情。《紀文·上大司農陳素庵書》記載,“江南號為殷富,宋時畝稅一斗;元有天下,令田稅無過畝三升,吳民大樂業”,元朝賦稅比南宋和明朝都要少得多,“蓋吳中之民,皆樂於元,而困於明”,江南百姓甚至覺得明朝還不如元朝好。

連朱元璋在《明太祖寶訓》中都承認,“元主中國,殆將百年,其初君臣樸厚,政事簡略,與民休息,時號小康”。甚至到了元朝滅亡兩百多年後的明朝末年,明朝文人談遷想起元朝仍然無限神往:“其時賦稅甚輕,徭役極省”,對元朝念念不忘。史學家錢穆都為此慨嘆:“明朝諸臣士民不忘胡元,真屬不可思議之尤矣”。

元朝到底哪裡好?為什麼能讓明朝百姓念念不忘?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有兩個原因。一是元朝實行輕薄徭役之國策。如《萬曆野獲編》記載,“乾元取民最輕”。元朝實行農業牧業商業並重,加之疆域廣大,達到兩千萬平方公里,各地只要繳納一點賦稅,涓涓細流歸大海,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歷代王朝視之為賦稅重地的中原、江南農耕區,元朝對之依賴程度並不高,只需徵收很低賦稅即可。

元朝兵威極盛,凡是與其接壤的鄰國,幾乎無一例外全部被打趴下,沒人吃飽了撐的敢挑戰元朝。除了元朝初年戰爭密度稍高,此後數十年間,邊疆幾乎沒有任何大的戰事。沒有戰爭,最大的受益者仍然是老百姓,不必負擔兵役和勞役,即使當了兵也無仗可打,混到退休回家養老。大規模對外戰爭次數極少,自然也不會產生龐大的軍費和軍餉開支,元朝也不必加稅增加百姓負擔,於國於民善莫大焉。賦稅輕微,是百姓懷念元朝的一個基本因素。

另一個原因,是元朝提倡“輕刑”。元朝統一戰爭中,曾經大開殺戒,不得人心。元朝開國後,為了收服中原人心,極力倡導“輕刑簡罰”國策。

美國學者傑克·威澤弗德在著作《成吉思汗與現代世界的形成》中記載,“蒙古人減少了宋朝嚴酷的刑律。他們減少了近一半的罪名數量,從233條減少為135條。”“忽必烈汗也很少允許使用死刑。他在位三十四年,有四個年份沒有死刑記錄”。

《元史》記載,“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緩弛”,認為元朝刑法尺度太過寬鬆。《草木子》也記載,“天下死囚,審讞已定亦不加刑,皆老死於囹圄”,很多囚犯被判處斬刑也不執行,只是關押到老死。

賦稅很少,刑罰輕微,都讓百姓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朱元璋開創大明後,提倡嚴刑峻法,賦稅額度迅速增加,民間百姓感到一時難以適應,想念元朝是自然而然之事。

有人會問,元朝這麼好,為何還會被農民起義推翻?這其實一點不奇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朝代興亡乃是亙古不變之規律,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比元朝還要英明百倍,不是照樣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元朝末年,統治層內部腐壞不堪,吏治敗壞,各項利國利民的國策都難以落實到位,被百姓拋棄也很正常。

參考資料:《元史》《草木子》《成吉思汗與現代世界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