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曹操《求才三令》真的是宣揚“唯才是舉”理念?內含驚天陰謀!

曹操曾分別於建安十五年、十七年、十九年三次頒佈《求才令》,大力宣揚不問出身,不分貧賤,不論德行名譽,唯看重治國用兵之術的“唯才是舉”的選舉原則。其真實動機,值得深入探討。

一、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求才令

第一道求才令,曹操開篇明義提出了人才的重要性。這其實是一個永恆的真理!即便是《天下無賊》中的賊首黎叔,也知道“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在此令中,曹操引用了四則歷史典故,以佐證自己“唯才是舉”的選舉標準。

一是“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此典故曹操引自《論語·憲問》原文。

趙、魏是“三家分晉”後建立的國家,春秋末,晉國卿大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三國皆列入“戰國七雄”行列中,曹操下道求才令中,亦稱此三個國家為“三晉”。

晉、滕、薛三國和韓、趙、魏“三家分晉

滕、薛是小國,戰國時,分別被宋、齊、魏滅亡。

孟公綽是魯國大夫。《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他廉靜寡慾。孔子很尊重他,並向他求教。此處“老”字,不能理解為“老人”、“老年”。它是先秦時期貴族家庭(族)中職掌家務,或協助君主處理國務的家臣之首,類似於後世的總管。

曹操引用此典的用意是:孟公綽在趙、魏這樣的大國,即便充當貴族的家臣首領,其能發揮的效能,也比在滕、薛這樣的小國,擔任地位尊貴顯赫的大夫強。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對人才而言,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建功立業,平臺很重要!

二是“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此典系“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不較德行,不計前嫌,以品行惡劣,曾輔佐政敵公子糾與己爭奪齊國君位,且差點射殺自己的管仲為相,實行變法,齊國迅速富強。

三是“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此指呂尚(或稱姜尚、姜子牙)釣魚於渭河邊,以待文王的典故。

四是“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此處涉及西漢開國名相陳平兩則典故。“盜嫂”本義應為陳平與嫂子有不正當的男女關係。然此或周勃、灌嬰等詆譭陳平之語:“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史記》、《漢書》均記載,陳平年輕時,嫂子因不滿陳平遊手好閒、衣著光鮮、不事生產而抱怨,被陳平哥哥休棄。卻無陳平私通嫂子,敗壞人倫的記載。

“受金”指陳平投靠劉邦後,利用職權,收受諸將賄賂事。此處的“無知”,不是無知識之意,而是向劉邦推薦陳平的,是劉邦手下一個名叫魏無知的人。

管仲、陳平雖品行可謂低劣,姜尚雖出身卑賤,但皆有經天緯地之才,故為曹操器重,提倡選舉人才時,不必拘泥於品德,“唯才是舉”。

二、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求才令

第二道求才令中,陳平的典故,前文已述。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國時著名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戰國時,他遊說六國,合縱抗秦,佩六國相印。後蘇秦自燕國至齊國,從事潛伏間諜活動。致使齊國放鬆了對燕國的警惕和戒備,差點被燕國滅亡,故曹操謂“蘇秦濟弱燕”。蘇秦可謂“戰國版餘則成”。

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求才令

在第三道求才令中,曹操提到了八個歷史人物的典故。管仲、陳平,前文已述。

伊尹年輕時耕於莘野,傅說(yuè)曾是囚徒。他們後分別被商湯、武丁重用。一輔佐商湯滅夏。商湯死後,伊尹又輔佐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位君主,被後人奉祀為“商元聖”。傅說則輔佐武丁,實現國家強盛。

蕭何、曹參為西漢開國名臣。雖出身縣吏,地位卑下。卻輔佐劉邦成就帝業。

韓信年輕時雖曾受“胯下之辱”,但最終成為漢軍統帥,威名赫赫。

吳起,戰國初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他歷仕魯、魏、楚三國。後在楚國主持變法,失敗被殺。

“殺妻自信”,指吳起在魯國為將領時,因妻子是齊國人,為保住官位,吳起殺死妻子,向魯國君臣表明自己的忠心。“散金求官,母死不歸”,指吳起為獲取官職,揮霍家產行賄,母親去世後,吳起熱衷仕途,不回家操辦喪事,循禮守喪。“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指吳起離開魯國後,在魏國為將,多次擊敗秦國,奪取秦國河西之地。 “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指吳起被迫離開魏國後,來到楚國。在楚悼王支援下,實行變法,楚國迅速富強。曾於公元前381年,在州西(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大敗魏軍。諸國皆畏懼楚國。

文史君曰

王沈《魏書》評價曹操用人,曾說“知人善察,難眩以偽,拔于禁、樂進於行陳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其餘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曹操不拘一格選拔、使用人才,得到後世的廣泛讚譽。

後世一般認為,曹操的《求才三令》,是對東漢後期選舉領域中存在的“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僅重虛名,不重能力弊端的矯正;說他透過此選舉方法,選拔了大量優秀人才,充實到曹氏集團中,保證了曹魏集團人才質量和水準。然而,這是曹操頒佈《求才三令》的主要動機和意圖嗎?

一方面,《求才三令》中的“唯才是舉”,確實是曹操時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也因此獲得了大量優秀人才,王沈《魏書》之論述,可為確證。另一方面,曹操在《求才三令》中,大力批判、否定德行、名譽,破除它們對人們觀念的束縛,實際上是在為改朝換代進行輿論造勢。曹操有稱帝的野心,但又顧忌自己曾為漢臣的身份,故有“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之語。

曹操:皇位是個好東西啊……

當時,忠君、重德,對時人,尤其是對儒學士大夫們的觀念束縛非常強烈。在曹操攫取最高統治權力的過程中,很多固守忠君品德的漢臣,多次欲謀害他。即便是他倚為心膂的謀士荀彧,也勸阻他稱王稱帝:“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引起曹操猜忌和不滿,荀彧憂憤而死。

即便在曹丕稱帝登基大典上,華歆、陳群等大臣竟面無喜色,頗令曹丕不悅。後曹丕詢問陳群緣由,陳群回答說:“臣與相國(指華歆)曾臣漢朝,心雖悅喜,義形其色,亦懼陛下實應且憎。”意思是說,我和華歆對大魏建國,內心其實萬分欣喜;但我們曾是漢朝大臣,故國滅亡,應面有憂色。否則,陛下也會嫌棄我們不忠了。有鑑於此,曹操要大力破除忠、德等觀念。這或許就是曹操撰頒《求才三令》最主要的動機所在。

參考文獻

1。(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2。(西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3。 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