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從焚書坑儒事件入手,漫談為何說本質上是秦王朝實現統一的手段

前言

焚書坑儒在歷史上非常有名,這兩件事的發生不僅反映了秦王朝暴政和專制,同時也對歷史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這兩件事在歷史上,焚書事件確有發生,但是坑儒事件是否準確,還有賴於考察。所以準確分析這兩件事的來龍去脈,對於正確認識歷史具有重要作用。

焚書不論是在文化上,還是在政治上,都是秦王朝的負面形象代表,根據史書記載,這件事確有其事。跟這件事相關的人,除了丞相李斯之外,這件事的發生其實還跟一件備受朝堂爭議的事情有關,也就是說焚書的產生過程並不簡單,跟一個關乎秦朝未來以及以後各個王朝的發展的事情有關,那麼這件事究竟是什麼呢?焚書雖然不是此次朝堂議論的重點,但是為何對秦朝影響深遠呢?

坑儒事件的發生還有待討論,在歷史上,關於秦朝是否坑儒,或者秦朝埋葬的究竟是方士還是儒生,都有過熱烈的討論,甚至有很多著名史書的記載都不一樣。由此可見,坑儒的具體內容以及坑儒的意義,還需要做出具體的分析。

《史記》資料

《史記》

一、焚書事件的產生以及影響

焚書事件的產生首先來自於一件國家大事的討論,在這次朝堂會議上,焚書事件還不是討論的重點,而是作為重點討論物件的附屬品被說出的,但是即使是附屬品,由於焚書事件的巨大影響,使得焚書這件事直接跟秦王朝暴政以及秦王朝滅亡的原因有關,也跟文化損失有關。

焚書事件來自於郡縣制的討論。在一次秦始皇大壽當中,有人稱讚秦始皇的功勞,大力誇讚了郡縣制的實行。但是此時有人出來反對,這個人在歷史留有名字,名叫淳于越,這個人反對實行郡縣制,並且主張實行分封制,理由是郡縣制將所有權力收歸於中央,也就是將國家的所有壓力都放在了秦始皇身上,這會造成當秦始皇有困難的時候,無人相幫。而淳于越主張是實行分封制的理由是無論是商還是周,之所以經歷上千年,主要是分封制的功勞。看到大臣們爭論不休,於是秦始皇下令就郡縣制和分封制哪一個更好進行商議。

最終站出來的是李斯,李斯在一開始就極力的主張郡縣制,也極力的宣傳自己的主張稱以前商周實行分封制,是由當時的特定情況所決定的,而現在秦王朝已經完成了大統一,在各方面跟商紂都不相同,例如在農業上,此時的秦王朝農業比以前更加先進。若以李斯認為做任何決策都因該視當下的時代決定,而不是照照葫蘆畫瓢,並且在周王朝後期,雖然周天子仍然是名義上各個諸侯王的領導,但是實際上各個諸侯國早就不再唯周天子一人,而是各自為政。李斯從現狀和分封制的弱點出發,極力主張郡縣制。

除了強調自己的主張之外,李斯還認為造成諸侯國各自為政的原因除了權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國都有自己的學說,當各個諸侯國 都認為自己有理有據的時候,那麼就會加深諸侯王的自立程度。所有,李斯還認為應該進行焚書,只留下一家學說,這個學說就是秦國的學說,去除其他六國的學說。秦始皇聽了認為很對,於是就下了一道“焚書令”,就是將六國的各個書籍學說全部燒燬,只留下秦國學說和關於農業生產有關的書籍。

焚書事件給我們很多的啟示。首先不得不說這是一件對文化造成損失的大事件,燒燬的六國學說,有很多重要的名作,但是由於被毀,所以在今天只瞭解名字,而不瞭解內容。其次焚書事件的出發點是為了維護秦王朝大統一,但是實際上卻加速了秦王朝滅亡。焚書事件的本質是秦王朝的愚民政策,但是後來的結果表明,儘管百姓知道的或許不多,但卻經歷了秦朝的暴政,百姓透過實實在在的道理,非常痛恨秦朝統治。焚書事件並不能成為郡縣制的附屬品,兩者是不同的,拿唐朝為例,唐朝也實行郡縣制,但是卻沒有焚書,這是唐王朝存在長久的原因之一。所以李斯關於焚書的考量是錯誤的。

二、坑儒事件以及爭議

關於坑儒,雖然有幾本史書有不同的解釋,但是原因幾乎都是一樣的。坑儒事件的產生是由於徐福陸生等方式引起的。徐福等人替皇帝尋求丹藥,目的是讓皇帝長生不老,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長生不老藥,所以儘管徐福有皇帝的支援,那也一樣是毫無收穫的。但是皇帝卻不這麼認為,他一再的催促徐福等人,徐福等人眼見自己的事情沒有做好,害怕被責罰,於是就私自逃走了。

這些給皇帝尋藥的方士逃走了,讓秦始皇感到十分的生氣,再加上外界的方士和儒生對此事件大加評論,讓秦始皇感到十分的惱火,他本想尋藥長生的,但是沒想除了事情失敗之外,還要受到別人的議論和批評,於是秦始皇下令坑儒,給議論此事和參與此事的方士和儒生定了一個謠言罪。

《史記》記載:或為妖言,以亂黔首。

但是歷史上關於坑儒事件卻存在爭議,在《史記》當中有過明確記載,將坑儒士寫成了“坑術士”。儒士和術士是由差別的,儒士自然指的是儒生,而術士指的是那些以陰陽五行為學的人。此外《論衡》和《漢書》也贊同術士一說。從這些書籍的記載當中,我們可以得知歷史上有坑術士的說法,這就對坑儒士產生了爭議。坑儒學說的來自於《古文尚書序》。

《論衡》

《漢書》

《古文尚書序》中記載:焚書坑儒。

從時間上看,漢代的史書都是以“坑術士”為主,而後代則出現了“坑儒士”的學說。那麼我們應該相信哪一種學說呢?其實按照就近原則來說,“坑術士”則更為接近事實,也更值得相信。

總結

焚書坑儒是討論秦朝時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這個話題展現了秦王朝以及歷史的多面性,後人對此評價也都是負面的。從歷史上看,焚書坑儒加速了剛剛建立統一的秦朝王滅亡的腳步,引起了很多學者的不滿,所以當秦末起義時,起義軍當中既有很多學者,這也造成了當時滅秦謀士的數量非常多,例如投奔到劉邦帳下的叔孫通就曾經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個學者,因看不慣秦始皇對學者的態度,以及自己在秦朝為政時戰戰兢兢不敢議論的現狀,讓叔孫通跑到了秦朝的對立面。

除了加速秦朝滅亡之外,焚書坑儒也給後代提了個醒,例如漢代的獨尊儒家也曾經受到了影響。漢代的這一做法明顯從秦朝的做法當中吸取了經驗,並且更加高明,因為漢朝僅僅是提倡這種儒家,而沒有消滅其他學說,這充分尊重了學說的發展規律,只有一眾學說充分各顯其才,才能促進文化的繁榮,也由此,才能加固統一。

秦朝的做法是相反的,用暴力的手段阻塞別的學說,最後只能自食惡果。焚書坑儒是秦朝統治者用暴力實現統一思想的目的,但是卻永遠被釘在恥辱柱上。

參考文獻:

《古人尚文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