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從蒙古帝國帝位正統傳承上講,忽必烈是叛逆且導致帝國分裂!

作者:陳二虎

(忽必烈)

一、蒙古帝國兩位大汗並立

草原之上的遊牧民族,每一次圍繞汗位的歸屬都會產生爭執,然而,像蒙古大汗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兩兄弟之間水火不容一樣的兩大汗並立卻很少見,漠南漠北,把蒙古帝國劃分為南北勢不兩立的兩大陣營,也令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為了爭奪這“合法”的汗位,同室操戈,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延續四年之久,最終以忽必烈勝出塵埃落定。

從深層地分析,這不僅僅是蒙古汗位的爭奪與宗派鬥爭,更是蒙古貴族守舊勢力與革新勢力之間不同政治傾向與執政綱領的鬥爭。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雖然都是成吉思汗嫡孫,蒙哥汗的親弟,雖然都舉行了忽裡臺貴族會議,經“推薦”擁戴為蒙古大汗,而忽必烈曾經遭到蒙哥汗的貶斥,按照傳統他沒有資格競選蒙古大汗,在漠北蒙古貴族中聲望不高,政治基礎薄弱,但忽必烈手下有一批智囊人物,也就是總領漠南以來,網羅的一批漢族士人,又得到經營漢地的木華黎子孫以及五投下將士和漢族世族的支援,在漠南地區有一定的基礎,為了自己登上汗位,又極力拉攏東道諸王之首塔察兒,於是,在漠南開平的灤河畔舉行了忽裡臺貴族會議,登上汗位。

但蒙古貴族一些重量級的諸王都沒有與會,可以說,忽必烈的汗位缺少蒙古上層的支援,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屬於篡權叛亂;而其弟阿里不哥是奉上一位大汗蒙哥汗留守和林,主持國政,沒有隨蒙哥汗出征的諸王、文武大臣、皇親貴戚、蒙哥汗的諸皇子都擁戴阿里不哥繼位大汗,其在和林舉行的忽裡臺貴族會議上,重量級的諸王都到場,宗王貴戚也比忽必烈在開平忽裡臺貴族會議來的多,並且按照蒙古傳統,新任汗位的是“嗣承成吉思汗寶座,領有他在蒙古的世代繼承下來的土地的那個人”,由之,阿里不哥是合法的繼位,得到蒙古臣民政治上的認可與擁戴,而忽必烈是篡位奪權。

蒙哥汗去世,遠在敘利亞的蒙哥汗另一個弟弟旭烈兀,得到蒙哥汗去世,也就停止了西征北返,在旭烈兀心目中,汗位的繼承要經過忽裡臺大會選舉產生,自己無論是資歷、威望還是戰功,都是最強有力的競爭者,忽裡臺大會也應該等他回來召開,然而,自己的二哥忽必烈不按常理出牌,率先在漠南召開了一個所謂的忽裡臺大會,搶先當了蒙古大汗,逼迫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也匆匆忙忙舉行了忽裡臺大會成了蒙古大汗,一時間蒙古帝國同時出現了兩大汗並立,旭烈兀便在波斯停了下來,處於一種觀望的態度,心想: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你們哥倆都不厚道呀。

(旭烈兀)

隨著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先後在漠南與漠北當上蒙古大汗,兄弟兩個就開始了用武力解決對方,使自己成為唯一的蒙古大汗,就軍事實力而言,阿里不哥掌握著漠北絕大多數蒙古諸千戶軍隊(雖然蒙古大軍屢次南下與西征,軍事力量受到消弱,但漠北大兀魯思六十餘個基礎千戶未變,阿里不哥以蒙古大汗與拖雷家族“灶主”的雙重身份,對這些千戶擁有統治權),以及隨蒙哥汗南征入蜀的大部分部隊和駐守六盤山由渾都海統領的四萬騎兵,加上眾多宗王們的支援,軍事實力在忽必烈之上;而忽必烈麾下人馬有隨他攻鄂州的東路軍以及木華黎國王部分五投下軍隊和漢地世族的人馬,遠遠少於阿里不哥的人馬。忽必烈的優勢是在漠南,經濟基礎勝過阿里不哥,手下又擁有一批漢族“智囊”人物。

從經濟上,忽必烈據有漠南,這裡有著豐厚的財力與物力,而阿里不哥的漠北,“地窮荒徼,陰寒少水,草薄土瘠,大抵皆沙石也”,一旦離開漠中的物資供營,糧食軍需都成問題,兩相比較這樣,彼此取長補短,半斤八兩,旗鼓相當,都有勝算。

最重要的是,忽必烈比阿里不哥更成熟更高明,見過大場面,統帥過千軍萬馬,而阿里不哥一直留守漠北,缺少軍事閱歷,這決定了兩兄弟爭權的走勢。

二、耀碑谷之戰

忽必烈不愧為久經沙場,又有大批軍事人才,一開始就為忽必烈制定了戰略戰術,主戰場是漠北,但對秦隴地區先展開爭奪:由於忽必烈的軍隊有限,並沒有對秦隴地區投入多少兵力,僅在即位後的四月初,任命親信八春、廉希憲、商挺為陝西四川等地宣撫使,趙良弼為參議。

廉希憲、商挺與趙良弼都是忽必烈藩邸京兆宣撫司官員,對這一地區十分熟悉,就是利用他們昔日在秦隴的根基,就地收攏人馬,恰如商挺所說:“西師可軍便地”。

當他們到達京兆府時阿里不哥委派的行尚書省官劉太平與霍魯懷提前到達入城,廉希憲立刻採取行動,派人宣諭安撫六盤山渾都海的人馬,但使者被渾都海所殺。

廉希憲命令漢軍萬戶劉黑馬逮捕了劉太平與霍魯懷,果斷殺掉。

隨後又派劉黑馬與鞏昌總帥汪惟正分赴四川成都與青城,誅殺了倒向阿里不哥的軍將密裡霍者和乞臺不華,就地接管了川蜀蒙古軍隊。

下一個目標便是擁有四萬騎兵的,駐紮六盤山的渾都海。

廉希憲與商挺分析了渾都海的三種可能:乘虛直搗京兆是上策;恃財聚兵坐觀是中策;重灌北返和林為下策,並且算到渾都海選擇下策。

於是,廉希憲便宜徵集川蜀輪換軍卒等四千人,交八春統領,以防渾都海大軍東來,又授予汪良臣金虎符、銀印及白銀一萬五千兩,迅速徵調鞏昌、秦州、平涼等城駐軍,應對渾都海的行動。

渾都海率軍離開六盤山,西渡黃河,與阿里不哥所派,阿藍答兒率領的接應部隊會合,與八春、汪良臣人馬相持兩個月。

九月,窩闊臺子合丹大王及哈必赤、阿曷馬等人率援軍到達,與阿藍答兒、渾都海在甘州東山附近的耀碑谷展開決戰,隴州將領按竺邇也率一支生力軍到達。

忽必烈命令全軍歸宗王合丹統一指揮。於是,分兵三路,合丹列陣於北,八春列陣於南,汪良臣居中。

時逢大風忽起,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汪良臣命令軍卒下馬,用短兵器突然襲擊渾都海軍左翼,繞出陣後,又擊潰其右翼,八春直搗敵軍前鋒,合丹率精銳騎兵阻住退路,大敗阿藍答兒與渾都海,陣斬二人,只有一少部分逃回漠北。

耀碑谷之戰,忽必烈任命合丹大王為統帥,也是看重其西道諸王的重要地位,威望高,能服眾,對阿藍答兒、渾都海本身就是一種威懾力。

耀碑谷之戰勝利後,忽必烈高興地說:“卿等古名將也,臨機制變,不遺朕憂。”同時忽必烈清醒地知道:漠北才是阿里不哥的老巢,自己的劣勢就是遠離蒙北本土漠北,所以關鍵是與阿里不哥爭奪漠北,讓阿里不哥失去依託,不能讓阿里不哥把戰火燒到漠南,必須反客為主,主動出擊,奪取漠北,戰勝阿里不哥,才會真正讓他名正言順都成為蒙古大汗。

三、昔木土之戰定乾坤

從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夏季,忽必烈就開始籌備軍需物資,調兵遣將,為漠北決戰準備。

派遣史天澤為急使,向留戍長江北岸的霸都魯、兀良合臺下達命令:立刻從鄂州撤圍,統軍回師(這支兵馬是徵漠北的主力軍)。

令京兆、平陽兩路宣撫司籤兵七千,由萬戶鄭鼎、昔剌忙古帶率領,防守延安等處隘口,又徵調諸路人馬三萬駐守燕京,令東平路嚴忠濟(嚴實兒子)統一萬五千精兵赴開平,於是,眾多漢世侯軍隊與新籤兵丁都集中到長城一線,隨時聽從調遣。加上諸王塔察兒、也孫哥、合丹等人兵馬,此時擁有軍隊十餘萬之眾。

一切就緒後,於秋冬之交,忽必烈率大軍征討阿里不哥,進攻和林。

忽必烈讓東道諸王也相哥、納鄰合丹為先鋒,阿里不哥聞忽必烈來攻,阿里不哥派旭烈兀長子主木忽兒與斡兒答子合剌察兒率軍迎戰,雙方在巴昔乞地區激戰,阿里不哥軍隊被擊潰,主木忽兒二人率一少部殘兵敗歸。

阿里不哥聞知主木忽兒和合剌察兒戰敗,阿里不哥率軍倉皇逃離和林,奔往吉兒吉思地區。

阿里不哥害怕忽必烈乘勝追擊,派急使請求忽必烈寬恕他,說:“我們這些弟弟們有罪,他們是出於無知而犯罪的,你是我的兄長,可以對此加以審判,無論你吩咐我到什麼地方,我都會去,決不違背兄長的命令。我養壯了牲畜就來見你。”

忽必烈聽了,萬分高興:“浪子們現在回頭了,清醒過來,聰明起來,回心轉意了,他們承認了自己的過錯了。”

於是,忽必烈命令移相哥率十萬大軍留守和林,自己南返駐冬於燕京附近。

集中優勢兵力,主動出擊漠北,確保蒙古本土作戰的勝利。

其實阿里不哥根本沒有屈服,這是緩兵之計,暗暗積蓄實力,翌年夏秋之際,率兵捲土重來。

當他率兵接近駐紮在邊境的移相哥軍隊時,派人詐稱是來投降的。

移相哥信以為真,沒做防備,被阿里不哥突然襲擊而兵敗,阿里不哥又奪回和林,隨後率大軍穿過草原,南下直撲忽必烈的開平。

忽必烈急調漢地七萬戶張柔、嚴忠嗣、張榮實等部兵與平章塔察兒(此人不是東道諸王的塔察兒)所率的一萬人,隨駕北上,一面命令諸王塔察兒,旭烈兀(這又是另一個,不是忽必烈的弟弟,是按只吉臺的兒子)、納鄰合丹以及納陳駙馬、帖裡垓等五投下將領各統兵充當先鋒迎戰。

十一月,兩軍在昔木土腦兒遭遇,展開異常激烈的決戰。忽必烈手下哈必赤將中軍,諸王哈丹、駙馬臘真與忙兀、兀魯居右;諸王塔察兒以及太醜臺居左。

諸王納鄰合丹率先突入敵陣,斬殺阿里不哥大將合丹火及其所統的三千兵馬,隨後阿里不哥將領斡亦剌部又被擊潰,令阿里不哥軍心動搖,塔察兒、合必赤揮軍奮擊,阿里不哥全線敗潰,忽必烈手下一氣追殺五十里。

忽必烈深知,不能再給阿里不哥喘氣的機會,令大將線真率右軍,大將史天澤率左軍,自統中軍,對阿里不哥敗逃之軍痛擊,阿里不哥部將阿脫等人投降,阿里不哥率殘存兵馬向北逃竄。

忽必烈看到阿里不哥的部隊幾乎被殲,已經元氣大傷,命令收兵,對諸將說:“不要再追擊他們了,他們都是些不懂事的孩子,經此教訓會明白的,後悔自己的行為。”

昔木土大戰,讓阿里不哥再也沒有能力與忽必烈正面抗衡,精銳部隊盡失。

耶律楚材的兒子耶律鑄賦詩道:

辟易天威與勝風,一場摧折盡奇鋒。西北龍荒三萬裡,並隨驅策入提封。

四、阿里不哥歸降

阿里不哥慘敗之後,徹底失去了很日的威風,來自漢地的物資補給也沒了,只好利用察合臺的孫子阿魯忽,從察合臺汗國獲取牲畜、糧食等物資,還以蒙古大汗的名譽,強迫其供給,最終阿魯忽不忍阿里不哥的勒索,轉而歸順忽必烈,阿里不哥聞訊,派人馬攻打阿魯臺,讓阿魯臺徹底歸順忽必烈。

阿里不哥不思振興,開始整日宴飲作樂,肆意殺戳部民與打罵手下宗王貴戚,引起蒙古貴族的強烈不滿,逐漸離心離德,眾叛親離,給阿里不哥打擊最大的是蒙哥汗之子玉龍答失公然率眾多貴戚與千夫長歸附忽必烈,並且臨行,玉龍答失還要回當年蒙哥汗使用的一枚大玉璽,如此一來,阿里不哥逐漸勢窮力孤,成了孤家寡人。

中統五年(公元1264年)七月,走投無路的阿里不哥,不得不帶領手下主動南下歸降忽必烈。

望著這位與自己爭了四年之久汗位的同胞幼弟,所有的怨恨與家族榮耀、骨肉親情交織到一起,令忽必烈百感交加地問:“我親愛的弟弟,在這場紛爭中誰對了呢?是我們還是你們?”

阿里不哥回答:“開始是我們,現在是你們!”阿里不哥是承認自己兵敗,卻不承認忽必烈成為蒙古大汗的“合法”性,是老大不服,勝者王侯敗者賊。

忽必烈經與宗王塔察兒、納鄰合丹、移剌相等人商量後,鑑於都是成吉思汗子孫,寬恕了阿里不哥,釋放了他(第二年秋天阿里不哥在憂鬱中患病而死)。

對於那些依附阿里不哥的宗王貴戚,大部分都釋放,僅把罪惡巨大的孛羅歡、阿里察、忽察第十人處死。

為了慶祝阿里不哥的歸降,這年八月忽必烈將中統五年改為至元元年,以示否往泰來之義。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汗位爭奪,以忽必烈勝出告終,也預示著過去橫跨歐亞、強大的蒙古帝國不復存在,一個二元結構的大元帝國誕生,成吉思汗家族的統治也分裂成大元帝國與四大汗國。

耶律鑄有詩曰:

聞說天兵下八埏,自臨華夏益精妍。龍拏虎擲三千國,嶽鎮淵渟五十年。應欲昭彰新日月,更為彈壓舊山川?可憐棘霸皆兒戲,不似勝徵計萬全。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這幾個詞詞義的演變,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南宋朱熹因何推崇敵國的皇帝金世宗完顏雍?稱他為“小堯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