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專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港式角度重新演繹紫禁城!

中新社香港5月18日電 題:專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港式角度重新演繹紫禁城

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

當北京和臺北,一南一北,各有一間故宮博物院,香港再於維港海濱建起一幢故宮文化博物館,人們不免對“香港故宮”的角色存疑。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卻相信這之間並不衝突,中華文化本就一體多面,從港式角度重新演繹“紫禁城”,或許正是將故宮文化立體化、現代化的契機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最近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 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吳志華特意坐在一塊博物館微縮模型旁,探討“香港故宮”與故宮淵源,也就順理成章從建築特點講起。建築師利用當代城市建築語言,解構故宮空間佈局及設計,再將兩者合而為一,如博物館三個中庭空間垂直遞進,將不同樓連成一體,便是參照紫禁城中軸水平遞進的空間佈局;天花板則以現代線條和材料,凸顯紫禁城琉璃瓦特徵。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模型。 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據悉,博物館將有7800平方米的展廳,用於介紹故宮歷史文化,展示精選的故宮博物院書畫、器物和古籍等藏品。吳志華透露,博物館大樓目標於今年11月竣工,其後進行展廳裝修等工程,預計明年4月將有800多件文物從故宮運抵香港,同年6月底至7月初開幕,作為香港特區成立25週年的賀禮。

值得一提的是開幕重磅展覽之一“馬的藝術”,屆時將展出約300件與馬有關的故宮文物,及逾10件法國盧浮宮藏品。這種中西方歷史文化借馬對話的策展方式,無疑展現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獨特定位,“我們要利用香港特殊的人文、地理及歷史背景,用獨特的角度、方法演繹故宮文物與中華文化,豐富其內涵,並介紹給世界觀眾。”人類文明史上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將得以在這一平臺放大、對比,當然還有連結。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所使用的材料。 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令古代文明立體化、活化,並走入現代生活,是吳志華對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另一重期望,“只有當古代文化與現代生活連結,觀眾才會產生共鳴。”他腦中有些還未成形的策展想法,比如邀請本地年輕藝術家參觀文物後再創作,“看文物是否能夠影響他的創作”,由此達成古今藝術家的對話;又或者融入多媒體元素,以表演藝術輔助文物呈現。總之吳志華想要嘗試一切可能的表達方式去解讀文物。

這種理念的形成,或許源於他早幾年參與策劃的幾次故宮展覽。大約十年前,宋朝張擇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圖》化身動畫,來香港展覽,古代繁華市集活現眼前,超過90萬人觀看,轟動一時,那場展覽的主理人便是吳志華。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最近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 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之後順理成章,在他的推動下,香港與故宮的合作日漸緊密,許多“珍品中的珍品”破例出境抵港,而他的策展總也別出心裁,“文物展出的地點不是在藝術館,不是在歷史博物館,而是在科學館。”那些展覽從科學角度認識時間的意義、鐘錶的操作原理、文物修復技術。角度之新穎甚至令故宮為之側目,反過來沿用至內地其他省市的展覽。

吳志華曾是公務員,官銜最高至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如今身份轉變,卻有更多不變,尤其是對博物館的熱忱。他20多歲時在香港中文大學讀歷史系,印象最深是清末洋務運動中一眾有識之士將興辦博物館列為強國要事之一,“中國需要博物館”。吳志華說,正如歷史不是為研究而研究,博物館也不是為收藏而存在,他至今也相信博物館所具備的社會教育功能,能夠令國家和社會變得更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