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趙匡胤黃袍加身,稱帝異常順利,柴榮死前難道沒留下心腹

柴榮死後都留下了哪些心腹?為什麼沒人反對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稱帝的這一件事情,至今存在很多的疑惑,透過一個陳橋兵變,趙匡胤幾乎沒有受到任何阻力的就成為了新的皇帝。然後周恭帝跟舊臣的反抗微乎其微,甚至絕大多數在一瞬間就加入了趙匡胤的行列,讓他的稱帝反而是變得名正言順了。

柴榮死前

柴榮是趙匡胤的老主子,柴榮在世期間威信還是挺大的,趙匡胤也沒有想過要在那個時候謀反,後來柴榮死了趙匡胤才策劃了這一次兵變。但問題是,柴榮應該也是一個聰明人,不然沒有辦法統率這麼多的大臣去打江山,為什麼就沒有去佈下幾道保險,多準備一些心腹大臣來防止謀反呢?

其實是有心腹的,但人選一言難盡

柴榮當然準備了自己的心腹來防止朝政的混亂,幫助自己的兒子柴宗訓慢慢掌握全部的權力。然而柴榮識人不明,因為他為自己兒子準備的第1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保險,就是趙匡胤,他非常的信任趙匡胤,當年柴榮處於水火之中,就是趙匡胤帶領大軍強硬的挫敗了敵軍,可以說得上是救了柴榮一命。

那場戰爭叫做高平之戰,是柴榮這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戰爭,因為戰爭的形勢對自己非常不利,其中幾十個將領臨陣脫逃,趙匡胤作為死戰不退,並且護其周全的一個大將,自然就能夠受到柴榮深層次的信任。可惜此一時彼一時,或許當時趙匡胤只是覺得跑也沒用,又或許後來趙匡胤改變了想法,總之柴榮的兒子並沒有讓趙匡胤重視。

影響深遠的高平之戰

在這一段還是要提一下高平之戰,作為柴榮這一生中最危險的一場戰爭,李繼勳、石守信同樣是在戰爭當中跟趙匡胤一樣死保柴榮的人,於是除了趙匡胤,這兩人就是軍中的二把手跟三把手。都說患難見真情,柴榮非常相信自己的眼光與判斷,這三人就成為了周朝最堅固的軍武防線。

然而他可能忽略了一個問題,君王需懂得平衡,帝王心術最重要的就是講究一個平衡,這三個軍中重臣不但不是相互制衡,他們甚至還是曾經一起出生入死的戰友,這柴榮到底是太蠢,還是故意想坑死自己兒子?

文臣

軍中的三位大佬都是戰友,趙匡胤一反老友就算不加入最多也是中立,所以軍隊就根本控制不住了,然後柴榮留下來的文官班底又是怎樣的?

王溥是周朝的三朝宰相,範質跟諸葛亮差不多是託孤大臣,因為柴榮不在意下屬結交,所以趙匡胤跟王溥的關係也不錯,多次漂亮的戰績讓宰相很是欣賞。百官之首都支援趙匡胤,所以文官班底其實也是無法反抗趙匡胤的,至於託孤大臣範質,他其實一開始想站出來說句公道話,但是想了想還是保住小命要緊,開什麼玩笑,所有軍隊都是他的人,反對不是找死嗎?

真正對抗的都是哪些人?

從上文我們可以得知,柴榮留下來的文武心腹都關係不錯,然後大夥一合計,很有默契的都造反了,但趙匡胤在稱帝之後依舊遭遇到了一些比較頑固的反抗。說來也是諷刺,這些人不但不是柴榮信任的人,甚至還是柴榮在對付的人。

柴榮之前是郭威的時代,張永德、韓通、李重進、李筠他們在文武大臣當中都是1等1的,但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他們都被柴榮邊緣化了,但趙匡胤稱帝之後,為了維護柴榮兒子,這四人反對的比較激烈,也有起兵對抗趙匡胤,難道說這才是真正的患難見真情?

其實這更類似於爭權,趙匡胤一班人是柴榮時代舊臣,是一個陣營的,而張永德他們都是郭威時代舊臣,是另一個陣營的,他們當然見不得趙匡胤他們做大,而且謀反這事為天下人所不齒,所以他們認為自己找到了最好的起兵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