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馬東平委員保護黃河古文明遺址 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黃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萬年來,黃河自青海東流,經四川入甘肅,在長達913公里的黃河干流甘肅段上湍急迴旋、奔騰不息。“黃河中上游區域內,不僅有奇絕壯麗的自然景觀,也保留著豐富多彩的古文明遺蹟和遺物,對黃河文化乃至中華文明的傳承有重大意義。保護好區域內的古文明遺址,就是守護了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馬東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感嘆。

大地灣文化、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黃河農耕文明……馬東平委員談起甘肅境內黃河流域裡誕生的文化與文明,如數家珍。她說,“華夏文明八千年,絲綢之路三千里”講的正是甘肅省秦安縣邵店村大地灣的大地灣文化,該文化迄今為止有近8000年曆史。而大地灣文化的彩陶,是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彩陶。

黃河在黃土地上留下了歷史的軌跡,黃土地又賦予了黃河以黃色的容顏。在馬東平委員看來,中華文明根與魂的黃河文化的全域性保護利用,是中華文明覆興的前提和必要條件。“但是,目前我們對區域內古文化遺址的保護,呈現出零散、粗放等特點。古遺址文化之間的傳承脈絡,似乎只是極少數學者關心關注的事,並未走入大眾視野,文化的展示利用與時代需求不相符合。”

基於此,馬東平委員在深入調研和分析後,撰寫了《關於加大黃河中上游古文明遺址“全域”保護利用的提案》,以期能推動保護利用工作更進一步。她建議,各級宣傳部門應設立相關研究專案,研究人員應在“全域”視角下繼續挖掘黃河中上游各個古文化遺址之間的傳承流佈關係;應緊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根據黃河中上游遺址保護、利用、研究的現實需求和發展需要,打造集保護管理、研究利用、展示弘揚和社會服務為一體的公共文化空間,充分發揮文物資源的綜合效益;應規劃實施黃河中上游黃河文明“全域”史前遺址公園建設專案,以全域性視角開展工作,將黃河中上游的文化遺址像珍珠那樣,一顆顆串起來,真正呈現文化傳播和發展的脈絡。

“遺址與文物不僅要挖掘保護起來,更要展示出來,讓廣大人民群眾瞭解這片土地的歷史,知曉祖先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所以,我提出應透過多種方式開展展示利用工作,最終彰顯史前遺址的當代價值。”馬東平委員說。

數千年來,黃河以博大的胸懷哺育了黃河文明的先民,吸納融合了各地區的文明精華。如今,輪到當代人去挖掘、保護先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馬東平委員表示,自己會在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上,為保護利用黃河古文明遺址鼓與呼,希望透過提案和發言,讓保護利用工作得到更多的重視與支援。

當馬東平委員談到提案的重要作用時,眼中閃耀著亮光,心情激動地說:“去年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我提交的也是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方面的提案。該提案被全國政協列為2020年重點提案督辦調研專案之一,水利部相關負責人於8月來甘開展了調研。這對我是很大的激勵,我也相信,今年的提案定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推動黃河中上游古文明遺址的‘全域’保護利用工作更好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