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1948年的北京,幾百年的城牆都還完整,崇禎上吊的歪脖子樹也還在

北京,元朝時第一次成為國家首都,名為“元大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更名為“北平”,永樂十九年(1427年)改為“北京”。民國時期稱“北平”,1949年1月31日正式改為“北京”沿用至今。1948年一個美國記者用相機記錄了下了當時的北平面貌,非常珍貴。

圖為高處拍攝的前門大街,明清時期這裡叫“正陽門大街”,1965年更名為“前門大街”,如今已經是一條非常著名的商業街。

煤山也就是現在的景山,傳說在建造紫禁城時曾在這裡堆放煤炭,因此就有了“煤山”的俗稱。1644年4月25日,明崇禎皇帝在煤山上的一顆老槐樹上吊自盡。1944年為紀念崇禎皇帝殉國300週年,在他上吊的老槐樹旁立下一塊紀念石碑,1955年被拆除,2003年在公園內重新發現後,2004年重新立於原處,但那顆“歪脖子”老槐樹已經不復存在了。圖為1948年的“歪脖子”老槐樹和紀念石碑。

擁有幾百年歷史的北京城牆,始建於元朝,1407年朱棣遷都北京後開始建造宮殿、壇廟等,成型的皇城為“裡九外七皇城四”格局。由於建設新北京的需要,明城牆及部分城樓從50年底被陸續拆除。圖為1948年北京城牆的一處角樓(可能是左安門旁邊,位於北京外城南側),一名駝運商人拉著幾批駱駝從這裡經過。

天安門,最初名叫“承天門”,明清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於1417年(永樂十五年),1651年(清朝順治八年)更名為“天安門”。天安門中間最大的券門,在明清時期只有皇帝可以出入。圖為天安門在1948年的面貌,雖然有些殘舊滄桑,但仍不失威嚴大氣,建國後天安門曾經歷過幾次大修繕,如今已經成為中國的象徵性建築之一。

天安門廣場,古代只是一塊封閉的T形宮廷廣場,民國三年,北洋政府拆除了天安門前的千步廊,讓這裡成為一個可以自由通行的開放空間。50年代,天安門廣場做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擴建,成為如今的模樣。圖為1948年的天安門廣場。

前門火車站,始建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3年後建成並啟用,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火車站,孫中山1912年和1924年兩次抵京都從這裡下車,曾用過“前門站”、“北平東站”、“北京站”等名稱。1959年新的北京火車站建成後,前門火車站開始停用,隨後被改為鐵道部科技館。圖為1948年前門站的樣貌,那時能坐得起火車的人並不多,因此看起來很空曠。

靜心齋,一座北海公園內的“園中園”,擴建於乾隆22年的皇家園林,用於供皇太子讀書,這裡風景優美,氣質典雅,怪石爭奪,亭榭精緻,被稱為“乾隆小花園”。圖為1948年位於靜心齋的中心位置的沁泉廊,跨水而建,乾隆曾用“回回百道泉”來描述這裡的美景。

長安街是永樂皇帝在建都北京時在皇城正前方設計的一條東西走向的大街道,以前東單牌樓和西單牌樓式長安街的終點,40年代曾進行了簡單的東延和西延,建國後進行了正式擴建。長安街上從前有四座牌樓,一座被八國聯軍燒掉,一座在建造有軌電車時拆除掉,另外兩座建國後被移至陶然亭公園。圖為1948年長安街上的其中一座牌樓,上面掛著“車馬改靠右行”的條幅。

乾清宮,“後三宮”之一,明朝14個皇帝以及清朝順治、康熙的寢宮,同時也是他們辦公、接待大臣、讀書休閒所在地,康熙還曾在這裡將心腹大患鰲拜擒獲。乾清宮始建於明永樂18年,但建成後與太和殿有著相同的命運,多次遭打大火的焚燬,後來又重新建造,能經歷幾百年風雨,實屬不易。圖為1948年的乾清宮和其面前的廣場,地面上已雜草叢生。

(歡迎關注小辮兒說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