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行進烏海】國寶桌子山岩畫群:國寶的背後是文化之路

桌子山岩畫群是我市最具代表性的歷史遺蹟,是咱烏海享譽世界的“國寶”,2013年被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左圖為桌子山岩畫博物館, 上圖為苦菜溝巖畫。 (資料圖)

秦明長城遺址在2012年被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為位於海勃灣區鳳凰嶺辦事處轄區內的一段秦長城。 (資料圖)

國家一級文物飛天石雕(元)。(武俊生 攝)

胡人馴獅磚雕(元) 。(武俊生 攝)

“卐”字紋銅香爐(元)。 (武俊生 攝)

綠彩雞冠壺(遼)。 (武俊生 攝)

記者?姜瑜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曾經或現在的獨特印記,地域的、自然的、人文的,這些珍貴的印記展示了一個城市的歷史與發展,也代表一個城市的對外名片及形象符號。

烏海三山環抱、一水中流、民風淳厚,“書法之城”“賞石之城”等國家級城市名片不僅見證了烏海的榮耀,也把烏海獨特的風土人情展現在世人面前。

從本期開始,本報記者將深入城市、郊區、鄉村,探訪那些你可能從未留意的風土人情、人文景觀、文化遺蹟、自然景色、民俗文化……我們將用鏡頭定格永恆,用文字向家鄉表白,為烏海人留下一份寶貴的記憶,讓人們更加了解烏海、熱愛烏海。

在烏海大地上,文明之風吹過,留下了眾多物質文化遺產、遺蹟——桌子山岩畫、海勃灣新石器時代文化聚落遺址、古長城、新地古城遺址及周邊墓葬群……如今,這些經歷千載、守望不語的文化遺產再一次煥發新的活力,成為我們最寶貴的“家珍”。

國家級保護文物

文物分為可移動文物與不可移動文物,在我市不可移動文物主要是指歷史遺蹟,國家級的不可移動文物有桌子山岩畫群與秦明長城遺址,另外還有近百件國家級可移動文物。

桌子山岩畫群

在新石器時代太陽神照耀下的烏海大地,遠古先民登上綿延浩蕩的桌子山,磨刻下了一幅幅精美、詭異的巖畫,或人面、或圖案、或文字……

桌子山岩畫群是我市最具代表性的歷史遺蹟,也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是咱烏海享譽世界的“國寶”。

桌子山位於我市境內東部,主峰海拔高達2140。4米,呈南北走向,全長約75公里,山勢雄偉、峰巒迭起,頗為壯觀,其主峰頂部十分平坦,遠遠望去就像桌子,因此得名“桌子山”。

在這座山的溝壑、懸崖、峭壁、磐石上,殘存著數量多、分佈廣、內容豐富的古代巖畫遺蹟,被史學界稱為“桌子山岩畫群”。這裡的巖畫總面積超過1。6萬平方米,分佈在召燒溝、雀兒溝、苦菜溝、蘇白音溝、小摩尼溝、阿泰溝、摩爾溝等處。內容多是太陽神人面像、動物圖形、狩獵圖、人體圖、符號等,尤其是人面像,堪稱我國人面像巖畫的精華。

“每幅巖畫都是藝術珍品,它們形態各異、神態生動,真實反映了我國遠古居民的歷史、宗教和文化習俗,重現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北方遊牧民族的歷史面貌,對探索人類文明程序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市博物館館長武俊生介紹道,“桌子山太陽神巖畫群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是非常珍貴的文物,並在2013年被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明長城遺址

沿黃河而修築,依山勢而建成,在我市秦明長城遺址也是國家級的文物。

我市境內的秦長城遺址主要分佈在海南區和海勃灣區,牆體呈西南—東北走向。起點位於海南區巴音陶亥鎮東風農場十隊的黃河岸邊,沿黃河東岸向北,經曙光村、賽汗烏素村,後向東進入西卓子山街道祥苑社群,再從西南向東北延伸,經過了海勃灣區,直至海勃灣區千里山鎮千鋼社群東北,全長74725米。

據武俊生介紹,這段長城主要由石牆和山險組成,其中石牆長45398米,保護較好的有1025米,當時修建的時候就地取材,由毛石壘砌,石縫間填充泥土,區域性可見規整的條石;山險則主要集中在甘德爾山上,以險峻的自然山脊為防禦屏障。另外,這段牆體沿線有烽火臺8座,分別為拉僧廟烽火臺、農場七隊烽火臺、三道坎烽火臺、新南烽火臺、鳳凰嶺烽火臺等,另外,還有居住址7處。

我市境內的明長城遺址主要分佈在海南區巴音陶亥鎮黃河東岸,呈南北走向。這段長城明代修築20497。1米,沿用秦長城牆體18894米,總長39391。1米,消失段佔比86。82%。其主要由石牆和土牆組成,石牆的構成與秦長城類似,土牆也是透過就地取材,主要使用的是粘土、沙土、石子。其附屬設施有7座烽火臺,為紅墩子烽火臺、東紅烽火臺、渡口村烽火臺、二道坎烽火臺等。

秦明長城遺址在2012年被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除歷史遺蹟外,可移動文物也是我市的文化遺產。我市還有近百件國家級的可移動文物。這些文物根據其價值,被分為一、二、三級。其中,我市有國家一級保護文物2件,即兩件飛天石雕。

飛天石雕,長60、寬26。8、厚12釐米,元代。其身軀短壯,面容圓潤豐滿,綰髮束髻,眯眼微翹,豐鼻小嘴,笑意微含,雙下巴;身穿窄袖長裙,項飾瓔珞,雙手捧花盤,肩披巾帶,長帶從身後飄飛,身畔祥雲相伴,身體呈敞口“U”字型,姿態樸拙。

飛天一詞出自於魏《洛陽伽藍記》卷二載:“石橋南道,有景興尼寺,亦閹官等所共立也。有金像輦,去地三尺,施寶蓋,四面垂金鈴七寶珠,飛天伎樂,望之雲表。”飛天誕生於古印度,後傳入我國,與中國飛仙在藝術上融合,成為中國敦煌壁畫藝術中的一個經典形象。

另外,我市還有國家二級保護文物20件,國家三級保護文物77件。

自治區級保護文物

我市還有兩個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新地墓群、海勃灣遺址,另外,也有一些可移動文物被列為自治區保護級別。

新地墓群

2000多年前,烏海地區也有一座城,它曾熙熙攘攘,見證了那個時代的精彩。如今,那座城早已不再,只留下了新地古城的名號以及人們對過往無盡的遐想,以及,那承載著時代秘密的墓葬群。

新地墓群位於海勃灣區新地古城遺址周邊,是在1988年五一農場建磚窯取土時發現的。1989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烏海市文物工作站對新地墓群進行了搶救性清理,探明古城北磚窯附近有24座墓葬,選擇性發掘清理了12座,並對其考古工作分為三期。

第一期墓葬多為豎穴偏洞室墓和豎穴直洞室墓,出土了三絃鈕內向連弧緣銅鏡和虎頭形帶鉤、鐵刀等,體現了較多的秦文化特徵,如曲肢葬等。

第二期墓葬形制為斜坡墓道直洞室木槨墓,隨葬品有灶、敞口壺、盤口壺等,紋飾以弦紋為主,出土了“五銖”錢。這一墓葬的年代大約在西漢晚期。

第三期墓葬形制為斜坡墓道豎穴土炕木槨墓,有防潮設施,為雙人同穴合葬墓,隨葬品有灶、高領罐、矮領罐、盤口壺、倉、盤等,紋飾以弦紋為主,出現橫道暗紋,另有豎道繩紋帶等,它的時代應在王莽至東漢初期。

海勃灣遺址

海勃灣遺址也被列為第四批區保級文物。它位於海勃灣區東山北社群一焦化廠東側,是在1989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的,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面積近兩萬平方米,開挖探溝顯示文化層厚約30釐米,該遺址範圍大體呈半圓形緩坡,多見石刀、石磨盤、紅陶及彩陶殘片等,距今約6000—4000年,為進一步研究烏海地區原始社會人類的生活環境、生產勞動、生產力發展狀況等提供了參考資料。

市級保護文物

我市還有很多文物被列為市、縣級保護文物。

滿巴拉僧廟

滿巴拉僧廟遺址位於海南區拉僧廟鎮民樂社群圖海山山腰,廟宇總面積2萬多平方米。這座廟宇曾在“文革”時期被毀壞,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該廟宇僅剩殘垣斷壁,2000年開始復建,現已復建了大雄寶殿、藥師佛塔等,並修建了上山的道路,進行了山體綠化等。

“滿巴拉僧”是藏語,“醫明經院”的意思,是一所專門研究蒙藏醫學的醫宗機構,培養精通醫宗教義僧人的藏傳佛教聖地。

據說當時圖海山上湧出天然泉水,且附近山上有多種藥石、藥草,興盛時期,這裡有喇嘛200多名、殿塔十座、寺廟倉庫和僧舍170多間,有大小牲畜數百頭。廟內雕像威武、壁畫精緻,經書、醫藥書籍有數千卷。但在“文革”期間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只留下三層不完整的廟宇遺址,1982年恢復香火,1996年海南區政府批准予以登記,正式確定為烏海地區唯一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宗教活動場所。復建後的滿巴拉僧廟,於2012年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2014年,其被自治區政府公佈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寶店佛塔

馬寶店佛塔位於烏達區烏蘭淖爾鎮政府東北側,佛塔北靠烏蘭布和沙漠,東臨黃河,南面是烏蘭敖包和蘭亭廣場,西南是吉奧尼葡萄酒莊園,遺址面積約200平方米。

馬寶店佛塔是喇嘛塔,磚土混合結構,時代為清代。由於受自然及人為因素的破壞,佛塔已經坍塌損毀。頂部有個六盜洞,將佛塔自墊土臺以上完全破壞,殘存部分多被沙土掩埋,只可辨識磚砌四方形底座。在佛塔周圍發現泥質擦擦、小泥佛塔多件,還有紅色彩繪痕跡。還發現了夾砂紅陶罐一件、“雍正通寶”小平錢一枚。

保護與傳承並舉

走過悠長歲月,文化遺產依然珍貴如初。

摸清文物家底,是保護文物的前提。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部署,2013年11月,我市啟動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在此基礎上,聘請內蒙古博物院的專家對館藏文物進行修復,共保護修復灰陶、彩繪陶、釉陶、化石、青銅器等150件套。

合理利用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一種保護。從2008年起,市博物館等免費向市民開放,所有館藏文物精品悉數亮相。至今,市博物館、煤炭博物館、蒙古族家居博物館、葡萄酒博物館等國有博物館累計接待觀眾近300萬人次。與此同時,市博物館還開展了博物館進校園、社群等專題活動。

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保護,從時光中走來的烏海文化遺產因為厚愛再一次煥發出勃勃生機,魅力無限!“烏海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文化底蘊厚重,是一個走了又想來的好地方!”這是很多外地遊客對烏海的印象。

儘管我市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不遺餘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困難還需要正視。

“我市古長城分佈點多面廣,依靠現有的力量守護還是有些勢單力薄、力不從心,政府及相關部門需進一步加強監管,加大資金投入。”武俊生說。

近年來,我市可移動文物逐漸豐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烏海的文化內涵,滿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但是,不少珍貴的文物仍缺乏合適的展覽、保護場所。據武俊生介紹,現有市博物館展廳面積較小,無法實施分割槽,展陳設施較為落後,已不能適應館藏文物保護的需要,亟須建設一個上規模、綜合性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