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天津複查和新發現近600尊摩崖造像,刊刻年代多為遼代

新華社天津4月3日電(記者周潤健)近日,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薊州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建的調查隊,完成了天津市石窟寺(石刻)專項田野調查工作,複查和新發現近600尊摩崖造像,刊刻年代多為遼代。

↑調查隊在野外開展現場調查工作(2020年12月1日攝)。新華社發(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供圖)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本次田野調查工作的負責人劉健介紹,本次調查是天津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文物局對全國石窟寺組織開展專項調查工作統一部署的一部分。經過3個多月的艱苦工作,調查隊共複查了1911年以前開鑿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3處,包括128個地點556尊摩崖造像;新發現3處,包括21個地點37尊摩崖造像,基本摸清了天津市石窟寺(石刻)文物資源的“家底”,為後續保護管理和利用提供了基礎依據。

↑天津千像寺遺址附近的一尊摩崖造像(2004年5月13日攝)。新華社發(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供圖)

此次複查和新發現的這近600尊摩崖造像,刊刻年代多為遼代,主要分佈於薊州區盤山東麓千像寺遺址和正法禪院遺址周邊的孤石或崖壁上,造像均為線刻,個體大者2米多,小者僅60釐米左右,如此規模、數量的遼代線刻佛造像群在國內同時期同類型遺存中極其少見。

劉健進一步介紹,在少量留存有榜題的線刻造像中,見有功德主與為何人敬造的記述。鐫刻者多為弟子、信士或邑眾。其表現形式、刊刻技法,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民間造像特點。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盛立雙表示,總體上看,天津北部地區的石窟寺型別以摩崖造像為主體,兼見有零星石刻、石窟和石龕;時間上集中於遼代,金代和明代亦有少量分佈;造像以佛教題材為主。複查和新發現的摩崖造像型別全、內容題材豐富、空間分佈和年代相對集中,展現了遼代以來天津北部地區佛教石刻造像藝術風格的演變和傳承,豐富了天津市石窟寺(石刻)的題材型別和文化內涵,無論對於遼代佛教考古,還是中國佛教考古學研究,都具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