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古代中原不盛產馬匹,因而騎兵部隊珍貴無比,那為何不騎騾子

在古代,對於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政權來說,騎兵絕對是重點發展的兵種之一,可以算得上是“戰略級”的。在戰場上,騎兵的數量和質量,很大程度上能夠改變一場戰爭的勝負成敗,所以沒有哪個君主會小看輕視騎兵部隊。

就拿咱們中原歷朝歷代來說,從秦漢到明朝,北方擁有大量騎兵部隊的遊牧民族一直是最嚴重的邊患,不要說主動出擊消滅的可能性寥寥無幾了,就算是被動防禦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要說中原政權為何會在千百年中處於劣勢,說白了就是境內沒有出產良馬的地方,即便是有,質量也和塞外的馬匹也不可同日而語。之前看到很多朋友問,既然馬匹少,為什麼不直接用較為常見的騾子代替呢?

圖片:塞外的馬匹劇照

一、騾子在古代的“待遇”

1、軍隊中的常見牲畜

首先咱們要說一點,在很多人的傳統思維中,只要一說到騎兵,總是會聯想到威武的騎士和高頭大馬,實際上這種認知是略有偏頗的,在古代的軍隊中,騾子絕對是最為常見的一種牲畜。

所謂“騾子”,就是指馬類和驢類雜交後出現的品種,如果雄性為驢,雌性為馬,後代為“馬騾”,如果雄性為馬,雌性為驢,後代則為“驢騾”。

作為一種雜交後出現的品種,騾子身上帶有父母雙方的各種優缺點,比如在體型上,騾子比驢要大上不少,但比馬小;在飼料方面,比馬匹消耗要少,且以粗飼料為主。另外,騾子的耐力和整體環境適應性也優於馬,但爆發力就不行了。

還有一個關鍵問題,由於存在生殖隔離問題,騾子體內的染色體不能成對,所以無法繁衍後代,騾子生性比較膽小,在嘈雜激烈的環境中很容易受到驚嚇因此逃跑,這都是這個物種很明顯的特點。

所以在軍隊中,它們往往承擔運輸任務,而不是直接在戰場上為騎兵提供廝殺坐騎,長期隱於“幕後”,久而久之也就被外界認為騾子很少出現在軍隊中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馬類和驢類雜交後的騾子

2、最早的發展歷程

根據史料的記載,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普遍使用騾子這種牲畜,有意思的是,當時只是作為一種觀賞性動物,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生產力有限,騾子這種“特殊”的動物數量還很稀少。

勞動人民不懂什麼是生殖隔離,因此正常情況下不會讓馬和驢子雜交,偶然意外出現一匹騾子,自然就比較稀奇了。

不過隨著生產力和文明的不斷提高,類似的事情越來越常見,人們也就接受了這個物種,還慢慢去了解這種動物,發現其優缺點,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騾子從觀賞性動物轉變為了一種載具。

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生物技術上的限制,如何讓驢子和馬成功雜交併且生下騾子,一直是個很大的難題,再加上古代馬匹屬於戰略資源,會被國家嚴格管控,以及騾子本身不具備繁殖能力,所以這個物種的總體保有量是很低的。

說到這裡,可能有的朋友會有疑問了,既然騾子有自身的優點,難道朝廷這麼多人才會不知道嗎?為何國家不出面主動推廣繁殖呢?

圖片:騾子資料截圖

二、軍隊中對騾子的應用

1、缺點明顯,不能代替馬匹

其實這倒是有點冤枉皇帝們了,古人的智慧自然是無窮無盡的,朝廷裡的官員也大都是聰明絕頂的,至於為什麼不普及使用騾子,說白了還是它們自身的特點不夠突出。

這裡就要搞清楚一件事情,古代的騎兵是如何作戰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騎兵作戰分為兩種方式,第一,就是利用自身的高機動性對地方的步兵造成殺傷性,具體手段就是拉開距離,以弓弩射殺,只需要幾個來回,對方的步兵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最後來波衝鋒,戰鬥也就快結束了。

第二,戰場上的正面衝鋒,這是利用了自身的巨大慣性,讓武器發揮出更強大的殺傷力,進而衝破對手的陣型,起到扭轉戰局的作用。

圖片:騎兵正面衝鋒劇照

好了,既然知道了古代騎兵的作戰方式,那麼我們再來看一下,如果把馬匹換成騾子會怎麼樣,上文已經提到,騾子雖然耐力要勝過馬,但爆發力明顯不足。

這樣在騎兵衝鋒的時候,就無法提供足夠的速度,等到了敵陣的時候,根本無法進行有效殺傷,這就喪失了騎兵衝鋒的意義。

再者來說,騾子這種動物本身習性溫順,甚至還有點膽小,在戰場上自然會陷入恐懼之中,說不定還沒衝鋒就扭頭跑掉了。

基於以上這些問題,所以歷朝歷代都不主張大規模使用騾子。

圖片:騎著一匹騾子資料截圖

2、歷史上的“騾子軍”

淮西在今天的河南省南部,位於淮河上游,這裡本身不適合作牧場,因此也不出產馬匹,唐朝中期的時候,割據這裡的是個大軍閥,由於唐王朝的封鎖,他根本買不到馬。

不過當地騾子的數量不少,因此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急中生智,竟然組建了騾子軍,數量還不少,足足有5000多人,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騾子軍還打了不少的勝仗。

淮西軍最早的時候是平盧軍,也就是安祿山的大本營那裡,後來一部分反對安祿山就跑到淮西,也把平盧的戰馬帶了過來,只不過由於沒有補充,無奈之下才採用了騾子。

李希烈靠著這部分騾子軍,還一度擊敗了唐朝名將哥舒曜,攻陷了重鎮襄城,迫使唐朝大軍敗往洛陽。後來李希烈還接連攻下汴梁,擊敗劉洽、李克信等將領。無奈之下,唐軍組織十六道大軍前來討伐,結果仍然大敗而歸。

圖片:組建騾子軍劇照

當然了,雖然其中有些事情目前缺少史料是存疑的,但無論如何,也能算作是騾子的“巔峰時期”。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