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項羽如果沒有自刎,而是回江東繼續起兵,會有多大的勝算!

項羽在歷史上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少年就胸懷大志,20幾歲就起兵抗秦,一生打了70多場仗,直到最後一戰也未嘗敗績,但是在最後的決戰中,卻一敗塗地,在烏江邊選擇了自刎,令人唏噓不已!

要知道,項羽自刎時,才剛剛30歲,正是建功立業最好的時候,因此兩千多年來也一直有無數人在為他惋惜:為什麼不過江東,重整旗鼓,繼續逐鹿天下呢?

其實,項羽即使回到江東,也不可能挽回他失敗的命運,其中不僅有項羽主觀的因素,還有一些其他的客觀環境原因。

首先來說主觀因素。項羽的性格剛愎自用,生性魯莽,殘暴不仁,使得他不得人心,並直接導致了他的失敗。

項羽的家世非常好,天賦非常高,20幾歲就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但也正因如此,讓他變成了一個剛愎自用的人,完全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

劉邦比項羽大24歲,在項羽這個年紀的時候,劉邦還在底層摸爬滾打,嚐盡了人間的冷暖,因此為人處事都非常謙卑,也非常現實,這一點跟項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項羽雖然懂用兵,懂作戰,但是讀過的書很少,尤其是在謀略方面,可以說是空白,因此他非常需要謀士范增的幫助。但是,項羽剛愎自用的弱點很快就暴露了出來,中了陳平的離間計,疏遠了范增,最後把范增氣得回家養老。

至於其他的謀士們,一看項羽連對“亞父”范增都這麼狠,就更不敢給項羽出謀劃策了,而沒有了謀士的項羽,更加一意孤行,最終兵敗烏江,還到死都以為是“天亡我,非戰之罪”!

因此,以項羽的這個性格,即使過了烏江,在江東也註定不會有大的作為。而且他的這個性格是很難改變的,即使在江東重整旗鼓,也無非是再重複一遍錯誤而已。

反觀劉邦,卻非常喜歡聽取將士們的意見,張良、蕭何、陳平、韓信,個個都是天縱奇才,有他們來輔佐,劉邦想不成功都難!

在這個方面,項羽有著天生的缺陷,即使把張良、蕭何、陳平、韓信都給他,他也不會用,註定了鬥不過劉邦。

除此之外,項羽的殘暴也是一個致命的大問題。

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項羽打江山是一把好手,屢戰屢勝,所向披靡,但是打下來江山之後呢?他的做法卻很讓人無語。

項羽對秦人非常痛恨,以至於在與秦作戰時,每破一城便要展開一次大屠殺,光在史書中被記錄的大屠殺就有6次。而且,項羽不僅屠殺秦朝的王公貴族和士兵,甚至連投降後計程車兵、奴婢、百姓都不放過,毫不留情!

正因為如此,天下人提起項羽便是“殘暴不仁”,以至於項羽在突破包圍之後,問一個農夫路怎麼走,農夫便故意指出一個錯誤的方向,讓他走投無路,由此也可見項羽的不得人心。

項羽少年在江東時,因為是名門望族,廣受尊敬,但是他後來那些殘暴不仁的行為傳到江東後,有很多人都對他不滿,因此,項羽即使回到了江東,也不會再有多少人響應他。

而劉邦卻恰恰相反,在破城入關之後,“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到處都流傳著沛公的仁慈之舉,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在這一點上,項羽在劉邦面前是完全沒有勝算的。

這是項羽的主觀原因,另外在客觀環境方面,項羽其實也沒有重整旗鼓的基礎。

當時,天下大部分都已經被劉邦所佔領,尤其是關中、河南、山東等中原核心地區,都已經是劉邦的地盤了,無論是領土還是人口,偏居江東的項羽都是難以跟劉邦抗衡的。

而且,江東位於浙閩丘陵地區,地形複雜,河網密佈,大大小小的宗族部落散落在各個地區,不同於北方的大平原,以項羽的能力,是很難把它們整合到一起的,更別說跟著他去跟劉邦爭奪天下了。

當初項羽從江東起兵時,有叔叔伯伯的幫助,有范增的獻計,有天下諸侯的歸順,而此時樹倒猢猻散,他的親信謀士們跑的跑,死的死,天下諸侯也都歸順於劉邦了,此時的項羽,連一張能打的牌都沒有了,就算是到了江東,又能怎麼樣呢?

而且,項羽即使不再起兵,而是甘心做一個普通人,劉邦也不會容他這頭老虎活在世上,就像後世的朱棣追殺朱允炆一樣,項羽可比朱允炆的威脅還要大一百倍!

因此,項羽並不是不肯過江東,而是過去了也沒用,與其回到江東被人奚落,再嘗一次失敗的滋味,還不如就在烏江邊自刎而死,倒也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