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無人零售捲土重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巨潮WAVE,作者丨楊旭然

2017年的無人零售市場火爆異常,到2018年迅速遇冷。

根據2017年下半年的產業資料,當時行業內有30餘家公司獲得了超過30億元的融資,更有包括阿里、美團和京東在內的網際網路巨頭企業紛紛入場。

但到了2018年,行業風雲突變。頭部企業猩便利、果小美等迅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困難——裁員、撤櫃、關店、裁員以至奄奄一息。

這可能是最近幾年速度最快的一次賽道熄火。短短兩年的時間裡,行業產生如此兩極的變化,完全出乎了資本、創業者甚至是大廠們的意料之外。以至於

在2018年到2022年之間,無人零售見諸報端的訊息都稀少異常。

直到2022年初,這個已經許久沒有了訊息的行業,才迎來了一次闊別已久的交易:美股上市公司每日優鮮成為了無人貨櫃公司“在樓下”100%持股的股東。在此之前,這家公司於2017年創業,並獲得了包括IDG、創新工場、元璟資本在內的投資機構的支援。

對於買方每日優鮮來說,無人零售並非是新看中的方向,而是早已成熟的專案。2017年,“每日優鮮便利購”就在企業內部孵化,主打面向辦公場合的無人零售。2021年上半年,這部分業務為每日優鮮提供了4000萬元以上的收入。

每日優鮮近期股價沒有隨中概股行情持續下跌

雖然賽道冷卻、悄無聲息,但以每日優鮮為代表的一些企業仍在“猥瑣發育”,業績有持續增長。在一線城市的商超、地鐵、機場、小區等公共場所,也很容易發現各種型別的無人零售貨架,數量一直在提升中。

這起併購會是無人零售行業復甦的開始嗎?至少到現在為止,還不能立刻做下結論。

01、無人便利店,戰略錯判

至少在無人便利店這個細分賽道中,創業者和資本當初都判斷錯了。

市場對於無人零售的發展一度非常樂觀。

艾瑪諮詢提供的資料顯示,預計到2025年無人零售的銷售規模將達到近2萬億元,同時無人零售所覆蓋到的消費者群體也將達到2。5億人。

伴隨著行業的遇冷,2018年之後相關的行業資料幾乎沒有更新。但整體上看,由於供給側的推動和移動支付、機器視覺等技術手段的不斷成熟,可以判斷無人零售的市場規模和使用者人數一直在增加。

無人零售本身不是個全新的概念。在2017年這一輪無人零售概念大火之前,市面上早就有了各類投硬幣、收紙幣的無人販賣機,以及以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為代表的飲料企業的無人零售裝置。

2017年無人零售的崛起,本質上是一輪技術變革、產業升級的產物。創業者和投資者普遍認為,

隨著物聯網、移動支付、智慧標籤和機器視覺等技術手段的成熟,無人零售將憑藉成本優勢取代社會零售網路的末梢——各類夫妻店和小型便利店,

並催生出一些新的零售場景。

但最終的結果卻證明,夫妻店、小型便利店仍然存在,反而是開在社群裡的無人便利店被撤掉不少。至少在無人便利店這個細分賽道中,創業者和資本當初都判斷錯了。

賽道的沉淪有複雜的原因,但整體上看仍然脫離不開零售行業的一些基本規律:

首先,

無人零售終端作為零售渠道的組成部分,與其他零售終端一樣遵循“規模定律”

:採購數量越多,成本就越低,企業的毛利就越高。但無人零售店數量少,規模小,銷量更低,因此規模優勢無法體現;

其次,技術手段雖然創新了,但具體到實際的購買操作上,仍然相對複雜,僅開鎖一個環節就勸退了不少潛在消費者;

另外,無人便利店空間有限,貨品豐富度普遍不足,只能買到少數種類的商品。相比夫妻店、便利店和社群超市處於劣勢。

空間問題制約著無人便利店的商品豐富度

價格高、貨品少、操作複雜。無人便利店除了炫技之外,並沒有給消費者以更多必然的消費理由。其遇冷幾乎是必然的。

02、無人貨架,流量變現

公共場所無人貨架成功的本質仍是流量變現。

實際上無人零售店模式證偽已經是2019年之前的事情,但在此後兩三年的時間裡,整個賽道並沒有像樣的投融資或者併購活動出現。這意味著上述的幾個行業問題一直都沒能解決。

但無人零售的另一個分支——無人貨架在過去幾年裡確實越來越多,包括醫院、機場、小區、辦公樓和辦公室在內的公共場合裡,無人貨架數量一直在增加。

拿每日優鮮便利購來說,其主要佈局的是辦公室無人貨架業務。站在需求端的角度,員工每天在辦公室裡消耗大量的工作時間,卻缺乏快捷便利的購物渠道;站在企業的角度,也樂於透過外包的方式去放置一些無人貨架,相當於免費的“員工關懷”。

據瞭解,每日優鮮便利購可以接到大量公司主動打來的電話,要求配置無人貨架供員工使用。這基本上驗證了辦公室無人貨架商業模式的成功。2021年前三季度這部分營業收入已經達到了1。22億元規模(收入歸類中的“其他”專案)。

此次對無人貨架公司“在樓下”的收購,對於每日優鮮來說相當於對無人貨架零售場景的完善。

除了辦公環境之外,機場、地鐵、醫院、封閉式小區、商超、學校都是無人貨架的主要陳設場所。

醫院是無人零售常見的實現場景之一

觀察這些無人貨架密集存在(且運轉良好)的場所,我們可以發現其中的一些共同特徵:

第一,都是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繞不開的活動場所,

天然的人流量大

第二,這些場所基本上都是缺乏零售設施的,至少不會設定較大規模的零售店鋪;

第三,這些場所有相對清晰的產權或物業管理機構,方便無人貨架企業的對接洽談和管理。

人雖然時刻處於流動狀態,但對於吃、喝、衛生等方面的需求一直都在,因此這些流量可以轉化成商品的銷售。只是由於

物業管理規劃等問題,這些場合長期以來並不能設定零售門店。無人貨架的出現和成熟正好符合其管理要求。

因此,這些公共場合的無人貨架的成功,在本質上仍然是一種流量變現,很難稱得上是突破性的零售業態大變革。

03、未來屬於商家

飽受電商和各類新型零售渠道衝擊的線下實體零售,早已不再是可以有穩定造血能力的好生意了。

不論從何種角度觀察,

無人零售遇冷的速度之快、沉寂的時間之久,都是近些年來新型賽道所罕見的,

很少有賽道能出現如此潰不成軍的情況。

有人將其遇冷歸因於資本的狂熱和推動,實際上其他很多賽道中也會有類似的情況,但都沒有出現這種疲弱的情況。

更大的可能性是,至少從現階段看,以渠道為主要功能的

無人零售,商業模式是有些問題的。

從當下的零售業經營情況觀察,目前多種零售渠道普遍存在盈利能力孱弱的情況:

A股便利店第一股紅旗連鎖,在優秀的經營管理和穩固的地域優勢下每年的淨利潤率也只在5%左右波動;

永輝超市的淨利率常年在2%以下,目前已經跌至負數;

旗下有大潤發、歐尚品牌,已被阿里巴巴收購的港股上市公司高鑫零售,淨利率一直在2%-3%左右波動。

飽受電商和各類新型零售渠道衝擊的線下實體零售,早已不再是可以有穩定造血能力的好生意。

無人零售將其不賺錢的原因歸結為人力成本的影響,相當於只看到了其中的部分原因,而沒有窺得全貌。

如前文所說,即便是省去了部分人工成本,但新增加的技術成本、缺乏規模效應導致的高企的採購成本同樣是問題。更不用說還有機櫃的製造和運營費用,都需要企業自行承擔。

在低利潤率的情況下,每個線下網點所售賣的數量有限的商品收入,往往很難覆蓋企業需要支付的各項製造、技術、布點、運營等多種成本。

那麼在各類公共場所,是哪些企業在做大規模的無人貨櫃投放?

泡泡瑪特是其中最激進的玩家之一,有大量“機器人商店”和“抽盒機”被放置在各大商超裡,僅機器人商店就已經近2000家;

另外,據晚點報道,2021年底,飲料新貴元氣森林已經組建起多個團隊嘗試智慧貨櫃專案,而在內部定下的目標是2022年底在全國鋪設10萬臺智慧貨櫃,各個團隊需要自負盈虧。這些專案已經從去年9月開始推進,目前在全國十幾個城市已經出現了數千臺智慧貨櫃。

元氣森林的目標對手農夫山泉,則是從養生堂手裡買下了自動售貨業務的全部股權,並且在全國300多個城市裡投放了近60000臺智慧終端零售裝置。

除了這些巨頭企業之外,我們也看到有各類專用的無人售貨裝置,各具特色,有賣雪糕的、賣鮮榨橙汁的,甚至還有賣大米的。

不同於無人零售的創業企業,這些生產型企業或品牌開始直接參與到無人零售的渠道建設中。無人零售可以繞過中間渠道,直接面向消費者,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等於是“贏在起跑線上”。

因此,由品牌商、生產型企業鋪設的無人貨架,已經逐漸成為了市場現有無人貨架中的主流。

04、寫在最後

2016年,亞馬遜宣佈了其無人便利店專案Amazon Go。

Amazon Go門店要求,“在走進Amazon Go之前,你需要下載AmazonGo App,並在註冊登入賬戶之後,透過這款軟體生成二維碼,掃碼進店。”

中國的創業者將無人零售的模式引入中國,也利用微信、支付寶的基礎設施作用將這個流程做了大量的簡化,但實際上所有的掃碼、開鎖、自助結賬的流程,仍然勸退了數量眾多的潛在消費者。

這也是為什麼選址集中在辦公樓的每日優鮮便利購,仍然能夠在不利的環境下穩健成長的重要原因之一——這裡的消費者對新技術的接受度要高很多。

零售是一個隨著技術進步不斷擴充套件新模式的行業,但

並非所有技術進步都能夠形成新的、能夠被廣泛接受的零售模式,也並非所有“舊模式”都應該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