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百善孝為先,為何父母死後要祭奠父母?父母去世後,祭奠父母的方法

百善孝為先,這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而祭奠祖先也是盡孝的一種體現,《弟子規》曾雲:“事死者,如事生。”說的就是哪怕父母長輩去世之後,對待他們也應該恭敬有禮,不能草率馬虎,必須按照一定的禮儀制度操辦他們的身後事。

喪葬習俗歷史悠久。在人類社會初期,生產力水平低下,生存環境惡劣,對於屍體,他們一般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分食,二是丟棄;進入舊石器時期,人們開始有意的掩埋屍體,因為這時候,靈魂不滅的觀念初步形成,他們認為祖先的魂靈能夠影響部落的禍福。這時候,喪葬制度開始萌芽。

進入文明社會後,人們格外重視喪葬制度,曾子有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意思就是說,在對待已逝之人時,應該慎重有禮,常懷哀思之情,而“慎終追遠”為的就是讓我們的道德歸於淳厚,即“民德歸厚”。所以在古代,喪葬制度繁瑣複雜,要設靈堂、守孝、請道士做法等等。

然而步入新世紀後,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偏向於一切從簡,在國家的號召下,火葬開始流行。但是火葬的推行並不順利,因為這在一定的程度上跟中國傳統的喪葬文化產生了衝突。火葬相對來說更為簡單方便,而土葬則有些浪費土地資源。

推行火葬的原因之一是大部分人認為土葬浪費土地資源,每建造一座墳墓,就會佔用幾平米的土地,而這些土地不能再進行二次利用,為了節省土地資源,所以國家倡導將去世的人進行火葬之後,統一將逝者骨灰安葬於陵園。

但是也有專家表明,建墳立碑的習俗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這是對死者的一種尊敬,而且幾千年下來,中國並沒有出現遍地是墳墓的現象。這是因為幾十年或者百年之後,墓碑風化,墳墓再一次成為平地,可以再次利用;但是陵園中使用的大理石墓碑難以風化,反而會導致土地被佔用的時間加長。

據此,北大的吳飛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今的喪葬制度是把去世的人當成垃圾處理。”吳飛教授之所以這麼說,是出於對現在喪葬儀式的反感。為了快速的處理過世者的遺體,國家設立了殯儀館,過世的人統一在殯儀館內火化,推進去是一個人,拉出來是一捧灰,但是工作人員也不能保證,這捧灰中有沒有混雜別人的骨灰,或者有所遺漏?

除此之外,喪葬儀式一切從簡,似乎人們只是象徵性的設了一個靈堂,然後前來弔唁的人在靈堂前上一炷香,以表哀思。這樣的流程難免讓人覺得有些敷衍,流於形式。所以北大教授認為,這就是把過世的人當成垃圾處理,只想著儘快完成,儘快擺脫。

不過,入土為安的觀念在大部分農村地區依然根深蒂固,他們依然採取土葬或者二葬的方法。土葬就是按照傳統的形式,在操辦完逝者的身後事之後,將死者的屍身下葬,建墳立碑;而二葬就是在火葬之後再實行土葬,依舊建墳立碑,只不過下葬的是一個骨灰盒。

從這樣的下葬方式來看,火葬其實沒有什麼意義。現在,人們依然在這個話題上爭論不休,但不可否認的是,建墳立碑確實是國人對逝者寄託哀思的一種重要形式,與時俱進的實行火葬沒有錯,但優良的喪葬文化也不能丟,所以在統一喪葬制度這件事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