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CTB、線控轉向技術量產,汽車“超進化時代”來了!

對於如何評判一臺純電動車的優劣,相信絕大多數人還停留在續航表現、加速效能,或者是造型設計等層面。但事實上,隨著電動化汽車越來越普及,我們會發現市場上的純電動車在續航、加速等這些方面的差異性越來越小,甚至在造型設計上也越來越趨於同質化。

唯有具備創新性的核心技術優勢,才能在未來的愈發激烈的變革浪潮中持續發展。比如在2021年,鐳射雷達、自動駕駛計算平臺等新技術陸續上車,那麼在2022年,我們又迎來了哪些創新技術的量產應用呢?接下來軲轆哥就跟大家聊聊那些近期熱度頗高的汽車新技術。

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 代表車型:零跑C01/特斯拉Model Y/比亞迪海豹

我們知道,動力電池系統是純電動車型上質量最大的部件,目前最主流的電芯整合是CTP(Cell to Pack),就是將電芯整合在電池包上,再將電池包安裝在車輛底盤上,生產簡易,通用性強。

不過今天要說的並非CTP,而是CTC(Cell To Chassis)和CTB(Cell To Body)這兩種新技術。代表車型分別為採用CTC的零跑C01/特斯拉Model Y和採用CTB的比亞迪海豹。

至於它們的區別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CTP屬於一種電池包技術,而CTC和CTB則屬於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是一類整車技術。後兩者省去了將電芯整合在電池包上的環節,而是直接將電芯整合在車輛的底盤上,相當於電池包上蓋與座艙地板合二為一。省去了電池包的外殼,因此在同等的車身尺寸內能夠裝入更多的電芯,從而實現續航提升,同時也增加了車內的垂直乘坐空間。

特斯拉CTC技術

CTC和CTB本質上都是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主要區別更多在於電芯本身的結構特性。以特斯拉Model Y為例,其所採用的CTC技術配合圓柱形電芯可實現高密度的電芯整合,因此實現超長續航表現,而且生產成本也壓縮到了非常低的水平。但缺點也非常明顯,“買車一時爽,修車淚兩行”。

比亞迪CTB技術

而基於CTB技術的比亞迪海豹所採用的則是刀片電池,扁方條狀的電芯比起圓形電芯擁有更好的抗擠壓能力,整合在車身上也能保證高剛性,而且維修成本也相對更低。但缺點是扁方條狀電芯的靈活性不如圓柱電芯,因此整合度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線控轉向代表車型:雷克薩斯RZ/豐田bZ4X

雷克薩斯RZ和豐田bZ4X都是近期熱度不低的兩款純電動車,一是因為這倆是豐田純電動車的開山之作,二是這兩款車都將搭載了採用線控轉向技術的“賽車手方向盤”。

豐田並非第一個在量產車型上搭載線控轉向的品牌,但卻是第一個以線控轉向改變數產車駕駛轉向習慣的車企。因為“賽車手方向盤”最大的特點是單側轉向最大角度只有150°,不需要交叉換手就能打滿方向。讓我們不需要再手忙腳亂地“掄”方向盤。

而且“賽車手方向盤”還採用了可變轉速比技術,方向盤的前半段跟傳統方向盤的感覺基本一致,像在高速行駛時微調方向或者是進行變道等操作時,都跟以往沒有太大區別。只有在大角度轉向時,轉向比才會變大,而往往只有在中低速過彎或者挪車等相對安全的時候,才會進行大角度轉向。

而且線控方向盤連帶的優勢還有最佳化視野和駕駛艙的腿部空間。

事實上,取消了機械轉向系統當中方向盤與前輪之間的物理連線,採用電訊號來直接控制車輪的轉向角度。線控轉向技術無論是轉向比還是轉向姿態,都不存在侷限性。也就是說,理論上我們可以完全拋棄方向盤的概念,轉而採用旋鈕、操縱桿、遙控器、智慧手機,甚至腦電波等任何形式的控制方式來實現轉向操作,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800V高壓平臺代表車型:保時捷Taycan、小鵬G9

儘管如今純電動車的續航越來越高,但人們的續航焦慮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治,於是充電速度成為了關鍵,不少汽車企業將目光投向了800V高壓平臺技術,包括比亞迪、吉利、長城、小鵬、零跑、理想、蔚來等品牌都有800V高壓平臺車型的量產計劃。

保時捷更是早在2019年就已經在品牌首款純電動車型Taycan上實現了800V高壓系統的量產。

廣汽埃安超充樁

而中國車企方面,小鵬期望成為中國首個量產800V高壓SiC平臺車型的企業,實現充電5分鐘,續航200公里;廣汽埃安則釋出了880V高電壓平臺,最大充電功率可達到480kW,電量從30%充到80%不到5分鐘。

小鵬800V SiC電驅總成

目前市面上純電動車的電池電壓基本都在400V以內,從理論上看,800V高壓平臺電壓提高一倍,可將充電時間縮短一倍,是解決充電焦慮最直接的手段。不過想要發揮高壓平臺的充電效率優勢也並不容易,包括車身元件的重新適配,還要有自建超充站以及配套儲能設施,成本大幅增加,最終來到消費者手中的也絕對不會是什麼高性價比的產品。這也是為什麼3年過去了保時捷Taycan依舊是800V高壓平臺裡的“孤勇者”。

在燃油車時代,人們可以直觀地透過三大件來評判汽車的優劣,比如發動機技術便是最能體現百年汽車工業參差的一方面。然而隨著電動化時代的到來,消費者對純電動車的評判標準模糊不清,於是不少新勢力品牌順勢以網際網路思維營銷實行顛覆戰略,快速俘獲一大波消費者。但迴歸到產品本身,真正具備競爭優勢的其實是車輛的整合化技術、軟體技術等許多看不見的地方。隨著越來越多創新技術的突破並量產上車,相信汽車市場將迎來新一輪大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