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對於豆瓣來說,如今最需要做的或是揮淚斬“小組”

編輯導讀:豆瓣又又又上熱搜了。最近,針對當前豆瓣網存在的嚴重網路亂象,網信部門工作督導組進駐豆瓣網督促整改。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一起來看看吧。

日前有訊息顯示,國內網際網路圈可謂是最“叛逆”的廠商豆瓣,又雙叒叕一次被相關監管部門“盯上”。3月15日,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透過“網信中國”發文稱,“針對當前豆瓣網存在的嚴重網路亂象,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指導北京市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派出工作督導組,進駐豆瓣網督促整改。”

要說近年來國內網際網路行業中最“頭鐵”的企業,或許非豆瓣莫屬了。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裡,其被處罰21次,累計罰款1050萬元。甚至在主流入口網站中以“豆瓣”為關鍵詞進行搜尋,出來的資訊不是被約談、超範圍收集個人資訊被下架,就是其部分娛樂小組不限期停用整改。

在最近這幾年,特別是相關監管部門開啟清朗網路空間的行動後,豆瓣出現在熱搜上的情況基本就兩種情況,不是“豆瓣崩了”、就是“豆瓣被罰”。作為從PC時代一直存續至今的平臺,豆瓣作為曾被外界譽為文藝青年精神角落的“小清新”,如今出現在網友面前的卻是這般模樣,也不得不讓人唏噓。而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箇中原因或許就在於“豆瓣困於社群治理”。

根據監管機構公佈的資訊顯示,此次督導組進駐豆瓣的原因,是其“存在的嚴重得網路亂象”。而豆瓣存在的“網路亂象”是什麼,這些是在哪裡產生的呢?想必近年來關注過針對飯圈、針對極端言論整治活動的朋友會有所瞭解,根源就在於豆瓣的小組裡。而豆瓣在一年時間裡被處罰21次,甚至有多次頂格罰款,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屢教不改”了。

雖然同樣是被飯圈、被極端言論荼毒的微博,在經過整頓後很快就做出了改變,此前飯圈賴以生存的超話、明星榜單、熱搜基本都實現了“去飯圈話”。但在監管部門眼中,豆瓣似乎一直無動於衷。

按照豆瓣方面的說法,豆瓣小組是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討論話題的地方,也就是說這是一個以興趣為錨點的社群。事實上,興趣社群也是資訊繭房的天然溫室,畢竟在這裡都是志趣相投的人,而豆瓣小組在資訊繭房的形成上則是更上一層樓。

在豆瓣中加入小組必須透過稽核,組內的管理員有權對成員和帖子進行開除/刪除操作,這所創造的無疑就是一個使用者自發形成的閉環交流空間。在這種情況下,不同意見是非常容易在被“消滅”的,並最終在小組內形成群體極化,成員的觀點往往也會愈發的極端化。而人的觀點一旦開始極端,就容易變得魔怔、有攻擊性,這也就是亂象的根源。甚至知乎上就有這樣的一個熱門問題,“豆瓣小組為什麼戾氣那麼重?”

但這一點豆瓣方面知道嗎?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因為豆瓣的使用者與豆瓣是相互成就的,而這一切也要追溯到阿北(楊勃)當年創立豆瓣的初心上。從創立之處就帶著文藝、理想主義標籤的豆瓣,才有了後來被廣為流傳的那句“豆瓣不是公司,阿北不是老闆”,豆瓣是“小而美”的、是“慢公司”。

在創立豆瓣一年後,阿北在當時接受天涯人物的專訪時就曾談到,“最理想的是商業價值和使用者價值之間不矛盾”。由此不難發現,理想主義的阿北想的是“站著把錢掙了”,只可惜豆瓣的文青屬性太重,可文青又往往沒錢,所以這也讓豆瓣在商業化上長期踟躕不前,也有了微博CEO王高飛在2017年的那番話,“中文網站圈裡面最沒有價值的兩群使用者,莫過於豆瓣和AcFun的使用者群”,以及“一邊拿愛綁架網站運營者,一邊固步自封狂噴新人,還不斷地搞小圈子破壞社群積極氛圍,把網站帶到萬劫不復的‘喪’中去”。

其實,不願意看到自己喜愛的平臺庸俗化,也是相當多網路社群使用者的共性,從知乎到B站、再到網易雲音樂都是如此,但這一點在豆瓣上格外突出,甚至可以說是豆瓣的使用者裹挾了豆瓣。對於豆瓣來說,使用者作為其最為核心的資產,既是支撐平臺從古典網際網路時代走到今天的基石,同時也成為了擴張道路上最大的阻礙。

作為一家“慢公司”,豆瓣的商業化一直被外界認為太過於剋制,並且與之相對應的,是其在成本的投入上同樣也很剋制,因此在產品的探索上也一向都是淺嘗輒止。雖然剋制讓這家小而美的公司,成為了為數不多從PC時代一直延續到今天的網際網路企業,但固守小而美似乎已經不再適合當下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並且在如今整個網際網路行業都已經不再被寬容的時刻,豆瓣在商業上剋制的底氣也並不存在了。

“盈利一點也不庸俗,只有庸俗是庸俗的”。

事實上,豆瓣的商業化始於2012年,在這些年裡豆瓣嘗試了品牌廣告、豆瓣閱讀、線上售票、豆瓣FM、豆瓣同城、豆瓣東西等。但到如今,其線上售票團隊被出售、豆瓣同城沒了聲音、豆瓣FM被喜馬拉雅和荔枝FM這些後起之秀超越、帶有導購性質的豆瓣東西也早已下線,除了電商和廣告外,豆瓣幾乎沒有做成任何的商業化專案。

就像當初B站CEO陳睿談“B站破圈”時所說的那樣,“小而美與發展壯大無法共存”。而豆瓣之所以能夠小而美,靠的是更高的人效比。在2009年註冊使用者量突破3000萬時,豆瓣僅有40人,而十餘年後的今天,據招聘網站上的介紹顯示,目前該公司的人數在100-499人之間。以不到500人的規模管理一個日活300萬、月活1200萬的平臺,勢必是有力未逮,而這也就使得豆瓣只能依靠使用者自治,來完成社群的治理。

但除了豆瓣外,從B站到知乎,再到微博和小紅書,基本都是平臺治理為主、再輔以社群自治。在其他平臺釋出內容、特別是敏感或有爭議的內容時,往往會有著更長的稽核時間,這一點相信大家應該或多或少都有體驗,但豆瓣卻沒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豆瓣的社群模式其實還停留在BBS時代,一個個的小組就是論壇的版塊、小組長就是版主,但BBS現在是什麼情況大家也都早已知道了。

依賴使用者自治,再搭配豆瓣小組群體極化的土壤,最終的結果可不就是亂象頻發嗎?因此對於如今的豆瓣來說,要是改變當下的使用者自治模式,就需要加大內容稽核團隊,而招人就需要錢,但只有加速商業化才能掙到錢。可一旦大規模商業化,豆瓣就沒法小而美、使用者就不會買賬甚至牴觸,從而導致其失去基本盤。

歸根結底,豆瓣一直“頭鐵”、一直控制不住網路亂象的原因就是“沒錢”,但這家公司掙不了錢的基因,可能從阿北當初在朝陽門外豆瓣衚衕的咖啡館寫程式碼時,就已經註定了。

作者:三易菌;微信公眾號:三易生活

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AYMxHecolw5pENzJZVLK8w

本文由 @三易生活 授權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